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中国新诗的都市话语中,革命语境制约着中国诗人对都市的感知.在革命视角下的现代都市表现呈现出双重属性:现代化标志与罪恶性深渊,"母亲"和"妓女"的二重形象成为革命诗歌经典的抒情模式.都市"复活"的神话构成其主要的精神指向.新诗的革命话语与都市话语的复杂联系与内在矛盾形成中国新诗发展的独特景观.  相似文献   

2.
新诗的百年发展始终与城市文化紧密相关,城市文化是诗歌的重要话语资源,它使得新诗有着不同于古典诗的全新境遇,并且改变了诗人认识世界、感觉世界的基本模式,促进着诗人现代精神体验和审美经验的形成.在现代性命题的精神背景下,诗人以文本化的方式对"语词城市"进行着艺术抒写,诗人在追求前卫与创新的诗美过程中,逐步确立起现代都市主体的独立精神形象.  相似文献   

3.
鲍昌宝 《学术研究》2003,5(10):131-134
中国新诗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是其都市话语。 2 0世纪中国新诗的都市话语价值取向表现为理想化、感伤化、批判性和世俗化态度 ,由于乡村他者的过滤作用 ,形成了新诗都市话语的特质与困境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人的日常想像中,都市意味着"新奇"和"时髦"。现代都市培植出与传统文化不同的文化心理结构,也构成了文学或文化上的结构体。都市文化作为一个在"公共空间"的想像性斡旋,培育出一种新的表述模式。大众文化的崛起,表明中国的文化范式已然转型。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上海现代工商经济的发展深刻的影响了文学审美方式的转变.以戴望舒、施蛰存、徐迟、艾青、路易士、金克木、玲君、陈江帆等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用敏感和触角捕捉都市的新感觉,以全新的形式描写都市的新景观,他们式赞美都市的机械文明,或描写都市的日常生活,或表现都市人的精神面貌,在开放多元的现代生活和都市文化中传出复杂的"现代情绪".  相似文献   

6.
耿波  李东瑶 《社会科学》2013,(4):178-186
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历史"观念是一种时间美学的建构,时间美学因为忽视了"时间"与"生产"之间的深层逻辑关联而导致了政治上的迷误。"生产"神话的终结引导马克思主义进入到都市空间时代。在都市空间中,发生着从时间美学向都市空间美学的嬗变,都市空间美学以同时包含主动—被动内涵的个体为审美主体,与"他者"共在游戏,同时包含着政治否定和个性解放两个方面的审美意蕴,是对康德美学在都市时代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鸥外鸥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一位被悬搁的现代主义诗人,其在30、40年代创造了许多反映现代都市、现代人生存状况的诗歌,特别是两组分别描写香港和桂林的系列作品《港照相册》和《桂林裸体画》。这些诗作角度独特大胆,从日常之中揭示诗人对现代都市和现代文明的感悟、观照和思索,深刻反映着诗人对现代物质文明的批判和警惕,以及他对于现代人精神生活失落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当代都市建筑广告内容及其背后所隐含的商品消费、身份象征和社会权力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其所蕴含的后现代因素,以及这种因素产生的原因和后果。在当代都市建筑广告中,现代都市已经不仅仅是外在建筑的简单组合,而是种种现代和后现代因素的组合,从而构建出一个多元、模糊、流动的现代都市空间。这种都市空间的视觉想象背后,隐含着消费、象征、权力等多种后现代因素。  相似文献   

9.
都市文明与女性文学关系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尤 《江西社会科学》2007,4(7):100-104
都市作为一种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为女性的解放与发展提供了空间、创造了条件。都市舞台中旋转的女性文学,不仅表现了女性阅读都市的意识和立场,而且通过写作进一步塑造和想象了都市的现状与个性。都市作为现代最大的文化符号,其欲望化空间为女性欲望在文学中的表达提供了可能,而女性文学又使都市的欲望得到具体呈现。  相似文献   

10.
卢桢 《中州学刊》2012,(2):180-183
20世纪中国城市发展对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现代"转换是最重要的影响之一。除了诗人精神状态发生"现代"转换之外,中国新诗自身同样离不开物质状态的"现代"转换。在这种转换过程中,城市文化对其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并为新诗打上浓重的底色。在现代派诗人和九叶派诗人笔下,新诗的城市抒写第一次得到集中的呈现;新时期以来,这种抒写模式不断向文化、生存以及语言敞开,呈现出更为开放的对话姿态。  相似文献   

11.
海派作家曾今可的小说展现了魅诱的现代都市景观及都市男女对爱的憧憬、沉醉和幻灭,还有商业都市中的市民众生相。他以诗人的气质、知识分子的趣味来观察世界,形成了平淡而雅致轻灵的审美风格,具有浓厚的海派文人笔墨趣味。  相似文献   

