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郭基南是锡伯族的代表性诗人,晚年开始从事长篇小说创作,已出版的《流芳》与《英雄壮行》都选择的是重大历史题材,尤其是《流芳》填补了我国锡伯族文学的空白。郭基南长篇小说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真实地再现民俗风情、生动地描绘边陲风光、准确地运用生活语言。长篇小说是锡伯族文学的弱项,成果为数不多,因此郭基南的长篇小说创作应该引起格外重视。  相似文献   

2.
“五四”时期的瞿秋白,是以其报告文学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尽管在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期间,他翻译介绍俄国民主主义文学,试作了一组新文学作品《心的声音》,但是真正能显露自己文学创作才华的却是他的《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如果说在“五四”文坛  相似文献   

3.
随着统一祖国大业的发展,1979年以来因长期隔绝而不被人们了解的台湾文学之窗在祖国的大陆洞开了。台湾省文坛的历史和现状.作家和作品陆续得到介绍,《收获》、《当代》、《海峡》、《花城》、《长江》、《人民文学》、《上海文学》和《福建文学》等七十余种杂志,人民文学出版社、广播出版社、社会科学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及广西人民出版社等十四个出版社,先后刊登和出版了台湾和海外华裔作家的作品。把自二十年代初期以来,台湾文坛各个文学流派,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文学方面的约一百五十余位作家的一些  相似文献   

4.
约翰·奇弗(1912—1982)是一位活跃在战后美国文坛的“老牌”作家。他从30年代起开始发表作品,不久崭露头角,发表了一百多篇短篇和五部长篇小说,因其出众的艺术才华获得过“普利策文学奖”和美国全国文学奖等美国文坛的一系列殊荣,被誉为“描写美国远郊区...  相似文献   

5.
<正>20世纪80年代,一部《百年孤独》使中国文坛第一次感受到了拉美文学的独特魅力,也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中国作家。在2015年揭晓的第四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评审中,又一部拉美作家的作品——中译版《消散》获得了优秀畅销书一等奖,再次将人们的目光吸引到了世界文学版图上的拉美。首部中译版圭亚那作家作品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拉美作家作为一个具有国际水准的卓越群体,为我们贡献了包括聂鲁  相似文献   

6.
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坛极具活力的作家之一,其创作不仅在国内享有极高的声誉,在国外也有很大的影响。莫言在国外被视为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并多次荣获国外文学奖项。其重要作品如《红高粱》、《天堂蒜薹之歌》、《酒国》、《丰乳肥臀》等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受到海外读者、文学界和文学报刊的好评。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丁玲两度来到厦门,其间著述颇多,并多次发表讲话和接受访谈.这些记录表现丁玲重返文坛后的许多重要文学创作观念.她反思中国新文学的意义,同时也反思自身文学创作的意义.丁玲在厦门时期认真梳理、总结了自己的文学历程,坚持自己的文学创作观念:作家要深入生活,要创作富有政治意义的作品;提倡大众文艺,扶持青年创作等.  相似文献   

8.
美国华裔女作家洪婷婷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华裔文学的杰出代表,洪婷婷的作品交织着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体现了作者向性别、种族歧视挑战的勇士精神。本文旨在通过她的成名作《女勇士》和《中国佬》探讨其作品主题,创作特点及其在美国华裔文学和美国文坛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1986年4月,法国著名的作家和社会活动家西蒙娜·德·波伏瓦永远告别了她为之奋斗的人类世界,但她的思想与创作并未消失。长篇小说《人都是要死的》(1946)就是她的文学创作的一部很有意义的作品《人都是要死的》如同萨特的《恶心》一样,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它融汇了作家的哲学思想结晶与艺术创造的才华。波伏瓦正是用这部作品参加了战后对存在主义的大辩论,同萨特、加谬一起把存在主义文学发展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文学浪潮,波及世界各地。  相似文献   

