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宗法制度是以父权和族权为特征的、包含有阶级对抗内容的一种宗族、家族制度。宗法制度及其文化形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对中国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研究宗法制度不仅对了解历史上的中国,而且对认识现实的中国都具有重要意义。学术界过去对宗法文化研究,往往局限在古代和汉民族中。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汉民族的宗法制对少数民族是否产生过影响?如果少数民族有宗法,其形态又是怎样的?这些宗法是否发生过变异?特别是像地处祖国南疆的广西各民…  相似文献   

2.
<正> 不同民族文化比较的意义是彼此构成参照系,以透彻地把握离我们远去却又对当今有深切影响的历史文化现象——如果这是一个能够取得共识的前提,那么,在中国古代爱国主义和爱国主义文学研究中,那种以西方经过文艺复兴后,君主政体的近代民族国家在解体的基督教世界的废墟上普遍建立基础上产生的爱国主义作为标准来判定中国古代爱国主义存在与否的观点,至少是文化比较在这一问题上目的性的迷途.毕竟爱国主义所概括的是人类在其历史发展不同的地域、不同民族国家所具有的一种普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爱国主义以“礼”“仁”等宗法伦理为核心,它以君臣之礼和忠君之德为基本要素,以帝王私有制为物质基础,以人的自爱之心为心理基础。宋明理学主张“灭人欲”,客观上也否定了体现宗法之礼的“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的自爱之心,从而加速了宗法制度的衰落。明清之际启蒙学者意识到对“人欲”(私利心)应当“从而恤之”而不可禁之,并有意无意地突破了传统忠君之德的樊篱,倡导起一种具有一定民主精神的忠民之德。  相似文献   

4.
一、城市兴起之比较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原始聚落发展成为夏代的雏形城市——单体军事城堡,再发展为商代的早期城市——宗法等级城市,然后在春秋战国时期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城市——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进入了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第一个繁荣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进程与西方不同,由此形成的传统文化乃至宗教自然具有一系列不同的特点。所谓不同,是与西方宗教相比较而言的,因为这些特点的形成根基于中国古代社会特殊的历史环境。(一) 祖先崇拜是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和制度的核心。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的存在,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天然”形式。夏、商、周三代,政治、经济和宗族结为一体,最后形成自周天子至诸侯、卿大夫、士的垂直结构。经过春秋战国的变革,秦汉以后的封建社会则体现为以家族为单位的横向网络。因此,维系宗法关系,就成了稳定人际关系、巩固社会等级秩序的重要途径。关于宗法制,陈梦家说: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民族文化,并不是完全等同的概念。最近《文汇报》刊登李连科的文章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是对中国历史上全部文化的总概括,总称谓。中国民族文化,在当前是指具有社会主义内容的,具有民族特点的现代文化。前者只是后者的来源之一,并不等同于后者。所谓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文化。从整体上看,它不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但其中许多思想精华和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确是非常宝贵的,并  相似文献   

7.
曾凡贞 《学术论坛》2006,(4):139-142
关于我国少数民族宗法文化发展形态的研究,目前在国内还是一个薄弱领域。文章以我国古、近代南北方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实际情况为例,探讨我国少数民族宗法文化发展形态的一些共同的规律性特点,以期推动对少数民族宗法文化研究的深入,并为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8.
<正> 宗法是宗族以内的一种法权关系,是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基础决定政治、经济、军事、祭祀特权的一种等级制度。①它萌芽于龙山文化晚期,形成于夏商,完备于周代,②以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瓴域,形成了一套颇具特色的宗法文化系统,古代文论处在这个系统中,不可避免地带有宗法文化的系统质。本文认为,宗法文化主要是通过“人教”文化、“向心”文化、“征古”文化、“天人合一”这样一些文化形态对古代文论发生影响的,它影响所及,广被古代文论的方法论与价值论、术语系统与思想系统。本文考察“人教”文化对古代文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袁志萍 《青海社会科学》2007,2(5):153-155,183
中国传统伦理作为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文化形态,其生存、发展的根基在于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宗法等级社会结构。作为一种社会伦理建构,它是以"家族本位主义"为基本价值原则,服务于封建社会稳定人际关系、维系宗法关系、巩固社会等级秩序需要的重要思想工具。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是其鲜明特色。中国现时代伦理建构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从制度伦理、公德建设和强化道德赏罚机制入手。  相似文献   

