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6 毫秒
1.
桑兵 《学术研究》2024,(3):105-118
少年中国学会正式成立之时,适逢新文化运动初兴,学会成员的理念与新文化运动高度吻合,于是很快转为专做文化运动的团体,利用其组织能量,使得新文化运动在各地迅速发展。其文化事业促使思想启蒙由青年学生向着城乡劳动平民推广普及,其社会事业则推动人与社会的改造。少年中国学会构成从《新青年》前期的新思潮转向五四后社会性文化运动的重要一环,使新文化运动的社会属性逐渐清晰。但在新文化运动亟于从社会运动演进为政治革命的关键时刻,学会内部的主义之争以及王光祈等人将文化运动与政治运动截然对立的观念,导致无形解体,未能实现组织的整体转向,完成历史全程。经过少年中国学会和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一批优秀青年,则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的政治哲学发生了一个重要转向,即从"共和"到"民主"的转向。这一转向的直接现实背景是,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指向政制革命后,民国初年中国政坛的混乱使得陈独秀反思当时中国精英化的政治样态。同时,共和与民主这两个范畴在西方政治哲学史中的演变,以及从观念出发处置政治问题的思维定式,构成了这一转向的观念来源。质言之,这一转向与陈独秀掀起的新文化运动一体两翼,合为其针对中国二元社会政治结构的社会改造进路。这一转向在当时的激进知识分子中有一定的代表性,虽然在理论上和现实中都有不足,却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乃至整个现代史上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少年中国学会发起初衷在借团体的力量研究学术、砥砺修养,以图转移社会风气。“五四”运动以后,社会改造的呼声兴起,少年中国学会因势发起“工读互助团”,企图从旧社会之外重建新社会。其试行失败使广大会员意识到“为社会的活动”必须集中既有力量,对旧社会进行整体改造。这样,趋向共同的“主义”以改造旧社会成为学会的必然诉求。然而,中国的内忧外患日益严重,深处焦虑之中的会员认识到温和的社会改造见效太慢,纷纷认同政治运动,以求中国问题能够得到迅速而根本的解决。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新文化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新文化运动” ,这是至今并不明晰的问题。当时的人们没有做出明确的回答 ,这就难免导致后来的种种误解和曲解。本文认为 ,从中国的现代化历史看 ,新文化运动是政治变革完成之后的一场思想文化补课 ;从中国与世界文明主流的关系看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中国文化的世界化运动 ,也是中国与世界文明主流全面接轨的运动 ;从新文化运动的价值选择与努力方向看 ,它是一场人的解放运动 ,又是争取人的独立、自由与权利的运动  相似文献   

5.
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思想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界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本身的历史发展过程有前、后期的划分,同样,对于陈独秀个人在这一运动期间的思想状况,也大都认为前后有所变化,只是人们对于所谓前、后期的界定意见不尽相同。笔者认为,作为具体的政治历史事件的“五四爱国运动”最足以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分水岭,因为从这一事件开始,新文化运动事实上从比较广义的文化运动的范围中发生某种突破,其中的一部分逐渐而明显地带有了政治运动的性质。而从陈独秀的情况来看,他在“五四爱国运动”的高潮中意外被捕,正与上述演变相吻合,另外,他在获释后的社会活动,更是鲜明地转向实际的政治活动方面,至于这阶段的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戊戌变法失败为契机所引发的梁启超式的反思及其迥异于前的历史性行为,表征着历史由政治变革转向文化启蒙的深刻变化。它虽然只是发生于两次政治变革的历史空当中难以持久,但却有幸成了20世纪文化启蒙运动的开端。梁氏的文化批判及其对“诗界革命”、“文界革命’与“小说界革命”的积极倡导,已揭橥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时期所关注的诸多基本命题,并以其在新历史层面上的整合,事实上构成了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开端。  相似文献   

