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寅恪先生在其《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自序》中说过这样一句话 :“夫吾国旧史多属于政治史类 ,而资治通鉴一书 ,尤为空前杰作。”此言既是对中国古代史书特点的精辟概括 ,也说明中国政治史的突出地位。然近代以来 ,学术界尚无一部全面系统的中国政治通史 ,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十分可喜可贺的是 ,齐涛教授主编的 12卷本《中国政治通史》(以下简称《通史》)的问世 ,填补了这一空白 ,弥补了学术界的一大缺憾。通读其中的几卷 ,特别是第 5卷《繁盛中转型的隋唐五代政治》(齐涛教授和马欣教授合著 ) ,深感这是一套富有新意、特色鲜明、内容…  相似文献   

2.
托玛斯·爱尔森(Thomas Allsen)是美国年轻的蒙元史学家。十多年来,他写出了一系列蒙元政治史方而的论著,引起了国际蒙元史学界的注意,被美国勘萨斯大学教授约翰·达尔德斯称为“一颗正在升起的星”。 1979年,爱尔森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通过题为《蒙古帝国主义的政治:蒙哥汗朝的中央集权和人才动员》的论文答辨,获得博士学位,现为特兰顿州立学院历史系副教授。爱尔森的学术兴趣主要在于对蒙古帝国时期政治史的研究。他熟谙西方文字,并能利用  相似文献   

3.
海明成曾写到:“所有的现代美国文学,都起自马克·吐温的一本叫做《哈克贝利·费思历险记》的书……这是我们中间最好的一本书。”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评价,也许只有象《哈克贝利·费思历险记》这样的书方能受之无愧。马克·吐温是十九世纪后期美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幽批家和讽刺家。《哈》书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也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这部小说所描写的故事虽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前的50年代,但却写于种族歧视仍然极为严重存在的80年代。作者通过一个名叫哈克的白人孩子帮助黑奴吉姆逃亡的故事,描绘了十九世纪中期美国中…  相似文献   

4.
蜚声国际文坛的美国作家海明威对马克·吐温推崇备至.他说:"所有现代美国文学来自一本马克·吐温写的叫《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以下简称《哈克》)的书。"①在《哈克》一书中,他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美国生活中悲惨的现实.马克·吐温自己的论著,如《费尼莫尔·库珀的文学罪责》、《威廉狄恩·豪威尔斯》,表明他是非常了解他的前辈和同时代作家的作品并通晓美国文学史的."在《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中,马克·吐温学会运用大结构、悟力.这种悟力,早期的幽默大师们在他们的奇闻轶事中曾反复使用过."②马克·吐温充分意识到文学潮流和…  相似文献   

5.
作者来信     
编辑同志: 我们在辽大学报七六年第六期发表的《一个老投降派的自白》一文中,把江青的反动文章《我们的生活》里所吹捧的资产阶级戏剧家李却·波里士拉夫斯基,误为斯坦尼。据李却·波里士拉夫斯基的《演技六讲》的中文译本的译者序中介绍,李却·波里士拉夫斯基,原籍是波兰人,在莫斯科艺术剧场做过演员,在该剧场的第一研究院当过导演,在美国,是实验剧场的导演,同时在百老汇街和好莱坞也导演过不少戏。  相似文献   

