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教育制度是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西周的学校教育在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土地国有制和宗法分封制的基础上形成了学在官府的特质。这种受到社会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双重制约的官学教育体系,不仅维系和强化了西周宗法分封的政治制度,进而巩固了姬周贵族的统治,而且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对西周时期分封制度进行了概括性描述的基础上 ,对分封制度的生成机理以及这一制度下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相互分离的制度特征进行了经济学分析。  相似文献   

3.
宗王分封与出镇是元代的一项重要制度。河西走廊水草丰美,适于游牧,战略地位也十分重要,蒙古灭西夏以后,便不断将宗室贵族分封于这一地区。有元一代,分封出镇于河西的蒙古诸王主要有窝阔台后王、察合台后王、阔列坚后王等,其中以系出窝阔台的阔端家族及其王位下,即永昌王位下(后封荆王)分封较早,势力最大,对元代河西历史影响也至深。本文拟就阔端系诸王及其投下所在、性质、世系、权力演变等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元代屯田的发展和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朝统治者接收了金、宋遗留下来的官田,没收了旧皇室和一部分贵族、大官僚的土地,也没收了一部分大地主的土地,同时也接收一部分农民因战争死亡而遗留下来的无主之田,以及各种荒闲地,作为政府掌握的官田。元朝廷对此类官田,除了赏赐宗王、官吏和寺观外,普遍地进行屯田,以收取地租剥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经营有了相应的改变。屯田的发展与大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是不能相容的。元代是大土地私有制发展迅速的时期,中后期尤为猛烈,屯田由兴盛走向衰亡。本文拟就元代大兴屯田的原因和屯田私有化问题作一些粗浅的考察,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5.
“制礼作乐”。分封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宝塔形的贵族等级制 ;而宗法制则使分封到各地的庶子 ,形成层层藩屏最高宗主——周天子的政治结构。所谓“制礼作乐”,其中“礼”的内容很丰富 ,概括说来有吉 (就是祭祀天地神明之礼 )、凶 (就是贵族丧葬和年成凶荒之礼 )、宾 (就是贵族朝聘、接待之礼 )、军 (就是贵族军事活动之礼 )、嘉礼 (就是贵族饮宴婚冠之礼 )等五类 ,包括了奴隶主贵族经济、政治生活及衣、食、住、行、丧葬、嫁娶等所有的行为规则。所以 ,周公制定的“礼”,无疑是维护贵族统治者等级制度的政治准则、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6.
明朝末年,努尔哈赤领导的建州女真迅速崛起建立后金政权。此后,后金政权实施了一系列保护农事、安定汉民和督课农耕的重农政策,建立了由八旗“份地”、贵族“托克索”和“编户民”土地构成的封建土地制度,辖区农垦面积迅速扩大,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快速发展,农耕技术水平也迅速提高。后金农业的发展,奠定了清入关统一中国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7.
英国的爵位名目繁多,不同时期的爵位含义又各不相同。为了让初读英、美文学作品的人便于对原著中涉及爵位的地方有所了解,特将英国爵位的分类和演变作一简略介绍。爵位(Title)是君主国家分封贵族的等级,在欧洲历史上,早在封建社会初期就已开始出现,有些国家一直沿用至今。爵位的尊称是随着封建贵族的产生而逐步形成的,主要有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以及骑士之类。爵位仅仅是封建贵族特权阶级内部的不同等级罢了。  相似文献   

8.
资料     
我国同世界上各兄弟民族的历史一样,自从原始社会瓦解后,大约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离现在有四千年)进入了奴隶社会。我国奴隶社会经过了夏、商、周三个朝代。拿西周(公元前一○六六年到公元前七七一年)来说吧,那时,全国土地归西周最高统治者——国王“周天子”所有。他把全国土地划成一块一块,每块土地上都用泥土堆筑起围墙那样的疆界。周天子把有疆界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孙和不同姓的功臣,同时又分配给他们一定数量的奴隶。周王的子孙和功臣分到的地方,就变成了一个个王国——“诸侯国”。大的诸侯国有十几个。象鲁国,就是国王——周天子分封给他侄子伯禽的王国。其他还有齐、晋、卫、燕、  相似文献   

9.
明代末期,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十分尖锐。王公、贵族、官僚及地方豪强势力,各自凭借特权吞并土地,形成大土地集中。丧失了土地的农民,沦为地租压榨之下的佃农,一部分成为特权地主的家奴、佃仆。国家的赋税日益加重,破产农民不得不背  相似文献   

