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农户的储蓄目的相当明确--为了社会保障.民间借贷行为是正规金融组织弱化农村信贷服务功能的结果.民间借贷尽管以"亲情"和"友情"等借贷为主,借贷中"立字据"与"付息"比例也不占优,但不少的付息的案例表明"高利贷"行为在农村相当普遍.乡村干部和村级组织在其中扮演极不光彩的角色,已成为"高利贷"放贷主体.农民在求贷的途径选择上,优先选择"高利贷",是因为求贷的成功率与高利息相比,成功率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民国江西农村的民间借贷与农村经济的破产、农民生活的困顿相伴而生。各方调查共同表明,民国时期江西农村的民间借贷始终以生存为主要目的,很少用于生产或商业投资,属于低水平的金融流通方式。然而,这种以高利贷为特色的传统借贷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农村生产关系,田地转让、买卖陷入一种不正常的运行轨道中。  相似文献   

3.
民间高利贷由来已久.民间高利贷有利有弊,其利同普通民间借贷,可暂解燃眉之急.然而,其弊远大于其利.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该方面法律的缺失,使得民间高利贷没有得到一个较好的规制,给司法实践也带来了困扰.本文主要通过对民间高利贷的本质和社会危害性的分析,阐释将该行为犯罪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简单提出如何完善这方面的刑法规制.  相似文献   

4.
农户家庭的借贷需求与农户的经济活动紧密相连。在农户的民间借贷中,主要是以"亲情"和"友情"为借贷基础,然而高利贷现象也存在,部分借贷利率超过国家基准利率数倍甚至10倍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户的经济负担。农户之所以优先选择"高利贷"是因为正规金融求贷的成功率低,对于农户而言,求贷的成功率、便捷度与高利息相比,前者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1930年代49个村庄3 555件借贷交易合约表明,地主阶级的剥削不是高利贷产生的原因。贷方是地主时的借贷交易,相对于贷方不是地主时的交易,利率会更低;地主放贷给他的佃农、雇农、雇工时(互联性交易),利率比其他情况下要低;在特殊季节,即在年关和准备春耕的时候,上述两类借贷交易中,利率都没有比其他时间更高。高利贷的存在不能归因于地主阶级的剥削。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高利贷的真实成因、近代民间借贷的运行机制和正在进行中的民间金融改革。  相似文献   

6.
析贵州省农村高利贷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农村高利贷现象作为民间借贷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存在和发展必然对农村形成潜在的不安定因素。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力度,加大对农村的法律法规宣传力度,才能使农民自觉抵制高利贷。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由于天灾频发、军阀混战、内外压迫等原因,农村民穷财尽,金融衰竭,高利贷盛行。陕西农村高利贷存在的主要形式有借钱还钱、借钱还粮、借粮还粮、预卖及预押、土地抵押、典当和借农具等。其特点是借贷利率高,借贷周期短,农民借贷来源主要是私人借贷。高利贷的猖獗与农村经济的破产互为因果,为挽救濒于崩溃的农村,民国陕西政府曾积极治理高利贷,除严令禁止外,还发展新式金融事业,如建立现代银行、成立合作社、设立农仓和金库。这些措施对于当今愈演愈烈的高利贷的控制和治理,仍具有可借鉴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民间借贷发展迅猛,但民间借贷的身份地位、诚信、交易秩序、风险防范等方面还存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要规范民间借贷,需要政府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规范民间借贷;全面加强农村民间借贷的监管力度;对农民进行诚信意识的教育和培养,规范农村民间借贷行为,同时要在实践中探索一套应对农村民间借贷的风险防范和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融资的主要途径是以农信社为主的正规金融机构借贷和民间借贷.二者相比,正规金融机构借贷手续繁琐、经营成本高,单笔借款数额较小,期限较短;但民间借贷缺乏法律保障,借贷风险、利率水平都较高.因而,我国当前的农村融资体制远不适应农村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10.
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年利率不得超过 2 0 %的法令 ,但这一法令仅在个别地区有些微作用 ,总体来说始终处于“表达”层面 ,而无“实践”意义 ,乡村借贷在很大程度上仍受着传统惯行而非国家法律的支配 ,高利贷横行的格局一直未曾根本改变。也就是说 ,在离开高利贷农村社会经济就无法运转的历史条件下 ,仅靠一纸行政命令是不可能消灭高利贷的 ,在现代农村金融建立和健全以前 ,高利贷仍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甚至与现代农村金融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11.
近代西北农村高利贷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利贷是影响近代西北农村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高利贷在近代西北农村广泛存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近代西北农村的高利贷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地域性等特征,并对农民生活、农村经济和西北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民间高利贷是唐代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唐代民间高利贷对社会的影响和官方行为对民间高利贷的影响,得出了以下结论:民间高利贷对社会的影响有破坏性和积极性两方面,尽管官方对民间高利贷持压制态度,但官方高利贷在客观上还是促进了民间高利贷的繁荣,提高了民间高利贷的利率。  相似文献   

13.
为消除农村中存在的高利贷,南京政府积极开展农业贷款。农业贷款一方面对农村高利贷产生了不少冲击,另一方面又导致了高利贷更加猖獗。这启示我们,发展中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传统因素的合理性;在实施农业贷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要充分利用农村业已存在的传统借贷组织和形式;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发展农业保险和农业债券市场。  相似文献   

14.
高利贷问题是农村金融改革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从研究农户意愿的角度入手,希望从总体上把握农户对高利贷的真实态度和意愿,从而了解高利贷在农村的需求状况。根据调查和计量检验发现,调查地区大多数农户对高利贷持肯定态度,认为高利贷有存在的必要,并且表示在一定条件下会选择借高利贷。调查同时发现,有没有借过高利贷对农户是否会选择借高利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借贷活动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私有制和贫富分化的必然产物,西周时期的借贷多以实物形式,一般无任何附加条件。商业的发展,城市经济的成长,金属货币的广泛流通,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统治阶级各种贪欲的膨胀,导致在西周时期以救济为主要功能的借贷,途经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到战国时代逐渐演变为以攫取高额利息为主要目的的高利贷。  相似文献   

16.
小议元杂剧中的“斡脱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斡脱钱就是指元代的高利贷。元代高利贷现象极其严重,元杂剧中表现了元代斡脱钱范围广、利息高、经营者身份特殊以及借贷需要抵押品等特点,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元代斡脱钱的“厉害”:如到期无法归还,弄不好就会家破人亡。但元代剧作家对这一现象却没有从正面去描写,而是写得非常含蓄,这是由元代的特殊历史背景和元代文人的特殊地位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逐步撤出农村金融市场,这与农村金融资源分布先天失衡共同导致了农村金融市场资源分布近乎空白有关,而分布空白又滋生了高利贷的繁衍。文章通过对高利贷概念的重新界定和其对包括经济效益及福利效益的社会效益进行数理论证,发现高利贷对社会效益的提高有明显的积极意义。同时又通过分析现有金融机构在信息不对称和合同执行成本较高的农村运行失效的缘由,提出将部分初具规模、组织机构完善的高利贷组织改建成乡镇金融机构的模式,以弥补农村金融资源分布的空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