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在武汉近一年的时间里,陈独秀在政治上比较活跃。主要表现在应邀于武汉各处演讲发表抗日主张,积极撰文宣传抗日;与《新华日报》的论争;发起“独树一帜”的政治活动等。因此,就其政治倾向和发表的言论来看,他是主张抗日、反对妥协投降的,是站在民族、人民立场上的爱国主义者。  相似文献   

2.
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国共两党之间除了抗日之外已不可能再有其他政治上的共同点;两党用三民主义作为合作的政治基础的问题只是表示了一种可能性,并未见诸于双方共同承认的纲领;两党在抗日纲领上的严重分歧,最终导致关于“三民主义”的论战,表现了双方在政治思想领域的尖锐对立;《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为这场论战作了总结,在思想理论上奠定了抗日战争和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抗战爆发后,陈独秀从南京出狱后来到武汉,积极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中。他主张坚持持久抗战,拥护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这些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在处理与国民党、中共及托派的关系上,他拒绝国民党的拉拢,对托派不屑与之为伍,对中共则心情复杂,关系紧张。武汉这段时期的活动对陈独秀后期的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也造就了他作为孤独的反对派的最终命运。  相似文献   

4.
一、“保卫大武汉”口号的提出历史事实表明,抗战初期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发展是比较和谐的。这种合作的主导原则是共同抗日。当时压倒一切的最高政治任务是挽救民族的危亡,将日本侵略者逐出中国。武汉会战正是在这种全民族抗战的政治氛围中展开的。始终站在抗日战争最前列的中国共产党,以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全面抗战路线、政策发挥着政治领导作用,八路军、新四军在战斗中发展壮大,并最终成为抗日的主力军于由.武汉会战处于国民党正面战场,国民党在国统区中处于执政地位,并掌握军事上的指挥权,因此国民党就成为正面战场的组织者和决策者。武汉会战中“保卫大武汉”的口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国民党提出的.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的《新华日报》聚焦台湾问题,表达光复台湾的政治主张,成为 当时中国民众了解中共对台主张的一个重要渠道。中共中央南方局与台籍抗日志士之间存在组织关系和领 导关系,支持台胞抗日斗争,并于抗战胜利初期,与台湾岛内进步革命力量联络。台胞抗日斗争是中共中央南 方局关注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6.
马相伯是近代中国著名的爱国人士 ,“九·一八”事变后 ,马相伯坚决反对国民党不抵抗主义 ,旗帜鲜明地主张抗日 ,坚持“不还我河山不止” ,并就如何抵御日寇 ,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一是“立息内争 ,共御外侮” ,二是“实施民治 ,以纾国难”。马相伯不仅发表言论呼吁抗日 ,还身体力行 ,其爱国精神和救国勇气令人钦佩  相似文献   

7.
“左”倾路线与30年代初中共抗日统战政策孙仁宏自9.18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意图已暴露无遗。在外来侵略面前,中国共产党毅然决然地举起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大旗,并相应提出一系列政治主张,特别是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由于诸多主、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人权思想和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人权思想及实践发展的鼎盛时期之一。共产党根据当时的特殊历史条件及国情,把争取民族的生存权作为首要人权;把保障抗日各阶级、阶层的经济权利作为争取民族生存权的基础,发动以农民为主体的各阶级、阶层参加抗战,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把争取抗日各阶级、阶层的政治权利做为争取民族生存权的中心环节,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时期,为实现民主、团结抗日和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中,既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民主选举原则,又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民主原则,主张抗日民主政权由人民选举产生,注重基层选举;主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属于抗日的民主的中国人,实现各阶级阶层联合抗日;实行三三制原则,团结各党各派和民主人士;同时强调中国共产党依靠质量的优势取得在政权中的领导地位,实行形式多样的投票方式,动员民众的参选热情。这些举措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民主选举原则的坚定性,又体现了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选举政策服务于党的政治目标和国家任务的务实性。这些思想和实践对当代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主要有:坚持人民民主价值,需要健全人大代表选举的民主形式和机制;注重基层政权的民主建设,落实民主选举等民主措施;保障人民的被选举权,特别是基层劳动者及其代表的当选;在民主政治建设中,要依靠民主政策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抗日战争第一阶段“全国各方面是欣欣向荣的,政治上有民主化的趋势,文化上有较普遍的动员。”在当时全国抗日文化运动中心的武汉,文艺工作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武汉抗战文艺活动是抗战文艺史上值得重视的一页。  相似文献   

