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文是外籍人士对在上海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和感受所做的问卷调查报告。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外籍人士对在上海的生活和工作基本持满意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上海"城市活力"、发展潜力、基础设施、公共安全、居民关系、城市形态等六个方面。同时,我们也发现外籍人士认为,上海存在着"国际化程度"较低、公共服务不完善、语言沟通障碍、文化娱乐活动缺乏、生活费用高、环境污染、居民文明素质欠缺和商务成本及配套服务等八个方面的问题。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2.
“十二五”是上海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上海迫切需要以新的理念和新的思路加快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及创意产业体系等。在此基础上,上海应积极营造有利于文化发展的综合环境,并提出构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具体目标和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3.
李柯 《现代交际》2015,(4):136-139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分支的上海优秀地域文化与沪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新时期、新形势下争取优秀思想文化当代传承和高校德育工作有效改进双赢局面的基础所在。设计、建设、完善相关课程体系是上海优秀地域文化融入沪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这一课程体系应涵括五方面的内容:一、设置与上海优秀地域文化相关的课程,通过爱国专题、江南专题、都市专题等课程内容的安排和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有目的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二、在讲授"两课"等思想政治类课程时,从思想资源和理论依据的角度摄入鲜活、生动的上海地域文化事象;三、在其他相关的文化类课程中,隐性嵌入以上海优秀地域文化传承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四、重视优质课程建设;五、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此外,实现沪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融入,还须辅以相关课外活动的组织和海派校园环境的营造。  相似文献   

4.
小溪 《职业》2010,(1):48-49
近年来,我国来华的外籍人士日益攀升,仅上海每年常住的外国人就高达50多万。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给自己取个中文名字更是成了新鲜时尚的事情。上海一名女孩发现其中商机,于是利用所长,针对性地专为外宾取名,短短一年时间,她就赚了个盆满钵溢。她为何能成功,又带给人们什么启示呢?  相似文献   

5.
上海市民文化需求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雄  何芳 《科学发展》2012,(6):108-113
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新兴信息渠道和文化载体的出现,为市民文化生活提供了更多样的选择,上海市民文化需求呈现个性化、多样化特征。由于文化信息获取渠道不畅、文化消费时间不足、文化产品价格较高、优质文化产品缺乏等因素的制约,当前市民实现文化需求存在一定的障碍。上海应积极创新文化建设的思路与体制,切实保障市民基本的文化权利,以进一步提高市民精神文化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不可否认 ,在价值观与行为准则上 ,“三资”企业与现实社会有很大的差异。上班工作感受的是一种文化 ,走出企业融入社会、感受的又是另一种文化。对于这种文化上的跳跃 ,他们如何去适应呢?围绕这个主题 ,我们重点从青年如何看待外企对中国市场和社会的适应策略 ,以及青年如何适应外企与社会之间的文化差异这两个方面问题。进行了个案访谈。一、企业对社会的适应及“三资”企业青年的态度商业行为准则上 ,“三资”企业对社会的适应方式 ,与“三资”企业自身的文化价值观有关。不同企业 ,禀承的文化不同 ,他们对中国不太完善的市场制度和不太…  相似文献   

7.
任致远 《城市》2011,(2):3-8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城市是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集中体现,是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形象而具体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和”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追求目标,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之一。“和文化”在儒家思想阐释和衍发下,显示出了独特的内涵,并在社会、生活、教育、政治等各方面得到广泛宣传和运用。儒家“和文化”的认知情况,反映了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质,用“和文化”加强大学生教育有利于道德素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经历了“繁荣”之后的“饱和”──上海青年业余文化生活状况调查分析报告谈上伟(执笔)上海青年业余文化生活状况调查旨在全面了解和把握上海青年业余文化生活的现状、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调查于1994年10月实施,采用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方式,以问卷调查形式进行,...  相似文献   

