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8 毫秒
1.
古代著名回族航海家郑和(1371—1435),《明史·宦官列传》居首。 郑和是明成祖朱棣给他的赐名。郑和的原名“马和”,小名“三保”,官职名“内官监太监”,法名“福善”,尊称“三宝太监”。祖籍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宝山乡知代村。祖拜颜,妣马氏,父哈只,母温氏。出生在一个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家庭里。  相似文献   

2.
宦官 古代的官员,被阉割后在宫廷里侍奉皇帝及其家族。也叫太监、寺人、阉(奄)人、阉宦、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太监、内监等。如:“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上去买物品,任意勒索、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卖炭翁》注)又如:“遂殴宦者。”(《卖炭翁》思考和练习“四”) 廷掾 古代辅佐县令的官。如:“邺三老、廷掾常岁赋敛百姓,收取其钱得数百万,用其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妇,与祝巫共分其余钱持归。(《西门豹治邺》)  相似文献   

3.
吴思 《社区》2009,(26):41-41
一 钱能是成化、弘治年间(公元1465-公元1505年)的著名太监,奉成化皇帝之命镇守云南。当时云南有个姓王的人,靠倒卖槟榔发了财。当地人都叫他槟榔王。钱能听说了,便把这位姓王的抓了起来.道:“你是个老百姓。竟敢惑众,僭越称王!”擅自称王就是向皇上宣战。  相似文献   

4.
冯保字永亭、号双林,深州人,是明代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较有影响的宦官。他从“嘉靖十五年蒙选入内中馆读书”起,到万历十五年被“谪为奉御,安置南京”止,在近五十年的时间里,由一个普通太监平步青云:从嘉靖时期即为秉笔太监之一到“隆庆元年提督东厂兼掌御马监事”,直至万历时升任到太监中的最高的最职务一秉笔太监兼司礼监掌印。明人沈德符、刘若愚曾有过记述:“司礼监为十二监中第一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我国举世闻名的明代航海家郑和,首次出使西洋五百八十周年纪念。郑和(公元1371——1433年)原姓马名和,因排行第三,小名三保(一作宝),云南昆阳(今云南晋宁县昆阳镇)人,回族。明初,当明太祖朱元璋派傅友德、沐英率军平定盘据于云南的元朝残余势力时,年仅十余岁的三宝,被明军所俘,押至南京,阉割后送至皇宫当太监。不久,又被赐给明太祖四子燕王朱棣。由于三宝聪明伶俐,博得了朱棣的喜欢,便逐渐成为燕王府里的一位内监。公元1399——1402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击败建文帝,在南京登上皇位(即明成祖)时,三宝因“从燕王起兵靖难,出入战阵,  相似文献   

6.
有句古话,“伴君如伴虎”。意即:与皇上相伴时,必须有一万个理由小心谨慎。为什么?因为只要皇上一怒,陪伴者就很可能脑袋搬家。比如,古代曾有个小太监陪皇上下棋,下着下着,小太监一时兴起居然说了一句:“皇上,我杀您的马。”皇上闻言大怒,立刻骂了句:“我杀你全家!”至于结果,便是棋盘上的“马”安然不动,小太监却活活地掉了脑袋。  相似文献   

7.
论市舶太监在唐代岭南之产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论述了市舶使的出现、市舶太监的出现及其产生于唐代岭南的原因。认为,市舶太监之产生,既与垄断“市舶之利”、搜求“南海宝货”有关,又是西汉以来中央王朝差遣宦官市物南海及主持南海贸易之传统的必然发展此外。还与唐代的“宫市”、“宫市使”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8.
李莉 《山西老年》2011,(2):36-36
“老伴”这个称呼,现一般用于老年夫妇之间,可是它原是太子对老太监的称呼。明朝宪宗皇帝朱见深册立九岁的儿子朱祐占樘为太子,派宫中服侍他多年的太监覃吉做典玺局的郎官,专门照管太子的生活和学业。覃吉为人正派,忠于职守,太子极为尊敬和爱护他,称他作“老伴儿”。  相似文献   