11.
彭雪枫将军等领导的新四军四师和开创的豫皖苏边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文化教育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培养了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干部,壮大发展了抗日骨干力量;宣传、动员、教育了广大群众,激发了他们参加抗日斗争和建设根据地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2.
柏拉图的政治思想直接构成了亚里士多德哲学的起点,但是他们的政治思想又有所不同。亚里士多德摆脱了柏拉图过于沉溺的理想主义色彩;针对当时希腊城邦的日趋没落,柏拉图认为社会应该是整齐划一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应是多元化的;柏拉图提倡公有制,亚里士多德主张私有制;柏拉图提倡人治,亚里士多德主张法治;柏拉图注重演绎,亚里士多德则注重归纳。  相似文献   

13.
1936—1937年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从此,中国从四分五裂的政治动荡转入到全面抗战的新局面。当时,李宗仁提出了“焦士抗战”的抗日救国主张,奔走呼号,力主全面抗战以图存。全面抗战爆发后,“焦士抗战”四字被广泛引用,成为最悲壮的抗日口号之一。近年来,史学界对各党派的抗日救国主张多有论述,对地方实力派的抗日救国主张的研究,则显得薄弱。诚  相似文献   

14.
西安事变后,在联蒋抗日的方针下,为了争取各地方实力派和各界人士,促成全国团结抗战,一九三七年五月,张云逸受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派遣,从延安到达香港,从事华南地区的统一战线工作。在港期间,张云逸主要是对在港的爱国民主人士,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促进团结抗日。十一月下旬,主张联共抗日的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从欧州归来,路过香港。张云逸作为中共中央驻港代表,拜访并宴请了他,并向他传达了我党欢迎他共筹抗日的意见,布望他经武汉会见周恩来和到延安去。但杨将军当时对  相似文献   

15.
以《文化与人生》为例,多维解读贺麟的文化观,即: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现代化,重视文化现代化;强调文化发展自身的独立性,同时重视经济建设;反对学术与政治脱节,主张将学术作为政治的基础;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文化,反对割断文化传统,提出“儒化西学”的新主张;主张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检视,通过“推陈出新”,实现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9·18”事变后,中共提出组织反帝运动中的下层统一战线,当时蒋介石对日本侵略采取“逆来顺受”政策,所以中共对国民党蒋介石的政策是抗日反蒋。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后,分析了蒋介石的抗日的可能,中共对国民党蒋介石又执行了逼蒋抗日的政策。卢沟桥事变爆发后,9月24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承认了中共的合法地位,这时中共才完成了从抗日反蒋、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政策的转变。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17.
民主党派是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重要力量。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救国会、中华职业教育社、乡村建设协会等党派相继云集重庆。抗战时期,重庆作为国民政府战时的首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在远东的会聚地,作为抗战的大后方,这种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地理环境,是民主党派纷纷云集重庆的重要原因。各民主党派到重庆后,为施展其抗日救国的抱负,实现其抗日民主的政治主张,在重庆广泛开展抗日民主活动。他们拥护国共合作抗战,反对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竭力为抗日救国献计献策,奔走呼号;力争政治民主,掀起民主宪政运动。各民主党派积极开展抗日民主活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以后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九一八事变后至武汉会战前,南京国民政府和湖北省政府在湖北境内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交通建设。文章主要从修筑新公路、发展内河航运、改善铁路与航空运输等方面,对这一时期湖北交通建设情况及其成效进行了考察。文章指出这些交通建设的进行及其所取得成就,对战前湖北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商业等方面的发展具有一定积极作用,是湖北抗战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尔后的武汉会战和抗日斗争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也为后来的湖北交通建设提供了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19.
程颢、程颐不仅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而且也提出了许多治国安民的政治主张:以食为本,为穑原生;轻赋宽役,俭为礼本;崇贤尚能,知人善任;严刑峻法,明察狱讼;教化明民,淳厚世风。这些主张对当代领导科学和领导实践都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共关于“抗日联军”的策略主张是在总结东北人民抗日斗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这一策略主张的提出,对于国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一策略主张的推广,使“抗日联军”的旗帜在关内外高高飘扬,在抗战初期,鼓舞了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信心,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