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资治通鉴》对于唐代张说之子张均、张垍孰死孰生的最后结局,与两《唐书》《册府元龟》存有歧异。该文以二张事件为例,以原始文献为基础,通过对勘各史料记载,分析各自的取材依据,追究《资治通鉴》在二人生死上的致误缘由,进而论证司马光《资治通鉴》唐史部分的取材问题。该文认为《旧唐书》与其他文献相一致,故而书中对二人结局确凿无误;而《资治通鉴》独取唐代柳珵所著《常侍言旨》孤证不立,在唐史研究方面应慎重使用《资治通鉴》。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资治通鉴》隋纪部分删省时间、官职、人物、史事过程与原因等问题进行了研讨,认为《资治通鉴》删省时间、官职、人物、史事过程与原因方面,有承上部分删省、归类删省或完全删省几种情况。大体说来,司马光《资治通鉴》大部分删省是正确的,但也存在一些删省不当或失误,这在阅读和使用《资治通鉴》时必须加以注意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资治通鉴》隋纪部分删省时间、官职、人物、史事过程与原因等问题进行了研讨,认为《资治通鉴》删省时间、官职、人物、史事过程与原因方面,有承上部分删省、归类删省或完全删省几种情况。大体说来,司马光《资治通鉴》大部分删省是正确的,但也存在一些删省不当或失误,这在阅读和使用《资治通鉴》时必须加以注意的。  相似文献   

4.
《阅读与作文》2007,(2):45-45
清代有名的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毕沅是江苏镇洋人,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相媲美的《续资治通鉴》就是他编纂的。  相似文献   

5.
《永乐大典》所存《通鉴源委》的注释体例是摘取《资治通鉴》中的字句进行作注,单集成本.赵完壁《通鉴源委》八十卷,注释内容相当丰富,涉及音义、人物、地理、典章制度、史实真伪.特点非常鲜明:旁征博引、精于校勘.和《资治通鉴释文》相比,《通鉴源委》更加详细,和《资治通鉴音注》相比,它又显精简,所以对一般读者来说,《通鉴源委》的注释是最合适的阅读参考.  相似文献   

6.
一、底本和参校范围 用北平图书馆影印本徐松所辑《宋会要》原稿为底本。除本校外,参校前人批语及下列诸书: 1、《续资治通鉴长编》(简称《长编》); 2、《宋史》; 3、《文献通考》; 4、《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简  相似文献   

7.
关于皇太极之死,各史书记载不一: 《清史稿》记:(崇德八年八月)庚午,上御崇政殿。是夕,亥时,无疾崩,年五十有二,在位十七年。”《清实录》记:(崇德八年) “八月庚午,是夜亥刻,上无疾,端坐而崩。”《清帝外记》记:“崇德八年八月,上御崇政殿,回宫,是夜无疾坐南榻而崩。”《盛京通志》中《神功圣德碑文》记“(皇太极)以崇德八年八月庚午崩,圣寿五十有二,在位十有七年。”《沈馆录》记:“八月二十六日状启:本月初九日夜半后,皇帝暴死。”  相似文献   

8.
为了促进古典文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中新成果和新经验的交流,以利于提高古典文学的研究水平和教学质量,由湖北省《水浒》研究会、十九院校中国古代文论教材编写组、《湖北大学学报》编辑部、湖北大学《中学语文》杂志社、湖北大学科技服务部于八月一日至八月  相似文献   

9.
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作家协会的领导与支持下,《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稿》(以下简称《史稿》)审稿会议于一九八四年八月廿三日至八月廿九日在北戴河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教育司顾问张红同志,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史稿》顾问玛拉沁夫同志,长江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和穆熙同志,中南民族学院《史稿》编写组主编李鸿然同志等。  相似文献   

10.
《曾布日录》有着极重要的史料价值,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哲宗朝事迹时引录《曾布日录》甚多。其中原因在于:由于党争因素的影响,《哲宗实录》前后两次编修,内容不一,李焘只能参照其它史料对哲宗朝事迹加以辨析。而宋高宗对曾布《三朝正论》的欣赏,曾布及其子孙对《曾布日录》的曲笔及删润,使得南宋的舆论导向对《曾布日录》非常有利。  相似文献   

