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工业经济是整个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实施"兴工强县"是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有效途径,是增加就业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力的主要渠道,是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实现经济跨越发展就得发展工业,呵护工业.  相似文献   

2.
社会流动与流动渠道:农民城市打工现状的理论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流动的相关理论、特别是社会流动渠道的角度出发,分析我国现阶段的农民工城市流动现象,可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农民工流动绝大部分为水平流动,向上的垂直流动少之又少,其工作现状令人担忧;(2)农民工流动的渠道单一,大多仅依靠自身的社会资本,其它流动渠道堵塞,由此形成诸多社会问题;(3)农民工水平流动的渠道是社会资本,而导致其向上垂直流动的主要渠道是人力资本.  相似文献   

3.
运用费景汉、拉尼斯(1961)提出的衡量技术创新类型的分析框架,实证分析了我国改革以来的工业化技术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力转移的影响①,对我国非农劳力增长进行了技术分解,并与日本、印度的工业化数据进行了比较;经验数据表明90年代末起我国非农劳力增长率与总人口增长率已非常接近,而技术创新吸纳剩余劳力表现为较高的负增长,出现资本密集化趋势。本文认为我国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应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较少的资本最大限度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力,直至消除二元结构。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进城方式选择及职业流动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大陆的农民工是一个职业流动相当频繁的群体,近年来不仅在流入量方面持续扩大,而且在职业流动方面也呈多元化趋势,表现出若干显著性特征.诸如在职业流动中农民工的社会地位与身份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而仅仅是一种水平性的流动.另外,近年来农民工在进城方式的选择上也发生了显著差别,以非正式流动为主.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利用湖南省浏阳市、湘潭县所属12所不同类型农村学校的调研资料,从农村教育系统内外两个方面,总结了农村学校教师资源配置在数量、年龄、性别、专业、编制、职称等方面的失衡表现及影响。农村地区内部学校教师配置失衡根源于教师人才"向城性"的自发流动,以及编制、职称等教育资源的"向城性"政策流动;主旨为空缺补充、侧重偏远学校的系统外教师配置渠道,和主旨为福利提升、侧重城区学校的系统内教师配置渠道双重作用,直接加重了农村地区内部整体教师资源配置失衡问题。  相似文献   

6.
80年代,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产业结构链条不断向外延伸,给农村剩余劳力带来新的就业和转移机会,农村剩余劳力的规模性转移开始获得历史性启动,但仍处于以农村内部转移为主体的初级阶段。90年代初,受沿海经济高速发展,个人收入高的吸引,有充分择业自由的农民开始自发地涌向沿海大中城市,形成势不可挡的“民工潮”。据统计,近五年,全省农村剩余劳力转移总量达543.1万人。1994年转移的劳力是1990年的7倍;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城市流动.以未婚青年男女和已婚男性为主的候鸟式的迁徙流动,使农村出现了大量分离式家庭,由此导致的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现象及其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对农村留守妇女的研究远滞后于对农民工、流动妇女、留守儿童的研究.由叶敬忠、吴惠芳等在历时两年对我国安徽、河南、湖南、江西、四川等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农村留守妇女研究基础上著就的<阡陌独舞--中国农村留守妇女>全面系统、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示了我国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状态、应对策略和社会支持.该书不仅为社会各界打开了一扇了解农村留守妇女群体的生存与发展状况的窗户,而且为政府和学界重新认识农村劳动力转移、乡城流动的影响,统筹解决城乡发展和人民生活问题,建立"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政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论证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恩施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实地调研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对该州农村剩余劳力转移状况和制约因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对策性意见。  相似文献   

