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楚汉之际,在江东出现有鄣郡、吴郡、会稽郡,但是《汉书·地理志》不载吴郡,所记会稽郡的地理范围包括了吴郡。清代考据学家对吴郡、会稽郡建置沿革进行了考证,仍然没有一个定论。据吴卓信《汉书地理志补注》有四种说法:一、《元和志》越王无强为楚所灭,楚以其地并吴立为会稽郡;二、《史记·始皇本纪》:二十五年王翦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寰宇记》秦灭楚以越并吴立会稽郡;三、《汉书·高帝纪》:六年,以故东阳郡、鄣郡、吴郡五十一县立刘贾为王。……《汉书地理志稽  相似文献   

2.
一、冶、东冶与东部候国考《汉书》地理志会稽郡有冶县.《后汉书》郡国志章安县:“故冶,闽越地,光武更名”。郡国志又载,会稽郡有东部候国。而见《后汉书》郑弘傅传注引《谢承书》,有东部侯.东夷列传等有东冶县.由于史书记载文有错乱,学者曾经为此发表不少文章,其中尤以杨守敬《<郡国志>东冶、候官考》一文论证最详.兹就杨文提出的问题,略谈几点意见. 杨文认为,西汉有回浦,有冶县,二者并立,“是章安非冶县地甚明”.这一见识甚是.然以东汉有东冶.遂断郡国志章安县下应补东冶二字,注文应该移于东冶,从而得出光武时“更冶为东冶”的结论,却很难使人信服.因为杨文的推论,只是根据汉志有冶县,郡国志无,而在东汉又  相似文献   

3.
隋朝在海南建置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书·地理志》记载隋朝在海南的建置有“珠崖郡”及义伦、感恩、颜卢、毗善、昌化、吉安、延德、宁远、澄迈、武德十县。本文认为 :该志所载有误 ;隋朝二世均在海南建置地方行政机构 ,其中 ,隋文帝开皇年间立崖州及义伦、临振二县 ;隋炀帝大业三年改崖州为珠崖郡 ,至大业六年增至三郡十县。三郡即珠崖、儋耳、临振郡 ;十县即义伦、昌化、感恩、毗善、宁远、延德、澄迈、舍城、临川、陵水县。  相似文献   

4.
海南岛历代人口资料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岛的户口记载最早见于《汉书·贾捐之传》:“儋耳、珠崖二郡合十六县,户二万三千余,”其县名,人口数均未详,我以为这仅是一个估计数。因为十六县中可考者仅八个县,其余八个县不可考。《后汉书·郡国志》载:合浦郡五县(珠崖、徐闻、高凉、临允、合浦)共23,221户,86,667人。这一数字包含了海南岛的珠崖县,但珠崖县户口多少,未详。《隋书·地理志》载隋代于海南岛置珠崖、儋耳、临振三郡,统县十,户一万九千五百,  相似文献   

5.
唐《孙备墓志》镌立年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孙备墓志》镌立年考辨鲁才全《唐故河南府洛阳县尉孙府君(备)墓铭并序》,署名为“再从兄朝散大夫守御史中丞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撰”,“弟孤子储书”。志石现藏河南新安县千唐志斋。此志载录于《千唐志斋藏志》,图版编号1077,该书编者于图版说明中定为“会昌元...  相似文献   

6.
《唐故河南府洛阳县尉孙府君(备)墓铭并序》,署名为“再从兄朝散大夫守御史中丞上柱国赐紫金鱼袋瑝撰”,“弟孤子储书”。志石现藏河南新安县千唐志斋。此志载录于《千唐志斋藏志》,图版编号1077,该书编者于图版说明中定为“会昌元年(841年)八月”;又《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31册81页和《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第13册172  相似文献   

7.
《梁书·刘勰传》:“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晋书·地理志下》以东莞郡置于太康元年,《宋书·州郡志一》则谓:“晋武帝泰始元年,分琅邪立。”据《晋书·宣五王传》:“武帝践阼,封(司马(亻由))东莞郡王,邑万六百户。始置二卿,特诏诸王自选令长。”②当以《宋书》所说为是。莒,今山东莒县,原为春秋时莒子国,汉置县。  相似文献   