6.
盖茨比——美国梦的牺牲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弗·司各特·菲兹杰拉德(F.Scott Fitsgerald)于1925年发表了他的杰作:《伟大的盖茨比》.这部长篇小说的问世,受到了文艺批评界的赞赏和推崇,被著名的诗人兼批评家托·斯·艾略特(T.S.Eliot)誉称为“自亨利·詹姆斯以来美国小说迈出的第一步.”它被讨论,被赞美的次数不逊于20世纪任何一部美国小说.许多批评家一致认为《伟大的盖茨比》的主题是关于美国梦的幻灭.美国梦的幻灭是20世纪以来美国文学中的一个传统的主题.德莱塞的《嘉丽妹妹》、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及本文所讨论的《伟大的盖茨比》都是表现这一主题的力作.这三部作品中的主人翁都是美国梦的牺牲品.但是,“嘉丽妹妹”和马丁·伊顿是被美国梦中的物质层面的东西异化了,而盖茨比更富于浪漫主义的理想,他并不希罕毫华的生活,他向往的是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享受——纯洁的爱情.为了爱情,他牺牲了自己的一切,他的追求与毁灭极具有悲剧性,因此本文将着重分析美国梦的腐朽性和盖茨比追寻它的盲目性,从而得出盖茨比是美国梦的牺牲品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7.
美国为何从来没有经历过像欧洲那样的强大而持久的社会主义运动?西摩·马丁·利普塞特(Seymour Martic Lipset)、加里·马克斯(Gary Marks)在其新书——《社会主义为何未能在美国生根发芽》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令人信服的分析和解释。 社会主义者最初对美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了希望。在19世纪晚期,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  相似文献   

8.
弗洛伊德在《列奥纳多·达·芬奇和他童年的一个记忆》一文中,谈到达·芬奇作画,引了达·芬奇一个学生的话说:“当他着手绘画时,他好象一直是战战兢兢的,他从来没有完成过任何一幅已开始了的作品,他那样敬重艺术的伟大,他在其他人看作是奇迹的他的作品中发现了缺点。”(《弗洛伊德论美文选》第46页,新知识出版社)这就是说,达·芬奇始终不满足于自己的作品,始终在修改。我读李衍柱同志的《马克思主义典型学说史纲》,  相似文献   

9.
一、美国美学的发展概况 美国是一个仅有二百年历史的国家,它的许多科学并没有悠久的、坚实的传统。主要是受外来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美学也是如此,连美国的美学家们也不得不承认:在美国,美学思想的发展主要是因袭别国的美学成果,特别是欧洲(主要是德国)的美学成果。正如美国美学家托马斯·门罗在《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它在欧洲的和美国的发展》一文和《走向科学的美学》一书中讲述的:在二十世纪初期,美学这门科学在美国还是处在不发达和十分次要的地步,而远远落在世界美学的全部成就之后。托马斯·门罗说:“法国和德国的美学著作很少被阅读;  相似文献   

10.
《掀开铁幕:宣传、文化与冷战,1945—1961》(PartingtheCurtain:Propaganda,CultureandtheColdWar)一书是沃尔特·L·希克森(Walter·L·Hixon)的一部新著。本书由纽约圣马丁·格里芬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作者希克森是美国俄亥俄州亚克朗大学历史教授,曾出版过《查尔斯·林德伯格》(CharlesLindbergh),《孤独的鹰》(LoneEagle)及《乔治·凯南》(GeorgeKennan)等专著。他曾荣获美国外交史学会颁发的“伯纳斯奖”(BernathPri…  相似文献   

11.
<正> 马克·吐温(1835—1910)是美国最孚众望的幽默讽刺作家,有“美国文学的林肯”之誉。海明威曾经说过:“全部美国文学起源于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弗恩历险记》。”的确,对于当时的大西洋彼岸的欧洲,尤其是英国读者来说,一种不同于绅士派文人的真正新鲜的美国本土风味,是从马克·吐温那只生花妙笔中传播开去的。他的阅历之丰富,见识之广博,对美国社会和生活的了解之透彻,是其他许多作家难以相比的。  相似文献   

12.
《哈利·波特》一书已经印刷了6600 万册,风行130多个国家。但在美国第20 届禁书周中却被列为禁书。 这一反差反映了美国社会一系列突 出的问题……本文对此有深刻的分析。 《哈利·波特》效应横扫美国 ──一个出版业的神话 美国最大的图书销售商巴诺有限公司根据其在全美的559家连锁书店的图书销量情况,评选出的2000年度最畅销的精装小说与非小说类作品以及大众平装小说与非小说类作品。根据其最新于1月9日公布的排行榜: 2000年度由学生出版社出版、罗琳(J·K·Rowing)所著的《哈利·波特》系列图书的…  相似文献   

