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2 毫秒
1.
中国在1982年和1990年的两次人口普查中,都对人口的就业状况进行了调查登记,这为研究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社会就业结构的变化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本文利用普查资料试图对中国的就业问题进行一些分析。1中国人口在业程度分析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资源也最丰富。第四次人口普查表明,1990年7月1日,中国大陆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劳动适龄人口(男16—59岁,女16—54岁)为6.79亿,占总人口的60.01%。与1982年相比,劳动适龄人口增加了1.28亿,比重上升了5.l个百分点。按国际上的常用标准计…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依据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对平凉地区劳动力资源的发展趋势及其素质做一初步分析。(一)1982年7月1日,全区劳动适龄人口(男:15—59岁,女:15—54岁)972,062人,占总人口(1,735,143)的56.02%。男、女劳动适龄人口分别为516,420人和455,642人,依次占男、女人口的57.55%和54.39%;劳动适龄人口性比例为113.34,男多女少,能够利用的可能性较高。从劳动力资源构成情况看,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3.
1990—1995年吉林省劳动适龄人口就业状况崔雅萍按我国目前规定,劳动适龄人口范围的下限为16岁,上限男性为59岁,女性为54岁。利用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分析和研究我省劳动适龄人口就业状况和发展趋势,对不断改善就业状况和优比产业结构,促...  相似文献   

4.
劳动力参与率(以下简称劳参率)是测度劳动适龄人口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程度的重要指标。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对劳参率的研究有助于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劳动力资源,妥善解决就业问题。大城市由于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和人口状况,因此,对大城市人口劳参率的研究,对于城市经济发展和劳动力供求平衡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劳动力人口与就业的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人口学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划分,一般分为三部分:0-14岁为少儿人口,15-59岁为生产年龄人口,60或65岁以上为老年人口。其中生产年龄人口包括适龄的劳动力人口、在校人口、失业人口和非自立人口等。其中主体是劳动力人口,因其是社会财富生产的担当者和创造者,所以劳动力人口与生产资料之间的比例变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就业问题,就是人口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中的核心问题。劳动力人口与就业的基本关系受一定社会的生产条件及其对劳动力需求量的制约。同劳动力需求量相关联的有两方面因素:一是生产资料总量,一是生产…  相似文献   

6.
劳动人口(男:15———59岁,女:15———54岁)是全部人口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劳动力的源泉。对劳动力淘汰的利用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着经济建设和其它各项事业发展进程。从目前状况看,甘肃省劳动适龄人口数量大,年龄构成轻,但文化素质低,利用不合理。高强度的劳动力利用率已在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潜在因素。本文以第四次全省人口普查资料为主,就甘肃省劳动力资源的现状及戈利用问题作一简析。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初(2001-2010年),安徽省劳动力市场将主要表现为一种不均衡的状态,即安徽省自身劳动力供给与有效劳动力供给过剩,同时,劳动力供给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存在差异。本文通过对新世纪初安徽省劳动适龄人口、在校学生规模、外来劳动力人口、迁移人口以及老年就业人口发展状况的分析,预测新世纪初安徽省劳动力供给发展趋势。最后,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未来安徽省劳动力供给方面的就业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8.
从事社会劳动并获得劳动报酬的在业人口,为社会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主体。分析研究和合理组织人口就业,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重要意义。一、茂名市劳动力资源利用情况据第三、四次人口普查资料,1990年中茂名市共有15岁以上在业人口2,602,294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3.2%。其中劳动适龄人口(男15—59岁,女15—54岁)2,377,464人,比1982年增长7.9%。就业率为88.8%,比1982年降低了3.5个百分点。其原因,(1)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15—19岁在校学生占同龄人口的39%,比1982年提高了7.5个百分点,使就业人口减少;(2)1966—1970年生育高峰期出生的20—24岁人口比1982年增长27.3%,超过同龄在业人口增长速度的21.2%,造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三是超龄在业人口达224830人, 比1982年增长了48.8%。占在业人口的8.6%,比1982年增加了2.2个百分点,影响待业人口就  相似文献   

9.
劳动年龄人口是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劳动年龄人口的年龄界限一般都由国家规定,由于各国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劳动年龄的范围也不同。我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规定劳动年龄的下限为16岁,从历年人口效果的资料来看,我国实际就业年龄的下限为15岁,上限男性为59岁,女性为54岁。15-19岁年龄组是劳动年龄人口中最低年龄组,他们刚冈位入劳动年龄,各方面都未完全成熟,所以把15一19岁年龄组的人口称为低龄劳动年龄人口(以下简称低龄劳动人口)。本文通过分析安徽省低龄劳动人口的现状和特点,引发对低龄劳动人口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关于在业人口状况的资料,对了解中国国情国力,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普查结果看,中国究竟有多少在业人口?就业程度如何?他们的性别、年龄构成如何?在各个行业和各种职业间的分布情况怎样?都是人们十分关心的。 一、中国人口的就业程度 中国是当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劳动力资源最丰富、就业率较高的国家。1982年人口普查10%抽样资料表明,中国劳动适龄人口(男15—59岁,女15—54岁,注1)为57,347,227人(未推算全国总数,下同),占人口总数的57.13%,比1953年第一次普查时的54.61%上升2.52%;比1964年第二次普查时的51.11%上升6.02%。若按国际上运用的口径15—64岁计算,中国劳动适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重则为61.5%,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980年为59%),更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57%),但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65%)。  相似文献   

11.
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广东劳动就业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试图分析这种变化,保求其趋势,并找出相应的对策。一、六个方面的变化从1982年到1990年,广东劳动就业形势发生了六个方面的变化。(一)劳动力资源在数量上迅速增长,在素质上有所提高。广东的劳动力资源、劳动适龄人口和总人口的增长情况如表1。  相似文献   

