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彝族族源源于羌,也源于濮。濮在西南分布广泛,百濮为西南土著。彝族的基础为外来羌与土著濮的融合,濮是彝族族 源的一元。至今,我们仍可在彝族习俗中看到濮人的遗俗:龙崇拜,竹崇拜、“衣著尾”。  相似文献   

2.
山神崇拜是藏族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对于山神的敬畏表现在其身处神山时,决不能恣意妄为,尤其不能伤害神山上的任何生命。藏族的山神祭拜形式一般有煨桑、垒玛尼堆和转山三种。藏族的山神文化以及山神祭拜仪式,积淀了藏族的文化传统,在现实生活中也具有显著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3.
濮、彝与竹崇拜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濮人与彝族古史上的濮人,居于今豫、鄂、湘、川、滇、黔六省之地,是我国中南、西南的一大土著族群,史称百濮。从有关民族学材料看,彝族与古濮人有着渊源关系。流传于川、滇、黔三省彝区的《支格阿龙》说,濮族女子濮莫列衣,去玩神鹰时,被神鹰滴血于身而孕,生下支格阿龙。这个传说,是彝族与濮人有族源关系的折光反映。又,《西南彝志》卷19里有“能沽卜  相似文献   

4.
民族自称是一个民族最有代表性的显性特征之一 ,它往往与该民族的源流有一定关系 ,用自称当中的一些特征往往可以廓清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线索。彝族自称中的“濮”、“泼”、“拔”等特征是古“濮人”之“濮”在彝族文化 (自称 )中的延续 ,“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彝族的源流关系。本文以史籍资料和民族学田野调查资料相结合 ,参考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来论证彝族与古“濮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濮、越民族源流关系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先秦时期濮、越异源,当时濮人主要分布在江汉流域,后有一部分向南、向西迁移到我国的西南地区;越人则自新石器时代后期开始就分布在自东南沿海到两广、云贵的广大区域内。到汉晋时期,濮、越融合出现了僚,同时也有濮、越融入其他民族中,例如融入氐羌系民族的濮人就成为了现代彝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山神崇拜是云南昙华山彝族原始崇拜的基础,山神不仅是当地彝族最早的神灵,而且是彝族先民心目中最大的神。山神崇 拜是一种普遍流行的带有浓厚民间色彩的传统信仰模式,它既别于自然崇拜,又别于图腾崇拜,但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正统宗教信 仰,它兼顾神圣性和世俗性,从而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平衡有序的规则,而且同自然界之间构筑了一种和睦共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文献记载的古蜀地的夜郎竹崇拜,与彝族先民有密切关系。夜郎是濮人,彝族是以西南当地濮人为主体融合其他先民而形成,这在史界已是定论。所谓夜郎王即竹王,是崇拜竹并视竹为图腾的反映。彝族不仅在其古彝文文献中有竹崇拜的记载,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仍有竹崇拜的传承,比如四川彝族的祖灵“玛堵”即是。古蜀地部分区域曾被称为夜郎国,存在过崇拜竹的文化现象,并有过“竹王庙”之类的祭祀场所。古蜀地竹崇拜文化与彝族先民的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历史上 ,川南曾是彝族的重要活动之地 ,且相对凉山而言 ,社会比较发达。所以在川南留下了一系列的彝族的遣迹 ,带“罗”音的地名就是其遗迹之一。在凉山地区 ,历史上曾居住过土著濮人 ,后融合成为彝族 ,所以在凉山的地名中至今仍有带“濮”音的地名  相似文献   

9.
从有关历史资料看,早在商周时代,在中原地区和江汉地区,就已有濮人在活动,春秋以来,那里的濮人少见了,而越人则于长江流域和江南各地出现。历史表明,古代的濮人和越人,是一支比较大的部落,分布的地区很广,支系也多,所以历史上常称  相似文献   

10.
威宁彝族“果”支系人口较少,已成为边缘化的弱势群体.其族群以篾编行业为突出特征,形成婚姻等社会关系的狭窄纽带.其来源记载很少,与口述历史时空不能对接.从工匠行业的传说中,可知“果”与铁匠“腊够”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并同源于古代农耕社会,是“夷濮”、“夷僰”族群的现代遗存.  相似文献   

