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中国古代美论,多存在于诗论、文论、乐论、画论、书论的片言只语之中,而且,直接论美者甚少,即使在这些极少的直接论美言论中,也只是对美的存在特性的描述,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①;“食必常饱,然后求美”②;“妇人之美,在颊则美,在颡则丑”③;“美不常珍,恶不终废”④等等。表面看这似乎给美论思想发展内在逻辑的探得带来了困难,其实未然。透过这些对美存在特性的直接描述,我们还是能够间接地窥见各自论美的理论倾向,而在  相似文献   

2.
诗歌吟诵在魏晋南北朝迎来了一个高峰,其中原因有很多,如时代风尚对声韵的关注和佛经转读对美听的讲求等,但诵诗的崛起当为最根本的一个。一方面,随着诗、乐的分离,文人诵诗获得了独立发展的空间,其时,不但与音乐脱节的新的诗歌节奏需要吟诵来表现,而且获得了独立发展后的诗中之情意亦需要由吟诵来体味。另一方面,随着诵诗崛起的士人群体精神之独立,使得诗歌的主要功能由"兴""观"而转为"群""怨"。文人士子们不再拘泥于传统礼教的性情抒发,同样刺激着诗歌吟诵的兴盛。  相似文献   

3.
新出花东卜辞属非王性质,占卜主体是商朝贵族"子",其中所反映出的商王、"子"及"子"的下级贵族之间的贡纳、征求与赏赐情况在当时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殷商后期,低一级贵族常向高一级贵族贡纳物品,主要是用作祭品,这类似于古书中的"助祭";低一级贵族举行祭祀后,常把某些祭品献给高一级贵族,类似于古书中的"献胙";低一级贵族田猎有获时,可能也要把部分猎物献给高一级贵族;为展示恩惠,高级贵族也会赏赐物品给低一级贵族.这些活动应是各级贵族确认臣主关系,同宗之间强化宗法血缘关系,以达到维护现行统治秩序的重要途径,贡纳活动应当已经制度化,即形成了所谓"礼制".  相似文献   

4.
运用人学原理,站在农民立场,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体化为以农民为本的"三农"科学发展观,深刻理解把握中央惠农政策的利、乐、和、安结构,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发挥农民积极性,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切实服务"三农"和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5.
音乐作品在艺术的表达上突出"以情感人",情感表现的主要美学与艺术学特征是1."乐中之情"源于"心中之情".音乐艺术源于生活,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在认识、改造世界的日常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中所产生和发展而来的.音乐艺术是针对心情的艺术,用音乐来表现人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情感状态,如鱼得水.2."乐中之情"是"心中之情"水中倒影.就情而言,"乐中之情"与"心中之情"是一致的又是相互依托的."心中之情"存在于现实生活人的心中,而"乐中之情"存在于音乐作品的音响织体中.同时,"乐中之情"是通过音乐对人的心理活动的模仿、对人的情感心态的模仿来表达作者的"心中之情".3."乐中之情"较"心中之情"更高、更美、更强烈、更震人心魄.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乐中之情"是"心中之情"的提炼、概括、升华和结晶,"乐中之情"更高于"心中之情",前者较后者更集中、更强烈、更典型、更撼人心魄.  相似文献   

6.
法律规范结构的方法论意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规范结构既具有本体论意义,也具有最基本的方法论意义.作为司法裁判的标准,法律规范通过内在要素及要素间的逻辑联系体现其标准意义.要素有二:其一指示规范的适用对象,为"对象标准";其二赋予规范对象相应的法效果,为"法效果标准".二要素的逻辑联系是,如前者适用则后者也适用.而其方法论意义则表明,对象标准为法效果标准指示适用的对象和路径,司法者必须尊重并接受这种指引,方可正确达至个案裁判之目标.进一步讲,对象标准有"概念"和"类型"两种形态,由此又有概念思维与类型思维两种基本思维方式的区分.  相似文献   

7.
贾晓英 《河北学刊》2014,(2):181-184
乐府诗的英译目前主要有许渊冲、汪榕培和李正栓的译本。三位译者在大量翻译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各自的翻译理论,又在其理论指导下译出了风格各异的乐府诗。许译乐府诗"意美"、"音美"、"形美";汪译乐府诗"传神"且"达意";李译乐府诗则"忠实对等,形神兼求"。这些译论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诗歌翻译理论,并有效地指导了诗歌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8.
有关谢宣城诗歌的阐释,开其端绪者,当为玄晖本人。诗人于《酬德赋序》中云:"沈侯之丽藻天逸,固难以报章,且欲申之赋颂,得尽体物之旨。"[1]诗人所慕者:"沈侯之丽藻天逸",而对己则求"得尽体物之旨";又,《南史.王筠传》(卷二十三)载沈约称王筠诗云:"谢朓常见语曰:‘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2]所谓"得尽体物之旨",即指体物写貌,穷形尽相;而"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者,不仅指声韵易畅,亦指诗风之自然流美,无生硬堆砌、板滞繁缛之病。  相似文献   

9.
冰心是中国早期新诗的代表诗人,在诗中创造了一个和谐的世界,追求人与自己的和谐,人与他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正是她直面人生苦难的一种方式.人们对冰心早期小诗的研究较多,也不乏新颖的单篇赏析,但多数侧重在"爱""审美""童真"等角度,本文试图从追求和谐的角度切入,达到新的体认.  相似文献   