9.
宦官制度,是我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专制主义王权统治下的一种特有的畸形的制度。所谓宦官(也称太监,因明代设宦官十二监、每监设太监一员,左、右少监各一员,习惯上因此称宦官为太监。)是指那些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专供国王及其家族、贵戚役使的、被阉割而失去生殖能力的男子。国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后宫佳丽三千人”,如果用一般入前去服侍,不能保证众多妻妾的“贞洁”,国王是放心不了的,所以采用灭绝人性的手段,将男子加以阉割,为其服役,既能获得男子的劳动力,又不会同女性发生性爱.“中人之性,可以上下”。(《南史》卷七十七《恩倖列传》)这一制度就在我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0.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长寿皇帝乾隆,据传晚年患了“老年性便秘症”。太医们千方百计选用中草药来治疗,但效果不理想。初冬的一天,乾隆皇帝散步路过御膳房。两个帮厨的小太监正在白炭炉边烤番薯,番薯甜香扑鼻,诱人食欲。平时吃惯精细糕点、山珍海味的乾隆皇帝好奇地循香走去。“什么东西这么好吃呀?”“烤番薯。”一个带南方口音的小太监头也没抬地回答说。“给我一块尝尝好吗?”“好说,好说,给……”另一位小太监随手从白炭炉上拿起一块递给乾隆皇帝,抬头一看来者,吓得跪地便磕头,另一位一瞧也惊得丢下番薯口称“万岁爷……”乾隆皇…  相似文献   

11.
毫无疑问,包贝尔的火是借了《宫锁珠帘》中小太监的角色,以至于好多卫视做节目时,都要他再演一番“太监”。但现实中的包贝尔,确是如假包换的“纯爷们儿”,一度还是“不良少年”,把我们年少时候想做不敢做的事情都做了,逃课、打工、早恋、打架、各种疯各种坏……就如他在《致我们终将失去的青春》中扮演的那个“老张”。  相似文献   

12.
郑和是宦官太监,此已毋庸置疑。然而,郑和究竟是内官监太监抑或是司礼监太监,这却在许多历史论作之中相互交替出现。因此,笔者谨就此问题,试将郑和所担任过的职务官衔这一脉络爬梳理清,或俾使史界学者在郑和研究中有所裨益。明朝的宦官与太监是有所区别的,虽太监必定是宦官,但宦官却不一定是太监。前者是阉宦之通称,后者却是职衔。《明史》载:“宦官,十二监。每监各太监一员,正四品;左、  相似文献   

13.
一、别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选有《记王忠肃公翱事》一文,文中有这样一段: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 赠大珠四枚。公固辞。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 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 课本注“以半别公”的“别”为:“赠别,分别时的赠送。”一些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或辅导读物也照搬此注予以训释或翻译。实际上这条注释是靠不住的,它既有望文生训之弊,又有增文成义之嫌。  相似文献   

14.
近读《明英宗实录》,正统十三年八月壬戌载:“府军卫卒赵旺等自西洋还,献紫檀香、交章叶、扇失、敕勒叶纸等物。旺等随太监洪保入西洋,舟败,漂至卜国。随其国俗为僧。后颇闻其地近云南八百大甸,得间遂脱归。始,西洋发碇时,舟中三百人,至卜国仅百人,至是十八年,唯旺等三人还。上赐之衣钞,令为僧于南京报恩寺”。这段史料言之凿凿,人物、时间、地点交待均较清楚,确乎是一桩海难事故。史书称宜德五年(1431)帝“令太监  相似文献   

15.
“小靖子……”这是以前。 “小齐子……”这是现在。 自从靖哲负伤到伤好归来,我们都很想他。现在,他的腿也好了,而我……也成了“小太监”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6.
刘达临  胡宏霞 《社区》2008,(29):45-45
中国古代的三大性畸形现象:一是娼妓,二是太监,三是女子缠足。其中,娼妓和太监在国外也有,而女子缠足则是中国古代所特有的现象。所以,过去西洋人视中国人为“东亚病夫”的时候,总以中国男人的长辫子和中国女人的小脚作为中国愚昧、落后的象征。  相似文献   

17.
周观政是巡城御史,属于最低层的监察御史。在他巡查时,遇见一群太监正领着一伙女乐往奉天门内走去。根据大明的内宫制度,女乐是不准入内的。周观政当即上前制止,领头的太监理都不理他,说了一句:“我有圣旨在身!”(注意这句话的分量)。  相似文献   

18.
清代,随着内地与云南各民族、各地区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联系的更加密切,云南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比以前有了较大的发展。本文分四个部份对清代云南的文化教育作一概述。 一、清代云南的学校 明王朝曾采取“用夏治夷”、设儒学为“安边之道”,在云南先后建起六十余所学宫(学校),使云南的教育和文化比  相似文献   

19.
“八虎”,亦称“八党”,是指明武宗朱厚照在东宫时的8个贴身太监.明清史料对“八虎”成员名单及其由来的记载存在一些彼此矛盾和可疑之处,故有必要以此为切入点,重新探讨明朝的文官政治与宦官干政现象.“八虎”的触手伸及社会政治的各个方面,加剧了明王朝的统治危机.  相似文献   

20.
张远 《百姓生活》2012,(11):57-57
到了云南,常会听到“云南十八怪”的说法。有些糕点、糖果类的小食品包装盒上,也印着“云南十八怪”的图案。据统计,“十八怪”大致可以分成4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