10.
“十二五”期间,上海在促进文化消费、发展文化产业,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方面做出许多努力和有益尝试.面向“十三五”,上海文化消费仍有巨大提升空间:一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向国际文化大都市标准靠拢;二是进一步雅动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三是加强国际旅游强市建设,注重上海形象的塑造;四是加快城市文化消费空间打造;五是注重文化消费主体的阶层化特征,培育健康向上消费理念.  相似文献   

11.
每到周末和双休日,医院的齿科诊所总是最忙和最热闹的,因为这两天是青少年牙颌正畸的专科门诊时间,所以里里外外充满了青春的笑语。在我所供职的以在沪外籍人士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口腔门诊部里,情况就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2.
2014年8月25日-29日,第四届沪台妇女文化周在上海举行。作为上海市妇联近些年创立的一项品牌活动,沪台妇女文化周不仅得到了国台办和上海市台办领导的大力支持,而且还在沪台两地之间树立了口碑,受到了海峡两岸妇女姐妹的热烈欢迎。为此,本刊特派记者亲赴上海,实地采访了本届文化周的各项活动。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导刊》2009,(35):46-47
随着胶州市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文化生活需求成为老年人关注的焦点,发展老年文化事业已经成为实现“六个老有”工作目标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胶州市老龄办高度重视维护老年人文化权益。  相似文献   

14.
陈国强 《社会学》2007,(1):14-17
语言是社会资本的一个表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文化结构。上海新市民的出现,给上海文化结构带来了变动的契机。普通话以其表达的准确全面、全民性、普及性受到了新市民的广泛推崇,上海话作为“身份象征”依然在起着重要作用,方言是新市民永远不会忘怀的自己心灵的归宿。新市民与上海市民之间的语言文化正日益处于交织与融合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5.
萧栋梁 《老年人》2005,(9):38-39
抗日战争期间,特别是1938年武汉失守后,全国许多文化名人和抗战文化资源聚集湖南,长沙一时被称为“文化城”,湖南则成了全国抗战文化的中转站和辐射传播中心。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就有计划地从平、津、沪、宁等地派遣一批湘籍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返湘从事抗日救  相似文献   

16.
在前几期专栏的文章里,我集中探讨了文化介入对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性。但我还是要强调,所谓的“文化介入”或者是“文化行劝”,不应理解为“移风易俗”的意思,否则就会把介入‘或行动的意义扭曲。移风易俗,不仅表明对既有文化习惯的否定,还有试图通过行动去改变甚至消除这种文化习惯的意思。然而,前几期文章探讨的是在确认主流生活模式主宰我们的生活的现实下,如何通过意识的提升促成文化介入与行动,为我们单一的生活模式开拓多元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青年“博客文化”是指当代青年广泛利用“博客”为手段记录生活、发掘自我、展示自我、不断实践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交流方式。本文从兴起、特征、影响对青年“博客文化”进行解析,提出了重塑青年“博客文化”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中外书摘》2006,(10):F0002-F0002
由《文汇报》与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电视台联合主办,《中外书摘》杂志、《文汇讲坛》和《文化中国》承办的南怀瑾先生“中国传统文化与大众传播”讲演,于2006年8月4日在上海美仑大酒店举行。  相似文献   

19.
齐骥 《城市观察》2013,23(1):96-104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镇化,实质是人口和生产要素的集中过程。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是线性的“破旧立新”的发展过程,更是多元的“文化创新”的展过程,是文化基因的传承,文化记忆的存留和文化历史的延续。大北郊作为以金属器加工制作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和生产者集聚的生活社区,其成型、变迁和发展,是基于文化自觉的城镇化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20.
《社会学家茶座》2003,(4):157-157
一篇署名方丈窗体底部的文章说,上海女人的古老绰号是“白磁马桶”,说明上海女性本身是现代文明的象征。上海女人的嗲文化源远流长。它的发源地可以从苏杭、开封进而追溯到武则天时代的洛阳。所以说上海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