11.
据彝文典籍史料《彝族源流》、《彝族人类起源》和《彝族人类历史》等中的记载,远古彝族有哎、哺、宜、舍、尼、能、实勺、咪、吐、楚、那、濮、罗、果等十四大支系部落。尼与能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对女祖魂的崇拜,也具有"天、母、女"的含义。若干世纪以后,以虎为图腾,又以太阳为崇拜对象的罗(虎)氏部落,罗(虎)部等氏支又从尼部族中分了几支出来,以"罗"为虎。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文物和三峡巴人故地考古出土的文物中,虎龙形雕塑、雕刻,也随处可见。根据许多彝汉文献中的记载与考古发掘资料,笔者认为"三星堆"文化的史前渊源也就是后来的彝族先民的祭祀文化渊源的足迹,"三星堆"文化的延续也就是当今彝民族祭祀文化的风俗遗存。  相似文献   

12.
冼夫人是南北朝至隋朝时期的岭南俚族女首领.当时的俚族尚处于母系氏族末期,女权仍受到尊重,而冼夫人家族世为岭南首领,她过人的智慧和胆略、卓越的军事才能,造成了其威服诸越的特殊地位;她与汉族太守冯宝的联姻,既起到了政治联盟和保境安民的作用,又促进了俚汉文化交流和俚族社会的进步.俚族的民间信仰有鸡卜、石狗崇拜和铜鼓崇拜等,其冼庙祭祀和闹军坡习俗在当代具有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人文精神内涵,值得珍视.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 对濮人研讨,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濮人起源:有“江汉”说,一说“在今湖北枝江县南”,①一说在今湖北秭归县西。②有“元江”说,今云南元江上游古称为濮水,“濮之得名,盖因于濮水”。③有“岷山”说,说濮人是“起源于甘川交界的岷山山地”。④其迁徙:有“西迁”说,“江汉地区的濮地被楚所并,濮人有的溯江而上,迁到西南地区。”⑤有“东迁”说,“百濮起于云南,而遍及于西南各省也。”⑥有“东、西迁”说,濮人原住在岷山山地,后一支向东迁徙,一支向西迁徙。⑦其族属:有“氐羌”说,古有《史记·司马相如传·集解》引徐广曰,“僰  相似文献   

14.
楚雄彝族服饰的种类与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雄彝族支系繁多,各个支系服装的款式、图案和选色上都显示出各自不同的特色.从这些服饰中体现出来的夸张艺术造型和大胆配色,是彝族审美与文化功利性的结合,是情感表达与文化意蕴表达、传递的结合.  相似文献   

15.
《山神》是彝族青年影视剧作家克惹丹夫的代表作,也是凉山彝族作家自己创作,被搬上荧幕的第一个电视文学剧本。本文就《山神》的人物塑造、结构特征,以及所揭示的彝族文化精神内核等层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讨和论析。同时,对克惹丹夫已取得的艺术成就作了全面、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哀牢夷族属考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哀牢夷是两汉时代西南夷中一大族团,共族属是个长期争议不决的问题。自明以来,关于哀牢夷族属之说不下个余种。一曰濮人说。此说又分两种:一是蒲蛮说,明人董难云:“哀牢即今永昌,濮人即今顺宁所名蒲蛮者是也。”朱希祖认为濮水即为澜沧江,因濮族得名,“哀牢为濮族之大宗。”方国瑜说:“哀牢为濮族,后称为蒲蛮,即今布朗、布龙、布饶诸族古代的部落组织。”一是濮越说,其代表为罗香林。二曰泰人说。这也分两  相似文献   

17.
土族山神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族是我国少数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有着自己独特的信仰文化,山神崇拜在土族的宗教信仰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本文对土族山神崇拜的祭祀活动、源流和特点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濮族是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古老族系,以自称“濮”而得名。远古时期的濮人有把自己的居住地命名为“濮”的习惯。这种习惯在西藏地区沿袭至公元7世纪。 濮族活跃于中国民族历史舞台,可上溯至史前传说时代。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濮族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过特殊的地位,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9.
彝族民间林木崇拜习俗,出于林木在彝人生产生活中的实用功能,源于彝族古老的以祖灵崇拜为核心的原始宗教信仰.彝族林木崇拜的内涵丰富,涉及的林木、林地种类繁多,它们自古受严格而神圣的民间规约保护,具有很强的生态保护意义.在当代社会变迁的语境下,有效传承少数民族林木崇拜的文化传统,将其与相关法律法规相对接,可推进边疆少数民族生态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彝族民间生殖巫术是在彝族生殖崇拜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主要表现为女性及母体崇拜、男根崇拜、性行为崇拜和生育神崇拜等.作为一种"行动的象征","情"与"怵"的双重心态贯穿于生殖巫术的始终,既有仪式的威严,同时在彝族社会生活中发挥相应的象征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