10.
新感觉派是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出现在日本文坛上的一个文学流派,其一出世,便在文坛上掀起一股轩然大波,冲击了以私小说为代表的旧传统,引进了欧洲现代派的新潮流,从而揭开了日本现代文学史的序幕.历史上,日本新感觉派曾对中国文学创作产生过两次重大影响.近来,随着中国新感觉派代表作家的作品逐渐被重新出版发行,有必要对日本新感觉派文学予以评析,重新认识其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11.
叶紫这位有才华的作家,虽然在三十年代的文坛上象慧星一样一闪即逝,然而他的明亮的光辉却给我们以深刻的印象。他的作品照亮了三十年代无产阶级文坛,他的创作道路给后人留下了不少宝贵经验和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2.
井伏鳟二是战后派作家,他作为立足于自然主义文学的现实主义作家,在日本文坛上独树一帜,巧妙灵活地运用戏谑、幽默、市民性等各种要素构建起别具异彩的艺术世界。《黑雨》是日本战后家喻户晓的最具代表性的"原子弹文学"的"纪念碑",被称为是井伏鳟二的文学创作生涯中最杰出的一部作品。也是井伏鳟二战后作品的最高峰,小说的文学魅力表现在含蓄冷静的写实手法,幽默讽刺中的悲哀,趣味飘逸的叙事风格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比较了十七世纪法国文坛的杰出代表、法国现实主义喜剧的创始人莫里哀和中国明代拟话本小说的代表作家冯梦龙各自对民族文学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和他们尽管从事不同门类的文学创作,却在作品中体现出相近的创作思想、主题以及艺术特色,从一个点上反映出文学的作为社会生活真实写照的普遍意义之广泛性、无国界性。  相似文献   

14.
张承志是当代享有盛誉的回族作家。80 年代,他以《黑骏马》、《北方的河》饮誉文坛。进入90 年代,他的创作热情丝毫未减,先后以长篇小说《金牧场》和融文学、历史、宗教为一体的长篇著作《心灵史》再次震动文坛。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张承志主要以自己的小说创作奠定了自己独具风貌的作家形象。但我们多少淡漠了这样一个事实:进入“后《心灵史》”阶段的张承志,事实上已进入了一个散文创作的高峰期。如果置他的散文创作而不顾,仅仅只是评论他的小说,我们就很难整体地把握定位作家文学创作的发展与变化。本文从平民意识、民族情怀、理想主义三个方面论述了张承志的散文。  相似文献   

15.
意识流小说不是王蒙的独创,它是"舶来品"。在西方文坛上,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初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夫、威廉·福克纳等一批意识流作家创作出了《尤利西斯》、《到灯塔去》、《喧哗与骚动》等经典的意识流作品,并且开创了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意识流文学。意识流文学不仅对西方而且对东方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在中国文学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20年代,苏俄文坛流派并立,思潮纷起。作家左琴科以幽默讽刺手法表现小市民的人性扭曲及其产生的社会条件,为主张写革命、写英雄的“拉普”作家所不容,由此展开了一场事关文学创作的态度与功用的文学论争。  相似文献   

17.
苏联解体前,文坛上长期受政治形势左右和指令性文艺政策控制,伴随着“改革”的形势,苏联文坛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出现了“反思热”和“回归热”,回归文学在原苏联社会上引起的轰动,是一种非文学的“政治轰动”,并非文学创作繁荣的表现。大量的“回归”作品是否能在文学史上站稳脚根,还不能过早作出结论。前苏联文坛“改革派”和“保守派”的分歧和争论,实质上是六十年代《新世界》和《十月》两杂志的争论的继续,最后导致原有统一的作家协会的分裂。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辽宁小说创作呈现新的特点与新的样貌,具体表现在作家的题材选择、个性手法及人文精神倾向等方面。《第十届辽宁文学奖获奖作品集》涵盖了近年来活跃在辽宁文坛的代表性作家作品,集中展现了辽宁文学创作的整体状况,对透视21世纪以来辽宁文学创作艺术成就具有重要意义。获奖作品突出的创作特征是作家均立足现实,极力还原生活的本来样貌,生动再现时代发展进程中边缘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努力勾画独属于辽宁的世态人情、社会风景。通过对第十届辽宁文学奖部分获奖作品的现实精神的分析解读,可以关照辽宁文学的发展样貌。  相似文献   

19.
艾芜是三十年代在“左联”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一位左翼青年作家。从1931年冬在《文学月报》上发表成名作《人生哲学的一课》起到1937年抗战爆发前,是艾芜的早期创作阶段。这个时期,他写出了以《南行记》为代表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在这些作品中,作家以其朴实自然、清新明丽的艺术风格,使自己截然区别于其他左翼作家,从而在三十年代的左翼文坛独树一帜。可是,对艾芜早期作品在创作方法上的基本倾向,评论界长期以来颇有异议。一种观点认为:  相似文献   

20.
艾芜:漂泊者人生追求之歌———论艾芜“流浪汉小说”的文学价值蒋明玳艾芜是30年代初期崛起于文坛的左翼青年作家。他的以《南行记》为代表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流浪汉文学”走向了成熟;活跃在他作品中的那些风姿独特、色彩鲜亮的漂泊者们,为中国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