10.
“礼乐教化”是贯穿于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种特有的意识形态现象。作为维护传统的宗法等级专制政体的思想统治工具,它起源于先秦儒学以仁义道德和宗法伦理为基本内容的政治理论,随秦汉统一的专制君主大帝国的建立而昌盛,经过历代思想家充实发展,在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领域内,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秦汉时代是中国的“大一统”政治的滥觞期,在这个阶段奠定的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模式,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礼乐教化”也不例外。陆贾和贾谊作为汉初有代表性的政治理论家,在当时的礼乐教化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自幼酷读中国文史典籍 ,热爱中国文化 ,他在长期革命实践中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 ,他又从中国历史文化中汲取有益的营养 ,使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中国化和民族化。毛泽东不仅关心中国文化问题 ,而且把文化问题看成是整个社会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在他的一系列论著作中对中国文化的性质 ,建立新民主主义新文化的纲领、对待中西文化和历史文化遗产的态度与方针等问题都进行了经典性的论述。毛泽东晚年在文化问题上也产生过一些错误 ,我们应采取历史的具体的分析问题的态度正确地对待。  相似文献   

12.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爱国诗人。他的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源头,打动了历代文人士子。这种"与日月争辉可也"的爱国精神的形成既受中原文化的熏陶,又受到楚国特定区域与屈原王族血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此阶段,郭沫若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由于革命斗争形势的发展,郭沫若始终紧扣时代脉搏,在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先秦诸子研究、爱国主义题材历史剧的创作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大大推进了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去向堪忧的中国古典学——“走出疑古时代”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春梅 《文史哲》2006,1(2):5-25
1992年,李学勤先生提出“走出疑古时代”的口号,十多年来,“走出疑古”已经成为一种思潮,对学术界和整个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对古书的第二次反思”、“重写学术史”是与“走出疑古”密切相关的三个命题,其中“重估”是目的,“重写”是前提,“反思”则是“重估”和“重写”得以落实的根据。三者彼此互动,构成一个有内在逻辑关系的“走出疑古”论点体系。李先生以“走出疑古”为特征的“释古”与冯友兰的“释古”意向不同,与郭沫若的“古代研究”、李济的“考古重建”也旨趣有异,其最为崇奉的宗师是王国维。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和“古史新证”模式被李先生奉为“释古”的典范。李先生一直致力于以考古材料、简帛佚籍和“史实素地”论印证古书、释证古史,以期重新确立古书古史的可靠性权威,但是言辞始终含蓄委婉,是其追随者们的“证古”、“正古”及“现代古史史料学基本概念”等主张让“走出疑古”的内涵和走向明朗化、理论化。围绕古书、古史的考释及方法、规范等问题,“疑古”和“走出疑古”已经是狭路相逢、短兵相接。实际上,这已经不只是“疑古”和“走出疑古”之间的纠纷,更是关系中国学术未来走向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5.
古滇国是云南历史上第一个以国家形态出现的奴隶制国家,古滇文化是云南两千多年前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枝奇葩。根据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大发展目标,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强省,昆明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就要深入研究古滇文化,努力开发古滇文化,把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结合起来,把吸收古代文明和建设现代文明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谢维扬 《文史哲》2007,(2):47-54
顾颉刚先生所编《古史辨》第一册出版,对于中国近代学术,包括近代意义上的中国古史研究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历史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古史辨》所从事和倡导的“疑古”工作的主要目标和内容,是试图为建立近代意义上的中国古史研究寻求合格的史料学基础。但主要由于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古史辨”学者们当年对古书成书和流传情况的复杂性尚不能有充分的了解,因而在对古书真伪、成书年代、作者,乃至其中某些特定内容的史料价值以及各宗古书资料之间关系等问题的研究中存在着简单化的缺陷。在近年来学者们对中国古史史料学基础问题的研究中,最值得重视的领域之一,是对于新出土文献的研究。在大量新出土文献资料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将有可能获得某些较之以往更合理的古史史料学概念,建立现代古史史料学概念的整个工作也才会有实质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孔子礼学源于关系人类存在的意义系统的古礼 ,它是对濒临崩坏的古礼的承继 ,又是中华礼文化得以形成并传衍久远的端绪。本文从文化的制度层面入手 ,把“礼”作为一种历史现象 ,对孔子礼学的历史形成及其文化意义作一系统分析 ,从而看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18.
暴希明 《殷都学刊》2010,31(1):112-115
中国古代的婚姻形态曾经经历了由母系氏族社会的群婚制向父系氏族社会的专偶婚制的过渡,而在其过渡过程中,曾经发生过抢婚习俗.甲骨文"姓"、"娶"、"妻"诸字的构形就像一幅全息图像,透示了其过渡的轨迹.  相似文献   

19.
钱穆史学思想有几个特点:一是学术研究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中国传统政治非专制论、中国传统社会非封建论、“史心“论、“古史层累地遗失“论。二是“以天下为己任,经国济世“的精神。三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化史观“、“生命史观“、“变化史观“、通史观念等理论。  相似文献   

20.
五四运动是我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重大事件,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和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在它的推动和影响下,中国开启了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新开端,发现了实现救亡图存的依靠力量、找到了实现救亡图存的科学理论、拥有了实现救亡图存的领导核心。百年以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五四精神的激励下,勇担历史使命,一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被动挨打、不断衰弱的悲惨命运,实现了由沉沦到上升的转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五四精神对激励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投身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实践,依然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