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荆中博  贾妍妍  方意  李政 《管理科学》2023,(10):114-137
维持物价稳定是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不同于以往的总量研究,本研究从行业层面出发,拓展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研究物价波动通过投入产出、资本关联等渠道进行跨行业溢出的作用机制,分析货币政策与物价指数的相互溢出效应并提出假说.然后,利用中国货币政策、供给端生产价格指数和需求端消费价格指数构建LASSO-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论表明供给端价格指数对需求端的溢出效应大于反方向溢出效应,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与物价指数之间具有更强的相互溢出效应;行业层面,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与物价指数之间具有更强的相互溢出效应;供给端物价指数波动的渠道分解方面,相比资本关联、投入产出关联,以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波动为代表的共同冲击是物价波动的重要来源.本研究为我国货币当局有效稳定物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相关分析、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和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对中国货币政策传递到投资的具体途径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表明,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信贷途径传递到投资上。通过利率途径传递到投资的机制已经初步形成但还不十分明显,通过股票价格途径传递到投资仍存在严重阻塞。  相似文献   

3.
货币政策是政府调控经济发展的基本手段,企业和居民的投资、消费行为都要受到货币政策的重大影响。货币政策在改革开放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这被视为中国的又一个奇迹。那么,1999年的金融形势和金融政策将会如何影响企业的投资经营?一、制度和经济双紧的19991998年是中国加大金融监管力度的一年,又是中国的经济紧缩年。1998年的制度和经济双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今年货币政策的制度框架和运用范围。自1988年初步确立中央银行制度,1995年出台了《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一系列金融法规后,中国虽…  相似文献   

4.
货币政策调控是门"平衡"的艺术,如何在几大政策目标中实现兼顾平衡一直是各国货币政策制定部门共同面临的最艰难的任务.本文试图通过回顾和分析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思路和效果,探寻影响中国货币政策调控的一些因素,并就如何提高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效果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金融危机以来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效果毁誉参半 第一,中国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第3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也就是说,长期以来,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为中国货币政策的法定目标.  相似文献   

5.
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建立模式与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海珍  赵颖 《管理评论》2003,15(11):29-33
本文首先阐述了离岸金融市场的涵义、产生的原因及其种类,在此基础上,考虑到中国外汇管理的状况,以及不同银行业务对中国内地金融监管的挑战、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程度,提出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建立的四种模式,并就四种模式对中国金融监管、货币政策、人民币汇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当时离岸人民币业务与在岸人民币业务采用相同的外汇管理政策时,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建立对中国内地和香港均有好处,但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的规模不会太大,外汇风险管理类金融产品也不会有太大发展。  相似文献   

6.
吴卫红 《决策》2012,(Z1):16-17
货币政策调控是门"平衡"的艺术,如何在几大政策目标中实现兼顾平衡一直是各国货币政策制定部门共同面临的最艰难的任务。本文试图通过回顾和分析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思路和效果,探寻影响中国货币政策调控的一些因素,并就如何提高中国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7.
我国(1996-2003年)货币政策低效性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运用协整与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中国1996-2003年间的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此段时间内我国的货币政策表现出低效性。论文基于实证结果,对货币政策低效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王飞 《决策探索》2004,(5):55-56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到现阶段,已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宏观经济因素的变化,使金融市场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尤其是资本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产权交易、风险定价和行使公司治理的市场机制对经济增长和其他经济变量的作用日益突出。但现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滞后,并且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缺乏相应的互动性,大大降低了货币政策传导的效率。本文试图从其制约因素分析。探讨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功能和效率。  相似文献   