8.
僰为彝说     
关于古代西南夷“焚”的族属问题,目前有氏羌系统说,有百越系统说。本文拟从彝族有关文化现象来探讨“僰”与彝族的关系。 一、僰的分布 史志载,古代僰人分布在键为郡、越巂郡、益州郡。健为者,即以僰道(今宜宾)为中心,《汉书·地理志》注引应劭语说:“(僰道县),故僰侯国也。”《华阳国志·蜀志》:僰道县,……本有僰人,故《秦纪》言僰僮之富,汉民多,渐斥徙之。”《水经注·江水》:“(僰道)县,本僰人居之。”许慎《说文解字》:“僰,犍为蛮夷。”《华阳国志·南中志》:“朱提郡,治朱提县,川中纵广五六十里,有大泉池,僰名千顷池。”《史记·平淮书》:“汉通西南夷道,  相似文献   

9.
《史记·西南夷列传》,载:汉武帝开西南夷,于元鼎六年(前111年)(以邛都为越郡。据《汉书·地理志》,越郡辖邛都遂久、灵关道、台登、定筰、会无、筰秦、大筰、姑复、三绛、苏示、阑、卑水、街、青蛉等十五县、辖境略相当于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渡口市及云南省祥云、大姚县以北、丽江县以东一带地区,治邛都县,令凉山州西昌市。近世学者有以“越”之名  相似文献   

10.
<正> 潮州,宋代属广南东路。据王存《元丰九域志》卷九《广南东路》记载,潮州,潮阳郡,军事。治海阳县。县二:望,海阳。紧,潮阳。脱脱《宋史》卷九○《地理志·广南东路》记载,潮州,下,潮阳郡,军事。县三:海阳、潮阳、揭阳。说明潮州在两宋时期,先后辖有海阳、潮阳、揭阳三县。潮州为“岭东雄郡,山海绣错,方广数百里”。这里的自然景色是十分壮丽的:雄伟的山脉,苍茫的大海。潮州人就在祖国这样美好的大自然怀抱中,一代一代地生息成长,繁衍起来,靠着他们习苦耐劳、健劲勇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东晋王兴之墓志的补充墓志起数句云:“君讳兴之,宇稚陋,琅玡临沂都乡南仁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琅玡王氏云:“王离二子元、威,元避秦乱,迁于琅玡,后徙临沂,四世孙吉字子阳,汉谏大夫,始家皋虞,后徙临沂都乡南仁里”云云。北魏《王诵妻元贵妃墓志》首行云:“魏徐州琅玡郡临沂县都乡南仁里,通直散骑常侍王诵妻元氏志铭。”又北魏《王绍墓志》亦云:“徐州琅玡郡临沂县都乡南仁里人也。”三处所书琅玡王氏居临沂县乡里之名称,皆与《王兴之墓志》相合。《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虽多舛错,此条确属可信。东晋初南迁,  相似文献   

12.
明代绍兴地方志的发展明代对地方志的修纂极为重视,曾“诏天下郡、县、卫、所皆修志”。这一时期绍兴地方志的发展也是极其迅速的。明代有绍兴府志八种,县志三十六种。府志有:佚名的《绍兴府志》,(《文渊阁目》卷十九旧志类著录),佚名的《绍兴府志》(《文渊阁目》卷二十新志类著录),戴冠纂修的  相似文献   

13.
邱钧彦 《源流》2011,(7):76-77
云浮历史悠久。周代为百越地,"云浮"作为地域之名,最早见于唐朝。《新唐书·地理志》载,唐武德四年(621年)设勤州,领铜陵、富林二县。天宝元年(742年),将全国各州一律改称为郡,勤州改称为云浮郡,这是"云浮"地名的由来。  相似文献   

14.
辽西郡的设置,始于战国时代的燕国。《史记·匈奴列传》:“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说明燕国在设置五郡的同时,并在其北界修筑了长城。后来秦始皇灭燕,仍置辽西郡,西汉因之。《汉书·地理志》云:“辽西郡,……县十四:且虑,海阳,新安平,柳城,令支,肥如,宾从,交  相似文献   