7.
现当代文学以身体叙事为镜像,映照出20世纪各个时期人的生命质感,并随社会变迁出现三次大的伦理转向。"五四文学"乘新文化运动之势,掀起身体伦理启蒙热潮,生命本体性得到张扬。"革命文学"取代启蒙文学,身体叙事由启蒙伦理转向革命伦理,身体成为革命拯救与被拯救的对象。新中国成立后30年的文学叙事里,身体成为政治的驯服与规制物,文学性与身体本体性随政治的强化而消隐。透过文学叙事的身体镜像,中国社会现代性与生命伦理的艰难进程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8.
曾琦早年受梁启超思想的影响,不但心仪梁氏,忝列其门墙,而且在留日期间与其所主导的研究系往还甚勤。中日军事协议事起,留日学生纷纷罢学归国。曾琦趁机运动梁启超,期望其出而办学以收容之。惜曾琦的请求遭梁氏婉拒。失望之余,曾琦只有加紧少年中国学会的活动,以建事业根基。颇具吊诡意味的是,两者却不约而同地参与催生五四运动。曾琦希望藉此扩大少年中国学会的影响,从而增强自身的影响力;而梁氏领衔的研究系则重在推倒段祺瑞政府。然而,少年中国学会的发展最终不能为曾琦所控,不得已他只有留学法国,以寻求新的发展。而五四运动的和平解决也使研究系的愿望落空,由此,研究系不得不谋求新的发展。梁启超欧游归来,仍难以忘情政治,屡屡受挫,似应歇手。留法期间,曾琦日益倾向革命,似与梁启超渐行渐远。但在国共合作后日益激进的态势下,梁启超欲罢不能,不得不产生联络国家主义派等再起之想。归国以后,曾琦所领导的国家主义派发展较著,对梁启超系不太认同。然而,伴随北伐军势,曾琦与梁启超为抵制国共两党的大肆打压又有携手之议。但梁启超已心有余而力不足,政治事业只得俟诸后生。  相似文献   

9.
恩格斯在考察18世纪的英国状况时提出,哲学的民族特点和社会作用与其继承的哲学文化传统相关.德国人继承的是基督教唯灵论的传统,法国人继承的是古典古代唯物主义的传统,英国人则是这两种不同传统的混合,因此,英国哲学具有矛盾的特点,并走向经验和怀疑论.英国人强调的是单个人的社会经验,法国人强调的则是民族性的政治经验;英国人只关注个人利益,法国人和德国人则分别从国家方面和哲学方面强调普遍利益.因此,英国发生的是社会革命、工业革命,法国进行的是政治革命,德国经历的是哲学革命.其中,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最为广泛、深远,它是整个社会运动的动力.  相似文献   

10.
社会运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嬗变的促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科技革命条件下 ,当代资产阶级选择了“把蛋糕做大”的策略 ;同时 ,在社会运动的压力下 ,采取了一系列克服危机的措施 ,包括政治民主化、管理革命、社会保障制度与福利国家的建立。在新的社会政治格局中 ,中产阶级脱颖而出 ,运作模式从冲突式转向对话 -冲突式。当代资本主义对“第三条道路”的选择应看作是对社会运动的回应。  相似文献   

11.
发生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伟大的爱国运动和政治运动,同时也是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这就是中国革命受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影响和指导的起始。 然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译介到中国还是在这以后的事,其中有关文艺思想和理论的论著,译介到中国来,还要更晚一些。 当然,我们不能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的社会革命论和它的文艺理论分割开来;它们往往融为一体。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和革命理论往往包容和关照文艺,而其文艺思想和理论则无不体现和渗透其哲学思想和革命意识。  相似文献   

12.
既往有关孙中山与新文化运动关系的研究,多已注意到他既有支持又有反对的矛盾态度。然而,透过态度这一表象,可以看到他对新文化运动更多是造势与借势。五四学生运动后,孙中山以自己的方式将部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形式纳入其革命方略中。他在1920年所使用的"新文化运动"一词也有其特定含义,强调民众动员,倾向借宣传以取得革命成功,相对并不看重反传统、欧化或白话文等,与胡适所谓的"新文化运动"侧重不同,实各有抱怀,处于错位的"战场"。在后续的历史记忆中,胡适等五四当事人和国民党人多从新的历史现实出发,重新叙述孙中山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直接或间接建构了孙中山的历史形象。  相似文献   

