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进入21世纪,景观大道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愈见普遍。景观大道并不仅仅只是一种潮流,而且是以人为本思想在城市设计中的一种表现形式。从弱化景观大道的交通功能,强调人们的交往、休闲与公共空间功能出发,对重庆市冉家坝景观大道提出从交通功能到景观休闲大道重塑的构想。  相似文献   

2.
景观大道往往地处入城口岸、重要地段,自然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特色的主要窗口之一,是挖掘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形象、反映城市特色的重要手段。景观大道沿线景观应在深入分析项目背景的基础上,结合项目地区的自然、历史和文化特征等地域风格,进行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以秦皇岛高速公路东出口至北环路"秦皇大道"景观规划设计为例,对城市景观大道的规划设计方法和思路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为中国城市景观大道规划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城市景观的主要特征和城市(城镇)交通景观的结构和功能。强调了城市景观的保护和规划管理。初步分析了城市交通廊道系统的景观生态功能。探讨了城市交通景观生态的设计原则。以江南水乡为例,分析讨论了几种城市交通景观生态设计模式。  相似文献   

4.
多视角下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初探——以龙岩大道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道路联系着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城市中担负交通的主要设施,也是城市景观的重要载体.文章以龙岩大道为例,运用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理论,绿道规划思想,结合其自身性质,从视觉美学,生态建设、文化传承、植物造景等方面进行城市道路景观整合,基于多视角下探求新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理念,以期为完善现代城市道路景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论城市道路景观建设中的文化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今中外的经典道路,不仅具有基本的交通功能,而且有思想文化意义。城市道路是一个国家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景观形态对这个国家的形象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城市道路景观建设强调的文化自觉,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城市道路景观建设要在民族自身优良的精神文化传统的指导下来进行,使道路不仅景观优美且蕴含文化价值,使道路景观符合我们民族的审美心理、审美习惯。由于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同一国家的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地域文化,所以,体现城市形象的经典道路,其景观形态要表达的是"异",而非"同"。论文从纵横两个角度论述了不同国家经典道路景观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涵,并提出了推动城市道路景观建设的文化自觉需要遵循的四个原则和五条路径。  相似文献   