11.
《资治通鉴》问世后,对其注释、订补、改写、续写之作不断出现。明代学者严衍的《资治通鉴补》是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订补著作。在《资治通鉴》卷十六汉景帝后元三年、卷十七汉武帝建元元年这一段历史书写中,司马光采取了史实叙述与相关评论前后颠倒、错置,并对重要历史文献进行借用、删节以凸显己意的手法,用于表达自身的施政理念。严衍发现了这段文本中史实与评论颠倒、错置的问题,也发现了司马光对文献的删节使文献失去了原有意义,故在《资治通鉴补》中对这段文字进行了秩序调整,使之符合一般的书写逻辑。同时也将置于原书卷十六末尾一段借用自《史记·平准书》的文字删去,并根据《汉书》原文增补了卷十七开头经司马光删节的董仲舒《天人三策》。本文在分析、比较《资治通鉴》原文与严衍改订后的文字的基础上,指出《资治通鉴》中很多看似有"破绽"的地方,其实隐含了编纂者表达自身理念的深意。对其订补、改写反而消解了文本的原有写作语境,使作者力图借历史叙述予以表达的施政理念湮没不显,而成为一种单纯的历史叙述文本。  相似文献   

12.
历史名著《资治通鉴》记时颇有错误,我据群书订其月日干支之误600多条,其中两汉、魏晋、南北朝、五代部分己分别刊登于《汉中师院学报》1988年4期、《太原师专学报》1988年1期、《北朝研究》1989年1期、《山西地方志》1991年1期,今再将隋唐部分刊出,供《通鉴》研究者参考。为便于查对,各条首列中华书局点校本《资治通鉴》的卷、页。1、卷一百七十七、页5505隋文帝开皇元年春正月辛未,韩擒虎进攻始孰,半日,拔之……辛未,贺若弼进据钟山。按:两“辛未”重复,后者可删。  相似文献   

13.
施史翁 《中华魂》2012,(4):40-41
本文标题是一个成语,最初见于宋人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开卷有益”,说通俗一点,就是翻开书本就会受益。这个成语,是讲宋太宗赵光义勤奋读书、学以致用的故事。宋人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和清人毕沅的《续资治通鉴》对此叙述较详。据这些史书记载:  相似文献   

14.
由吉林大学、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长春电影制片厂和我校共同承办的“中国当代文学学术讨论会”,于八月十日至八月二十一日在长春市举行。参加会议的有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七十二所高等院校的教师,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化部文艺研究院等单位的研究人员,以及《人民日报》、《文艺报》等三十个单位的编辑和记者,共一百八十多人.  相似文献   

15.
前言 中国史籍中的编年史极丰富,从公元前四世纪以来,出现过《春秋左氏传》、《汉纪》、《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明实录》、《国榷》、《明通鉴》、《续通鉴》、《东华录》、《清实录》之类或繁或简的编年史,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可惜文学方面的编年史,至今尚付阙如。使得文学通史或文学断代史的教学与研究,缺少坚实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16.
宋代笔记吐蕃文献在李焘编纂《续资治通鉴长编》吐蕃文献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李焘不仅在编纂《续资治通鉴长编》正文时大量取材于宋代笔记吐蕃文献,而且在注文中用宋代笔记吐蕃文献对正文予以补充,同时李焘还充分利用宋代笔记吐蕃文献对官修史书予以校勘,从而确保《续资治通鉴长编》史实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相似文献   

17.
南汉史的文献资料比较零散 ,大体上以正史及《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为主 ,杂史、笔记及其他文献和碑刻中也有若干资料。清代学者搜罗南汉资料不遗余力 ,编纂几部南汉专史。这些著作提供了整理资料的线索 ,对研究南汉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范太史集》五十五卷(影印《四库全书》珍本),北宋范祖禹撰。祖禹(1041年--1098年)字淳甫,一字梦得,成都华阳(今四川华阳县)人。宋仁宗嘉祜八年(1063年)进士。历官龙图阁学士知陕州。事迹附见《宋史·范镇传》。范集中涉及《通鉴》编写的一些人和事,摘举于次,以为治史者之一助。一、“同编修《资治通鉴》”范祖禹在《龙门山胜善寺药寮记》中,自称“奉议郎同编修《资治通鉴》范某”(卷三六)。在《祭叔母宇文氏文》中,也称“左奉议郎同编修《资治通鉴》某”(卷三七)。两处均于阶官下系以“同编修《资治通鉴》”,这一差遣实际上成了他长时期的官职。范祖禹自幼育于叔祖范镇。范镇于庆历、嘉祜间,预修《新唐书》,历十七年之久,对唐史很有研究。司马光和范镇是好友,彼此过从甚密。所以他在《荐范梦得状》中说:“自祖  相似文献   

19.
以往学界多认为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采录《王安石日录》入正文,是不因人废言的良史作派,但这只是注意了李焘用《日录》订正史实的一面,而在具体到事关新法是非以及针贬变法方面的深刻用意却很少注意。实际上李焘是用王安石自己的记录来否定变法。  相似文献   

20.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编年体史书的代表作,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但它也存在些许错误,或是疏失所致,或与编年体史书的编纂体例有关,有关突厥的记载失误即可说明。同时,《资治通鉴考异》也存在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