10.
领导艺术,自古有之。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沿革实践中创造出灿烂的古代文明,丰富的领导艺术是我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作决策,要求"成竹在胸";使用人,求"知心",收"士为知己者死"之奇效;教育他人,主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高明的领导者不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从心所欲,不逾矩"才是领导艺术的最高境界。本文主要就公共管理中领导艺术表现形式等问题并结合自己在审计部门工作实践的一些心得体会,探讨公共管理中的领导艺术。  相似文献   

11.
程刚 《北方论丛》2022,(2):152-161
邵雍的太极观是"心为太极",具有三层含义:心生太极、心有众理、天人合于心,这样的本体论使得他的思想具有心学倾向。邵雍的诗歌境界、生命境界与思想境界是统一的,而"心为太极"的本体论则是这种统一的逻辑起点。他的诗歌境界、生命境界当中都有尊重主体、扩张自我的"狂";有无著无累、无滞无碍的"闲";有追求自由洒落、体验万物生意的"乐"。邵雍作为一个不同于程、朱的理学家,给我们提供了别样的思想境界与生命境界的范本。  相似文献   

12.
徐志摩1920~1922年在康桥留学时期形成了以"爱""自由"与"美"为中心的"单纯信仰".1928年重游故地写作<再别康桥>时,"单纯信仰"已经无情幻灭.因此,<再别康桥>不仅仅是一首单纯的惜别诗,它是诗人"单纯信仰"幻灭后的一份感伤的诗意祭奠.  相似文献   

13.
在波伏瓦那里.作为意识的"我"与作为意识的"他"之间存在着的是一换种冲突关系.其强调自我意识的"含混的道德"可以被归属于"没有道德的生存论";梅洛一庞蒂在文化共同体中探讨"我"与"他"的关系问题,与他人共在的道德意识导致的是一种"有道德的存在论";而在列维-斯特劳斯那里,一种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和他人的绝对他性的道德意识超越了生存论立场.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志愿活动的参与动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董海军  倪赤丹 《理论界》2003,(6):139-139
社会动机就是指引起、维持、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每一个人的一切社会行为及活动方向都是由一定动机所驱使的,它是社会影响和个体行为之间的心理媒介。 由于动机是与需要相联,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故笔者借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逻辑顺序论述各种动机。志愿者提供服务的动机已经摆脱了最基层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与他人亲合、被接纳和成为其中一员)产生亲和动机、结群动机,尊重的需要(成功、胜任、赢得赞  相似文献   

15.
现代社会最本质的变迁是个体与社会关系的不断变化和重塑。本文梳理了第一现代性中关于个体和社会关系研究的理论,诸理论都看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发展,能够自由流动的个体努力争取权利,主动从传统"集体"中脱离出来的"社会事实"。第二现代性中的"个体化"理论则揭示出第一现代性下已经脱离出传统"集体"的个体,在福利国家和民主两个基本制度的保障之下,走上了一条不再是个体主动争取的,而是"强制的""不稳固的"甚至"自反性的""自己为自己负责的""制度个体化"的新路。世界历史实践表明,"个体化"是一种形式多样而又万河归流的浩荡历史潮流,是一种高度分化而又制度化的社会结构,因对他人和社会的高度依赖,使得个体化的社会朝向一种既注重个性化而又注重承担对他人义务的新伦理,从而使社会整合得以可能。  相似文献   

16.
人己利益关系的取舍和抉择,一直以来是伦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对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社会利益关系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集体主义等不同的伦理学说和伦理原则."自私"是客观主义伦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安·兰德(Ayn Rand)将"自私"确立为人的一种德性.这与我们所提倡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是不同的,我们需要对安·兰德自私德性论有一个客观、全面、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17.
郭象以个体自我为立论基础.在彼我关系中,以弃我殉彼的行为为悖于"常然"的行为,其"常然"在内在方面是"用物不役己"和"及人而不累己",在外在方面是"不损己为物"."用物"和"为物"的基点都是"不役己"和"不损己".其理想人格是由大人、真人、至人和圣人构成的由低到高的层次序列.大人、真人具有"无心而顺彼"的素质,显示着对外在他人的尊重和外在价值观的认可.至人是"以民静为安"精神的凝结,体现着社会责任感.在最高台阶上的圣人折射着"不舍及逐物"和"外内相冥"等特征,由<庄子>的"内外不相及"变成了"相及".大人和真人体现的大多是道家精神,至人和圣人则既有道家的超神入化,又有儒家的合俗入世,是整合道家和儒家精神为一的人格形象,也可以说,是道家化的儒家人格.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和世界未来.纵观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历程,从带领人民求解放,改善生存环境到"求美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与世界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反映了党不断增进"生态环境民生福祉"的历史演进.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是对马克思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与中国"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生态思想的结合、传承与创新,其实践探索展现出特有的实践逻辑,即人民性是其实践基点与目标,公平性是其实践基础,时代性是其实践特征,共生性是其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9.
由于历史、现实、文化上的多种原因,以中国历史为舞台背景、以中国历史人物为描写对象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在当代日本文学中呈现出日益繁荣的景象,半个多世纪来先后出现了五代作家,形成了显著的梯队结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在取材上偏重于中国古代史而相对忽略近现代史,总体倾向是褒扬中国历史文化,在审美形态上有尊重历史与疏离历史、求真实与求幻美两种基本倾向。  相似文献   

20.
论张岱年早期的新道德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加世纪三四十年代,张岱年先生就提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必须建立新道德"的论断.新道德观的基本原则是"理生合一"、"与群为一"、"义命合一"及"动的天人合一";新道德观的基本规范是"六达德"即"公忠、任恤、信诚、谦让、廉立、勇毅"和"六基德"即"孝亲、慈幼、勤劳、节俭、爱护公物、知耻";新道德观的最高纲领为"新三纲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