6.
沈阳浑南大道道路景观状况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SD法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形式,对沈阳浑南大道道路景观构成要素的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浑南大道道路规模和交通承载等方面评价较好满足周边发展的需求,道路绿化景观感受良好,配套附属设施评价较差,服务功能缺失;节点广场景观评价一般,夜晚照明不好,使用率较差;文化表达方面评价一般,未能充分展现区域的特色。针对道路景观中的绿化景观缺乏季节性变化、缺少精细设计;附属设施不健全,功能性不能实现;文化展现不充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加强道路环境建设、完善绿化景观、强化文化展现、丰富广场景观和修复附属设施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城市内原有交通道路的功能与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对道路景观的标准和要求也随之不同。以重庆市九龙坡区杨九路绿化景观改造规划设计为例,探讨现代城市交通干道绿化景观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城市道路联系着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城市中担负交通的主要设施,同时城市道路空间组织也直接影响城市的空间形态和城市景观,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载体.在城市建设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城市景观生态也面临着极大危机,如何结合城市道路建设保护城市的生态结构和生态过程是当前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焦点.论文旨在通过对生态化设计方法的研究,深入分析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基本问题及其与城市景观生态建设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相应的对策,完善城市道路景观生态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大型土建工程对景观美学环境的影响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土木建筑工程具有公共性、大规模、长久性、基础性等景观特点,很容易造成对原有人文、美学环境的破坏.从杭州某立交桥及沿江大道工程对当地民众的视觉感受性调查研究结果中反映了当前在我国城市建设中严重的视觉景观影响问题.地域景观的视觉特质、形象主要取决于物的组成元素与其相互间的空间(尺度、规模)结构方式.同时,还要通过特定视点场所感受到的景观总体形象表达出来.组成结构与视点场的改变都会对景观特质的感受效果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对工程建设的控制管理,维护城市良好的景观文化生态,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0.
基于视觉化的审美倾向将景观与生活割裂的现实,提出了城市景观的审美首先是作为生活的场所来认识的。并以柏林为例,对柏林城市景观所表现出的生活美进行了分析解读。分别从公众出行、休闲游憩、艺术生活以及生活与自然、生活与历史五个方面介绍了在其城市景观中所体验到的生活之美,并以此对我国的城市建设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1.
景观这一含义广泛的名词,最近几年在中国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其所造成的专业上的混乱在大学教育中尤其明显。在国外已有争议的专业名词“Landscape Architecture”和“Landscape Ecology”,分别被一些人简单地翻译成“景观建筑学”和“景观生态学”后,“景观学”的出现使这一问题更加纠缠不清,该文对此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12.
镇江山水"层峦叠翠、雄秀多姿",是典型的江南山水.其以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人文积淀,滋养和造就了米氏父子以"米点皴"为特色的水墨山水画,体现了画家对客观自然的观照,彰显了镇江这座文化古城的地域文化特色.同时体现了自然环境对艺术风格及流派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风光摄影可说是一个带引号的特定词汇。因为它实在与带有自然客观的风景摄影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这个词汇中所承载的文化内容和社会内容过于冗杂,像一团剪不断、理还乱的历史迷团,深刻地纠缠在我们的现代视觉历史和当代文化生活之中。百年多来的中国风光摄影,见证了国人和自然的关系,也折射出政治、经济时代和摄影师们的文化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4.
先秦两汉是中国山水诗的孕育期。《诗经》中已经出现描写山水景物的诗句。《楚辞》中山水景物的句子大大增多;渐趋于具体;景与情进一步契合交融;借景物以象征自我心志和人物、事件。汉代赋体的景物铺叙更加细致,更加具象化。魏晋则是山水诗的催生期。曹公父子感怀、宴游、游仙诸诗标志着山水诗阵痛的到来。文章认为魏晋时期中国山水诗有三大催生因素:江南明媚秀丽的山水景物诱发了诗人的灵感;隐逸、隐居山林之风盛行;五言诗的日臻成熟。而山水诗最终完成于谢灵运的永嘉山水诗,其特点是将山水作为自觉的、直接的、特定的审美对象,将山水情化诗化,而又极貌写形、刻画入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山水画与山水诗有着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山水画对山水诗创作有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山水画论对山水诗创作有微妙的影响;二、山水画构图技巧对山水诗画面美有促进作用;三、山水画彩色墨色对山水诗色彩意蕴有推动作用。因此,中国古代的山水诗是绝离不开山水画的滋养的。  相似文献   

16.
宗炳《画山水序》的山水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成寅 《南都学坛》2008,28(3):63-65
宗炳所著《画山水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从哲学和美学角度论析山水画的审美本质和社会功能的学术论文。所论"山水以形媚道"、"以形写形"、"应目会心"、"理入影迹"、"畅神"等绘画美学命题,在我国山水画的发展中起到了奠基作用,至今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风景及意义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具有灿烂的传统,在民族艺术创造和精神活动甚至社会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国诗歌在唐代取得辉煌的成就,形成后来者不可企及的规范。但宋以后,特别是近代以来,诗歌创作陈陈相因。创造成为一种奢侈,摹仿成为唯一的可能。失去创新活力的诗歌在近代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落,并阻碍新思想的传播和新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景观"作为视觉审美对象, 中外文学和绘画作品中都有充分的表现.从文学的"观景"描述到绘画的"景观"再现, 充分反映出东西方由于所处不同的文化境遇, 对景观有着不同的审美理解和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9.
试论景观生态学原理与城市景观生态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如何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去指导城市景观生态建设方面作了一些探讨,简要概述了景观的概念和景观生态学的相关原理。阐述了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内涵,并提出城市景观生态建设的原则和目标。  相似文献   

20.
略论中国山水诗与山水画之空间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水为题材的中国诗画艺术,透露着中国艺术家独特的空间审美意识,展示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精华。这种空间意识不是物理的或几何的,而是心灵的观照,是中国艺术家用心灵创造的艺术境界、人化的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