15.
关于元《至顺镇江志》的作者,清嘉庆间,大学士阮元在进奏《四库未收书目》时,尚称“此书不著撰人姓名”。后经镇江通儒柳兴思(宾叔)先生考订,在丁元吉《成化镇江府志》的旧序中有云:“胜国俞用中《至顺志》例加精密。”从而认定《至顺镇江志》的作者为俞希鲁。然只依转手一序,殊难作为确证。近年来,我们从《金坛县志》中发现有俞希鲁所撰《许段桥记》一文,其中赞叹许、段二公廉让美德以后,有这样一段话:“余尝忝修郡乘,虽尧塘有桥,而其时有司苟具文书,弗克载二公事,以光简册,惜也!”所谓“余尝忝修郡乘”,岂不正是俞希鲁撰修《至顺志》的明证。  相似文献   

16.
《南都学坛》2019,(5):31-35
正德《金山卫志》是传世卫所志中极具代表性的地方志书。《金山卫志》的编写得益于明朝统治者对于修志的重视和明朝方志的繁荣发展,在卫所长官的倡导下,凝聚两代学人心血的《金山卫志》完稿。此书以海防为主线,侧重军事又兼顾其他方面,包括上下二志和十纲,共计六十目。张奎和夏有文吸收前人修志的优良传统,又结合当地卫城的具体情况、政府关于修志的政令,广泛搜集资料,终修成此志。此书遵循永乐时期的修志凡例又不拘泥于规定,仿照州县的篇目设置,以军事为主线的同时兼顾各方,突出自己边防重镇的特殊性。正德《金山卫志》引领了明代卫所志的发展,保存了金山卫地区的史料。通过分析《金山卫志》的编纂情况,我们可以了解明朝卫所修志的情况;借助相关新型史料可以认识明朝的军制、卫所的建设、官兵的操练及卫城的人文生活。  相似文献   

17.
汉三水县考 《汉书·地理志》及《后汉书·郡国志》载,两汉在今宁夏境内都设有安定郡,郡内都有三水县。关于三水县址,《后汉书·卢芳传》记:“卢芳字君期,安定三水人也,居左谷中”,唐李贤注:“续汉志曰:三水县有左右谷,故城在今泾州安定县南”。李贤认为汉三水县故城在唐泾州安定县(今甘肃省泾河沿岸之泾川县)南乃是错的,这待下文再论,其引续汉志说三水县有“左右谷”虽是一条地理记录,却并未能指出三水县的地址。  相似文献   

18.
借助光绪《江西通志》所载清代中期江西分县户口数据与嘉庆《大清一统志》所载江西分府户口数据进行对勘 ,依据判别文献所载户口数据真伪之若干原则 ,并加以修正 ,复原乾隆四十一年 ( 1776年 )及道光元年 ( 182 1年 )江西分府人口。应用的户口数据判别原则和修正数据的方法可以为其他地区类似的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正> 广州古称番禺,为岭南一重镇,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关于番禺县得名,最早见于南北朝时著作,刘宋沈怀远的《南越志》称:“番禺县有番、禺二山,因以为名”,是为源自番禺二山说;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浪水注》引交州治中姚文式问答云:“何以各为番禺,答曰:南海郡昔治在今州城中,与番禺县连接,今入城东南偏有水悫陵,城倚其上,闻此县人名之为番山,县名番禺,傥谓番山之偶也”,是为源于番山之隅说。嗣后志书大抵皆宗此二说,《元和郡县志》即谓番禺“县有番、禹二山,因以为名。或言置在番山之隅。”唐以后诸志,都以得自番禺二山说为主,言之凿凿,图示分明。  相似文献   

20.
王昭君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巾帼人物,其故里自班固在《汉书·匈奴传》中云为“南郡秭归”后,一直被人们沿袭至今。如祝穆《方舆胜览》云:“归州东北四十里有昭君村”。又《大明一统志》云:“昭君村在归州东北四十里。”这里的“归州”,即班固在《汉书》中所说的“南郡秭归”。《旧唐书·地理志》云:“秭归,汉县,属南郡。魏改为临江郡,吴、晋为建平郡”。隋属巴东郡。(唐)武德二年,置归州。此后的《舆地纪胜》、《元丰九域志》、《大清一统志》亦均主其说。但至宋,又有人将昭君故里具体到归州的兴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