12.
"都市化进程"在深刻改变与重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同时,也为以文艺美学为主要形态的当代中国美学提供了重要的学术生长空间与全新的当代性问题.都市美学新理论的探索与研究,在基本框架上沿三方面展开:首先,都市化进程的现实背景与都市文化学术语境的确立,是文艺美学发生当代转型和都市美学得以成立的外部动因.其次,都市美学在研究对象与范围、逻辑起点与价值基础以及文艺美学既有框架的改造与当代形态的建构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三是都市美学的理论资源与文化研究问题,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消费"关系的论述、新马克思主义的都市空间美学建构,在以消费为主体功能的当代都市中具有"核心资源"的重要意义.在文化研究上,现代艺术家对资本主义城市的批判和抵抗,对于今天都市人探索审美拯救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而也成为都市美学在理论建构中特别心仪的对象.以都市美学提供的基本原理为基础,可以为都市人减少自身在都市化进程中的异化以及当代中国城市的可持续与全面发展提供某种有益的参照.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都市文化的包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都市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城市意象"建设,自20世纪初的柯布西耶等人提出关于现代城市建设的理想以来,就形成了建设一种合乎理想的完美都市想象.当代中国的都市建设理念大多也是建立在这样的完美都市想象的基础上.这种想象对于都市文化发展而言造成的最大问题就是都市文化生态问题:理想都市本质上是排斥文化多样性的现代鸟托邦想象,这种想象以"完美"和"进步"为发展目标,造成都市文化的反生态性危机.面对这种都市文化发展的困境.需要提出都市文化生态重建的思路,建立起包容文化多样性的都市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着都市中不同文化群落的集体记忆与认同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都市社会中不同群体的文化身份,因而有助于构建都市文化的生态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哈尔滨和上海一样是20世纪初中国仅有的几个现代都市之一,并创造了先进的工业文明和丰富的都市文化.由此产生的哈尔滨都市文学走过了它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在一定时期内其文学成就堪比"海派".  相似文献   

15.
卢桢 《北方论丛》2014,(2):35-38
20世纪50年代以来,香港和澳门的新诗写作者多以都市为触媒,探寻深藏于殖民文化、本土文化之间的城市经验。一些"南来"诗人以怀念"文化中国"的姿态,抒写对本地文化经验的不适应感,或是对都市的诸种罪恶进行揭露与批判;而新一代的"本土"诗人则放松心态,他们大都将都市视为文化母体,通过诗歌表达对它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其本土性的强化,正丰富了港澳诗歌城市抒写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6.
罗振亚 《北方论丛》2001,43(1):103-107
现代派诗人徐迟以其诗集《二十岁人》等在20世纪30年代的诗坛旋起了一阵年轻有力的“都市风”。它是诗人由乡村介入都市后复杂心态的凝聚、赞美与诅咒情绪的二重奏;诗语选择上对惯性模式的冲击、意象抒情过程中与象征暗示的关联,对动感与色彩的偏重以及想象与幻觉的跃动,使它成了现代诗前卫位置的出色表演。  相似文献   

17.
与新感觉派的其他作家不同,施蛰存并不重视现代都市五光十色、流光溢彩的外部物质空间的描绘,他更多地深入到现代都市各种人群特别是每个阶层的小人物的内心中去进行精神空间的发掘.在《雾》、《梅雨之夕》、《薄暮的舞女》三篇小说中,施蛰存巧妙地利用火车、名片、电话等各种现代道具,一方面表现现代物质文明如何微妙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交往方式、生活习惯,一方面表现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内涵在现代都市文化背景下产生了何种变化,并对小说的结构方式和叙述方式进行了诸多探索.  相似文献   

18.
随着都市美学在都市计划学领域的运用,建筑景观科学的发展更具现代审美性,都市景观设计和规划也逐渐成为现代都市建设和都市文明进步的助推器.景观的设计是将各类要素根据在都市中的功能类型组合为一个有机的景观形态整体,其现代性理念突出表现为人文意识、审美取向和科学法则;通过科学方法和艺术手法的交织使用,使都市景观既和都市圈的生态系统和谐共处,又使每个都市的特色更加鲜明,更激发起居住者现代的、科学的、审美的情趣.因而在都市景观要素分析中,景观要素,景观形态和都市功能、都市生态的多重有机整合构成了都市景观计划的现代性和美学原理.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9,(6):109-116
《尤利西斯》是詹姆斯·乔伊斯的现代主义巨著。书中对都柏林的都市空间予以细致入微的描绘,在对都市居民的生活百态、内心体验和精神困境的书写中,彰显了都柏林的"现代性"特征:偶然性、碎片化、流动性。街道、酒吧、电车等场所的空间结构与社会功能"生产"了城市中的偶遇和偶然事件;城市布局、行人在街道上的行走和文化空间对立导致了都市空间及人们空间体验的碎片化;游荡者和交通工具展现出都市空间的流动性和变动不居。乔伊斯建构了一个既具有资产阶级"殖民现代性"特征又承载着作者对时代、民族、存在等问题思考及批判精神的都柏林。  相似文献   

20.
戴嘉树 《东南学术》2011,(2):194-203
各种形态的都市小说对"都市"的解读和书写不尽相同,有理解、认同、包容,也有利用、抗拒、批判,更有把"都市"与"人"等同的认知。左翼都市小说因对"都市"的独特想象而在都市小说"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它关照"都市"的视角是意识形态作用下的必然选择。在左翼都市小说文本中,"都市"与"政治"成为一种共生现象,即意识形态下的"都市"被政治化,反过来被政治化了的"都市"又加强了意识形态力量的投射,其终极目标是"都市"被意识形态所"奴役",沦为附庸,甚至隐退幕后,其立意并非建构一种平等关系;结果是,意识形态与"都市"双双失却了本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