9.
《领导文萃》2008,(4):8-8
时隔多年,从紧的货币政策再次出现在了中国的经济政策里。目前,中国已经决定在明年把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变为从紧的货币政策,目的是为了防止当前快速发展的经济过热,以及控制可能会造成社会不稳定的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10.
甘元玲 《决策与信息》2011,(11):272-273
电子货币作为货币形态演变的最新形式,它是一种在网上基于电子信用发展起来的,以电子脉冲进行资金传输和储存的一种信用货币。电子货币具有交易便捷、交易成本低、简化国家汇兑等的优势,同时也给中央银行的监管带来了一系列挑战。本文从货币政策独立性、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目标出发,分别阐述了电子货币的发展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民间金融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理论探究了民间金融对中国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作用机制,并以此为基础选取全国地区性民间借贷综合利率指数作为民间金融的代理指标,建立VAR模型分析了民间金融对这些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民间金融在理论上能直接以及通过货币政策间接影响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而民间金融与货币政策的互动依赖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联系或正规金融的传导。从实证分析来看,民间金融的发展对经济增长有显著影响,作用方式是先促进后抑制;同时民间金融也能显著影响通货膨胀,其利率升高会加剧通货膨胀;但是民间金融和货币政策无显著关系,这是由于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没有起到传递作用以及民间金融和正规金融无明显的互动,由此表明民间金融并不能通过货币政策间接影响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民间金融与宏观经济的关系,对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和管控民间金融风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英国经济可不像其令人振奋的奥运会参赛队,近期已赶不上其他多数发达国家的表现了。英国经济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接下来又该如何做呢?首要议题是增长欠缺的主要原因到底归结于需求方还是供应方。英国央行行长默文·金爵士认为是需求方,因为欧元区危机和商品价格的上涨抑制了私人部门的需求,而宽松的货币政策还不足以抵挡财政紧缩、石油市场和欧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民银行《2014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下一阶段将更加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重要位置,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松紧适度,适时适度预调微调,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促进经济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国际焦点     
美国确认中国不存在“汇率操纵” 美国财政部近日公布了针对主要贸易对象的《国际经济和汇率政策报告》,报告认为包括中国在内的美国主要贸易伙伴并未操纵货币汇率以获取不公平贸易优势。根据美国《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力法案》的要求,美国财政部每半年要向国会提交一次有关主要贸易伙伴的《国际经济和汇率政策报告》,涉及中国、日本、韩国、欧元区、英国、巴西、加拿大等经济体。  相似文献   

15.
本文构建了包含四个主体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了中国混合型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控效果和对股市财富效应的影响。本文创新点是考虑了更加贴近中国货币政策实践的混合型货币政策,并在DSGE模型中纳入股票市场,从家庭需求端出发研究了混合型货币政策通过影响股价进而影响居民消费的传导机制,并采用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对模型进行参数校准和估计。研究发现,在混合型货币政策框架下,技术进步能够提高总产出和改善货币流动性,还能够提升股价和消费水平,实现帕累托改进;混合型货币政策短期内能够提高总产出、通货膨胀、股价和消费;股市财富效应与持有股票的家庭的消费水平高度相关,股价上升时家庭会增加当期消费以提升家庭存续期间的总效用,反之亦然。最后,本文提出了将股市纳入货币政策调控框架,加快货币政策向价格型转型,发挥股市作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和支撑实体经济作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几乎是逐季下降,但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降并非不可避免。实际上,如果中国执行更具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并纠正在执行“四万亿”政策时出现的问题,那么在今后若干年,中国完全可能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速。目前,中国还有相当大的执行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空间,以弥补“总需求不足”。在刺激消费的同时,应该看到扭转中国经济持续下跌趋势的主要出路依然是基础设施投资,包括支持技术创新、产业链重塑和医疗养老设施的投资。执行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不但同体制改革并行不悖而且可以互相促进。如果听任经济增速持续下跌,由于磁滞效应和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的累积作用,或者受外部冲击导致通货膨胀率上升,机会窗口就可能会关闭。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货币政策理论认为,中央银行有限制的、甚至完全没有透明度地进行货币政策操作是达到政策效果的最优方式。因此,长期以来中央银行对于所采取的政策行为通常并不向公众宣布和说明其政策决策的原由和目的。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于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态度产生了变化。如何最充分、准确、及时地向公众提供货币政策决策过程与结果的信息,成为货币政策操作的一个关键要素。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逐渐成为一种国际趋势,代表了货币政策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8.
自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为避免本国经济发展陷入衰退,各国央行纷纷推出货币政策组合,搭配使用数量型政策工具与价格型政策工具,降低市场融资成本,为市场提供充足的流动性支持。货币政策的使用反映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就是资产规模与结构的变化。本文通过分析金融危机以来主要美国、日本、欧洲、英国、中国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变化,从而发现各国面对危机所采取的不同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19.
名刊要览     
《决策》2011,(12):14-14
欧元区大限将至? 欧元区已经危在旦夕,可是很多人仍然坚信,欧洲领导人最终将不·暗一切代价拯救单一货币。因为欧元的毁灭将引发灾难性的后果,任何明智的决策者都不会袖手旁观并听之任之。然而,欧元区破裂的风险越来越大,欧洲经济安全着陆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我国2003年第1季度至2009年第3季度的相关历史数据,通过实证分析货币政策和资产。价格波动的相关性。并以此得出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的滞后性影响,最后根据货币政策的滞后性效应提出相关建议,应该提高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变动反应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并将资产价格未来变动趋势作为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