13.
五四运动是一场具有指导意义的革命运动,它的性质决定了五四运动涵盖了"五四"学生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革命具有双重性:催生了中国新的文化革命,它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以文学革命为工具,以反封建为手段,对封建思想文化和封建制度进行了一次猛烈的扫荡,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创了中国新的政治革命,促进了新的指导思想、新的革命理想、新的革命政党和新的领导阶级的形成,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相似文献   

14.
在中外文化史上,"革命"有着丰富的政治文化涵义。中国现代文化中的"革命"则是一个"回归的书写形式外来词",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所给定的涵义存在语义关联,但更主要的还是继承了西方现代革命运动的政治文化精髓。在中国现代政治文化中,"革命"最初是泛称的,但随着共产主义革命运动主流地位的确立,它逐渐成为一种特指。由想象现代中国革命而形成的"革命文学",最初也是一种泛称,它伴随着中国共产主义政治主流地位的确立也成为一种修辞的特指。"革命"与"革命文学"对于中国共产主义政治运动和文学思潮的特指,是一种历史的定位。  相似文献   

15.
张小莉 《人文杂志》2002,1(3):137-140
在“五四”之前的新文化运动中 ,新文化人面临价值主体空缺的文化紧张 ,毅然担负起重新建构价值体系的历史重任。他们从多方面对封建文化予以批判 ,试图建立新的资产阶级文化价值。新文化人自始至终存在着纯粹价值重建与服务政治社会的矛盾 ,这是其内部出现分歧的原因所在 ,也是文化现代化任务未能成功完成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爆发时,胡适远在美国,对武昌首义的反应比较平淡。但在新文化运动中登上中国现代思想文化舞台后的胡适,则对辛亥革命做出了十分积极的肯定,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一切改革的肇始。而他本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表现,也正是对辛亥革命精神的一种延续。在这个意义上,胡适和陈独秀等发动的文学革命以及胡适所从事的文化启蒙工作,也是一种真正的社会革命。当然,这种革命的表现形式是渐进的、温和的,这也体现了辛亥之后中国知识分子试图以文化启蒙以及社会改良的方式来推进中国变革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吕晶  张书豪 《理论界》2004,(3):32-33
一、20世纪初期的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宪政的变革1.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的思想基础思想革命是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先导。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深刻的思想,为五四运动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痛感传统的纲常伦理、封建的宗法制度对于人性的扼杀。他们揭露三纲之说剥夺了人的主体地位,使之丧失了独立的人格,于是天下之人“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格”。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吴虞等,都曾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封建的君权、神权、族权、夫权进行了抨击,在他们…  相似文献   

18.
袁伟时 《学术界》2004,(5):121-131
新文化运动与文化革命是背道而驰的两种文化.文化革命的源头是义和团运动.它们的文化基础都是迷信和排外.新文化运动继承的是从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精神,其主导思想不是无政府主义.人们没有理由责难新文化运动对国民党专制统治的建立负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精神就是呼唤自由、法治、宪政和理性.  相似文献   

19.
俞祖华 《天津社会科学》2023,(2):156-165+176
五四运动与中共创立时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转折年代。觉醒年代的先驱者尤其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内部旧式革命与外部新式革命的思考,促成了中共创立前后革命话语的转换:从“中产阶级主其事”的“中等社会革命”“法国式革命”到以民众为主力的“国民革命”“俄罗斯式革命”;从反对清王朝的政治革命到“反对孔教”的思想革命、再从“反对孔教”的思想革命发展到反帝反军阀的政治革命的两次转向;从民主主义革命话语到“即行社会主义”话语,进而认识到现阶段“仅能行向国民革命”即民主主义革命。革命话语传播则从启蒙者的“革命”精英话语转向“到民间去”的大众传播。  相似文献   

20.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一群受过近代资本主义文化训练的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历史的现代化转型时期试图建立从形式(语言)到精神实质(资本主义文化启蒙)都是这一时代象征的文学和文化的运动。新文化运动有一显著特点,相对于魏源、龚自珍以来的那些知识分子多以先知先觉的个人从事启蒙活动有显著的不同,它是由一个受过近代资本主义文化训练的具有独立文化品格的职业知识分于群体构成。这个职业知识分子群的基本班底则是章门弟子:钱玄同、周作人、鲁迅、许寿裳、朱希祖……一、章门弟子构成了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班底1.从新文化运动与北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