10.
商代边境的“小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商代有“小臣”一官职,有内服小臣,也有外服小臣。外服小臣,或是被商王分封到边境的同姓或异姓贵族,或是任命臣服于商王朝的方国首领,他们对维护商王朝边境的安宁,起过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商周文化的转型,士的使用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殷对夏之“众士”的使用,保证了夏商文化的延续。西周吸收“殷不用旧”的历史教训,对殷之“多士”进行改造,强化了对周士的培养、选拔和任命,不仅使得商周文化发生转型,而且在此认识上所形成的宗法制度、分封制度和礼乐制度,强化了周的贵族共和体制。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30年代后期,英国进入铁路时代,先后兴起三次修建铁路的高潮,但在此之前一些土地贵族出于各种原因抵制修建铁路。他们认为铁路不仅会干涉土地产权、破坏私有地产和庄园景观,还会对贵族经营的运河、公路事业带来冲击;部分土地贵族固守传统生活习惯,抵制铁路运输带来的快节奏生活。直到19世纪三十年代后期,这些贵族才积极投入到铁路时代的狂潮之中。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有史可查最早的外戚可追溯到春秋时期辅佐晋文公的狐偃、狐毛兄弟。外戚干政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政治文化现象,长期以来为历代史家所诟病。但是在战国后期,血缘宗法贵族社会向君主集权专制社会转化的大变革时代,秦国的外戚群体为秦国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早在十八世纪初,英国就已成为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内阁只对国会负责而不对国王负责,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国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根据当时的旧选举法规定,只有土地贵族、金融资产阶级及其代表人物才能被选入国会。1832年,英国虽然有过一次议会改革,颁布了新的选举法,但仍旧保留了选举人的财产资格,规定地主或房主一年收入十镑以上者,而租地经营者一年收入为五十镑以上者才有选举权。这次议会改革,只使大工业资产阶级参预了政权,而土地贵族在政治上的势力仍然很大。至于中、小资产阶级乃至工人农民及所有的劳苦大众根本没有选举权。可见,这个君主立宪制实质上仍然是土地贵族、金融资产阶级和大工业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所以,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争取议会改革便成为英国人民同统治阶级斗争的中心内容。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古代士人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他们为社会的进步、文明的传播、科技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士阶层产生于社会动荡、政治斗争尖锐的战国时期在商周时期,士的含义十分广泛,如指青年男子、武士等,在等级制度上,士是各级贵族的通称,更多的是指宗法分封制度下的一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的表达制度传统形成于汉代。随着政治、社会和思想的发展变化,西周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的,带有层级性和原始民主意味的贵族集议式的表达制度瓦解。春秋战国时期,理论上一方面要求保证士的表达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要求限制言论;实践上也开始形成新的表达制度,最后导致秦朝对言论的严格禁锢。汉代一方面继承了前代传统,另一方面吸取了秦朝的教训,在与军功贵族和分封国的斗争中,形成了以官吏选举执行表达功能的中国古代的表达制度传统。  相似文献   

17.
第五节郊区地主庄园和人民生活唐长安官僚贵族骄奢淫逸寄生生活的主要来源之一,就是凭借自己庞大的庄园剥削农民而维持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分析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特点时指出:“封建的统治阶级——地主、贵族和皇帝,拥有最大部分的土地,而农民则很少土地,或者完全没有土地。农民用自己的工具去耕种地主、贵族和皇室的土地,并将收获的四成、五成、六成、七成甚至八成  相似文献   

18.
1 关于西周的土地制度,传统的、具有代表性的史学观点认为,它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也可以说是土地王有制。”我们认为,“王有制”的提法,既不能准确表述西周土地制度的外部特征,更不能深刻揭示它的内在本质。科学的提法应该是:它是以贵族等级所有制为法权外壳的公社共同体公有制。众所周知,西周的奴隶主贵族阶级是划分为不同等级的,各等级贵族的领地,都构  相似文献   

19.
西周“宗盟”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宗盟”并非普通的宗族联盟,而是周天子为了构筑天下一统的宗法等级秩序,以宗法制为范式,以同姓贵族和异姓贵族为对象的政权组织形式。其实质是姬姓宗法制组织原则的扩大。“宗盟”是血缘、宗族社会组织形式不断扩展和完善的产物,也是周人面临克殷践奄后的社会、政治新问题,借鉴以往分封教训的积极创举。“赐姓、胙土、命氏”是其形成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异姓为后”是其重要的组织原则。  相似文献   

20.
从鸿门宴上放走刘邦,到入咸阳烧杀劫掠,再到分封十八诸侯,项羽的种种作为,主要是他把推翻秦王朝当作自己的主要甚至唯一使命,没有刘邦一统天下的远大志向,满足于作为楚国贵族的复仇和复兴,以致在政策和策略上屡屡失当,一次次失去机会,最终败于刘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