13.
《辞源》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可以概括为一个“源”字——追溯辞的根源。新版《辞源》在选用例句时,对很多条目都做到了这一点,但也有少数条目,所引例句出现的时间是比较晚的。例如“一日千里”第一义,选用的例句是《荀子·修身》的“夫骥一日而千里……”,但《庄子·秋水》中就已经说过“骐骥骅骝,一日而千里”了。又如“中正”一词第二义,选用的例句是《离骚》和《管子·五辅》中的。《管子》是后人伪托之作;而《易·乾文言》早就有“刚健中正,纯粹精也”的话,其中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众多流派中法兰克福学派是影响较大的流派。埃里希·弗罗姆(Erich·Fromm,1900-1980)则是法兰克福学派早期的重要成员。其主要着作有:《逃避自由》(1941);《健全的社会》(1955);《爱的艺术》(1956);《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使命》(1959);《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1961);《自为的人》(1961);《超越幻想的锁链》(1965);《要财富还是要生存》(1979)等。除最后一本外,其它七本在国内均有译本,在我国青年中产生过一定影响。弗罗姆在著作中虽对美国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某些批判,但其立场和  相似文献   

15.
美国当代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贝娄一生创作了许多作品。追寻是他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之一。本文以这一主题为出发点,对索尔·贝娄50年代的力作《奥吉·玛琪历险记》的主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诺曼·梅勒(Norman Mailer)是美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以小说《裸者与死者》而闻名于世。最近,他以80高龄出版了一部极富挑战性的书《神圣的战争:美国的十字军东征》,叙说了“9·11”事件后美国的反恐斗争。近日,梅勒接受了德国《明镜》周刊编辑格哈德·斯潘尔的采访,谈了他对美国舆论氛围和布什总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伯特兰·罗素(1872—1970)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和逻辑学家.他和乔治·爱德华·摩尔创立的分析哲学,开创了西方哲学发展的一个新时代。美国当代哲学家莫尔顿·怀特把这个时代叫做“分析的时代”,即20世纪的哲学。他在《分析的时代》一书的序言中说:“本书旨在简要地记载这样一个事实,即20世纪表明把分析作为当务之急,这与哲学史上某些其他时期的庞大的、综合的体系建立恰好相反。  相似文献   

18.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品之一。本书最成功之处在于对汤姆·索亚这一儿童形象的塑造。本文着重分析了汤姆的性格特点之一,即表面上看他常逃学,不是一个好学生。但实际上他又是一个“博学”的顽童。这一既矛盾又和谐的特点使汤姆显得更加可爱和真实。  相似文献   

19.
托尔斯泰和契诃夫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国文坛上的两颗巨星。 关于这两位大作家的关系,苏联文学史界曾有过一种观点:似乎托尔斯泰对契诃夫的影响主要是消极影响,不过契诃夫很快就从托尔斯泰主义的迷惑中解脱出来,并同它做斗争。苏联学者阿·杰尔曼和弗·叶尔米洛夫都持这种观点。苏联四、五十年代的中学文学史课本反映了这一观点。在布罗茨基主编的《俄国文学史》的《契诃夫笔下的托尔斯泰主义和<小事论>》一节中写道: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又一次的美国移民的高潮,美国犹太文学在五、六十年代达到了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美国犹太小说,主要都是由第二、三代美国犹太移民创作的。这些小说大多聚焦于大都市郊区的美国犹太移民生活,集中反映了犹太人和反犹主义者之间的共生关系。如布鲁斯·杰伊·弗里德曼的《尾舵》(1962)和索尔·贝娄的《牺牲品》(1947);以及美国小说中哈克贝利·芬的犹太变体,如索尔·贝娄的《奥吉·玛琪历险记》(1953)、伯纳德·马拉默德的《新生活》(1963)等。与此同时,不涉及第二、三代美国犹太移民的另一种美国犹太小说正在悄然兴起。从1930年起就一度从美国小说中消失的犹太移民形象,又作为小说的主要人物出现了。这种新的移民小说,既不同于盛行的美国犹太小说,也不同于早期的移民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