12.
广东人口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动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业人口产业结构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人口的构成状况,是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利用四普机器汇总资料,分析广东人口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一、在业人口规模扩大,总人口在业率略有上升,劳动力参与程度较高 1990年,广东15岁及以上的在业人口共3365.75万人,比1982年增加578.18万人,增长20.74%。这表明,广东在业人口仍呈增长趋势,规模日趋扩大。在业人口的增长势头,是由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第二次出生高峰期出生的人口陆续加入就业,而同期退出就业的老年人相对少得多所致。8年间,新进入劳动年龄(男16~59岁、女16~54岁)的人口1057.85万人,比同期退出劳动年龄的人口多603.4万人。在这期间,广东经济迅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  相似文献   

13.
中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问题的提出人力资源(在我国习惯称为劳动力资源)严格意义上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全部人口中具有劳动能力的那部分人口的总称。它既包括法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我国通常指16-60岁的男性和15-55岁的女性人口);也包括法定劳动年龄以外具备实际参与社会性活动能力的人口(即10-15岁和男60、女55岁及以上的人口中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这就是说,人力资源的确切含义,应涵盖一切具备参与社会性活动的能力因而具有一定生产力和竞争力的人口。而不应受年龄大小和在业与否的限制,其中自然也包括越来越多的健康的、具有一定劳…  相似文献   

14.
新疆少数民族劳动力资源的特点及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个区域的人口,都是构成劳动力的唯一源泉。劳动力资源是总人口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和技能的劳动适龄人回。它的规模、质量、分布与变动特征,直接关系到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不同的区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和水平不同,加之地理区域差异和民族差异,因此其人口的状况就表现为不同的特点。从而劳动力资源在数量、质量、分布等方面也有不同的特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边疆省区,由于历史、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的劳动力资源也有本身的特点。了解新温少数民族劳动力资源的现状及…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城镇下岗无业人员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1998年第二季度城镇劳动力情况入户抽样调查及下岗失业人员问卷调查最新结果推算,1998年5月21日零时,湖北省城镇下岗处于无业状态的人员达56万,占1997年底劳动统计年报显示的全省城镇87万下岗人员总数的64%,这部分下岗无业人员是目前再就业工程最直接的目标,其基本状况呈如下特征。1数量及构成特征1.1中青年居多。调查资料显示,下岗无业人员虽然各年龄段分布,但相对集中于青年。30岁以下的占26.3%,约14.7万人;30-49岁的占69.5%,约38.9万人,其中30-34岁的约8.8万人…  相似文献   

16.
中国老龄化进程加速,老年人口照料需求巨大,提供照料的人数不足将持续制约老年照料行业发展。中老年女性是从事老年照料的主力,当前她们退休年龄和劳动参与率低,制约了劳动力供给。人口预测显示未来二三十年中老年女性数量处于历史高位,教育和健康水平提升,隔代抚育等家庭职责减轻,劳动力资源利用潜力大。本文参考澳大利亚和日本中老年女性在直接照料劳动力中的比例,结合我国人口和照料需求预测,预计中国2020-2050年对中老年女性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将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为9.9%。2050年中国对45-64岁女性直接照料工作人员的需求将达到896万人至1 077万人。2040年前后中老年女性人口数量达到峰值随后开始下降,老年照料行业对中老年女性劳动力的需求数量占相应年龄段女性人口的比例将在2040年之后快速增长,预计2050年达到6%左右。我国老年照料行业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匹配面临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劳动力属地化不足、社会保障水平低、家庭照料选择和照料服务业发展不足等问题,解决供求缺口需要打破家庭界线,依靠养老的社会大循环协调应对。建议完善退休制度、提高社保覆盖水平和灵活性、鼓励劳动力属地化和兼职化,推动...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人口》2008,25(4):23-24,44,45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2008年1月21日公布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以下简称公报),截至2006年底,中国农村共有5.31亿劳动年龄人口(即16周岁及以上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员),既包括在农村从事纯农业的劳动人口,也包括在农村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还包括被称为“农民工”的外出从业者。  相似文献   

18.
大埔县是一个人多山多地少的山区县。随着人口的增加,适龄劳动人口增长快与就业难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从而加速了剩余劳力的形成与增长。要解决我县剩余劳力的出路,又要实现劳力在各行各业的优化配置,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为此,我们应根据本地的特点和资源状况,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地安排农村剩余劳力的内部转移和外部转移,合理使用劳动力,以利于促进我县资源的开发和各产业的协调发展,推进我县经济的繁荣与振兴。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好地测量就业状况,文章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构建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多状态就业生命表,分析劳动年龄人口就业水平和变动特征。研究发现:(1)就业率小幅波动,但总体相对稳定。2015年以来,16~64岁劳动年龄人口就业率超过66%。男性比女性高13~17个百分点。(2)16~64岁男性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就业的比重不仅高于女性,而且不断上升,男性平均预期就业年限为36.78~37.94年,比女性长6.05~7.52年。(3)调查失业率在10%以内,男性失业率比女性低2~5个百分点。男性平均预期非就业年限为9.78~10.96年,女性为17.28~18.71年。(4)16~24岁经济活动人口中,年龄越小失业的可能性越大。随着年龄的增加,年龄别失业率下降,25岁及以上年龄组失业率为3%~10%。  相似文献   

20.
七十年代末以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一直是处于建国后的第二个高峰期。特别是15~19岁年龄组人口的迅速增长,加重了对社会就业的压力。而这部分人口又是各方面都尚未完全成熟的劳动年龄人口,过早就业对今后我国劳动力群体素质的提高,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如何有效地使之暂时“非劳动力化”,并通过一定途径提高其素质,便成为我国当前具有紧迫性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