9.
目前 ,苏中地区正处在二元结构的扩张阶段。在这一阶段 ,必须妥善解决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面对苏中地区剩余劳力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力转移过程中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较低、第二产业和现代部门吸纳劳力不强等问题所导致的劳力转移矛盾 ,苏中地区应借鉴“吸纳模式”与“内在化模式” ,寻求对苏中地区农村剩余劳力转移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二元结构下的中国农村人口流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最大变化之一就是社会流动加剧.我国农村人口流动是在二元结构这样一个背景下发生的,是国家强制变迁和诱致性变迁的产物.同时,农村人口流动更多是一种空间流动而不是身份的改变,如何消除二元制度的影响,保障其有序流动和平等享有各种权利,这仍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我国劳动力农村非农产业转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人口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较大,合理引导这部分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对我国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至关重要.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上都是流向了城市,文中通过模型对我国2006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达到1.69亿左右,而通过城市劳动能力容纳的测算,发现我国城市目前存在着1 500万的就业缺口,从而得出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必须要走农村非农产业转移道路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广大农民进厂、进城的脚步,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取得可喜成绩。但由于河南省农村人口基数大等原因,河南省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仍然没能有效解决。研究认为,中小企业是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是农民工就业主渠道。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力度,扶持和发展本地中小企业;鼓励广大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育新的经济体。  相似文献   

13.
经历了近二十八年的改革开放,农村人口虽然可以自由进城务工经商,表明户籍制度的影响正在削弱,但是通过对职业流动、就业的制度路径和就业非正规化的研究表明,建立在户籍制度基础上的城市就业制度仍然在阻碍着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阻碍着他们与城市社会的融合.这不仅对农村流动人口是不合理、不公平的,而且也不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为推动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文章提出了改革劳动就业制度,加快实施“异地转移”战略,拓宽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渠道;按照劳动力市场统一的思路,将目前分离的人才交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纳入统一管理轨道;完善和规范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等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15.
衡量工业化的一个重要指标是非农就业人数在全部就业人数中占绝对优势.目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规模已达17,876万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积存严重阻碍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本文在分析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有效促进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当前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主渠道存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力的主渠道,不仅应以实现就业转移为主要目标,还应担负转移50%以上剩余流量。城镇化目前不具有这样的功能,故不是现时的主渠道。我国农业的现实仍相当落后。在农业和城镇化的关系上,要坚持城乡统筹的科学发展观,把求真务实的着力点首先放在目前的求农业自强之真,务农民富裕之实,达农村小康之的上,而不是操之过急地去谋求虽也关乎"三农",但其成败终究要取决于农业发展的城镇化上。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业过剩劳动力转移的模型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多是我国经济发展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现代化和工业化要求剩余的劳动力必须从传统农业转移出去 ,否则 ,二元制经济结构无法根本改变。刘—费—拉模型和托达罗模型是发展中国家在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时可供选择的模型 ,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 ,也面临着在这两个模型中进行选择的问题 ,根据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多的现实国情并综合其它因素 ,单纯选择刘—费—拉模型和托达罗模型中的一个而否定另一个是不合适的 ,应根据现实国情 ,对两个模型综合借鉴。  相似文献   

18.
贵州省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破解它的瓶颈,需要采用综合的、多元的对策措施。论文运用区域经济政策理论与系统论,从贵州省农村人口现状、向城镇转移现状以及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入手,探索性地构建了贵州省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思路与对策,并归纳为四点:1、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2、大力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农民在农村就地流动。3、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在农业内部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4、按照"走出去"战略的要求,积极引导国际劳务输出。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小城镇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明显的阶段性。近年来随着农业劳动生产力水平提高,客观上需要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但由于我国城市化建设落后于工业化发展,限制了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也影响其对劳动力的需求和吸纳能力,必须从政策上、机制上、基础条件方面解除小城镇建设面临的障碍,才能较好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流量增加与原有渠道变窄的尖锐矛盾。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留守儿童特别是女童的数量急剧上升,由于家庭、学校及社会缺乏对农村留守女童的有效保护以及性安全教育,致使女童遭受性侵害的案件屡有发生。为农村留守女童创造一片健康的成长环境成为全社会的责任。就家庭而言,父母应尽量就近择业,加强亲子教育;就学校而言,充分发挥教育的主课堂功能,进行科学的性健康教育和性安全教育;就社会而言,政府职能部门应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帮助和保护农村留守女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