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世俗语境下的法治信仰区别于纯粹意义的宗教信仰,可视为包含了意识、认同和精神三个层次的“结构综合体”。其中,法治意识代表着社会成员对法治全面、充分和理性的认知与理解,在本体论层面决定了法治信仰中的“法治”究竟为何;法治认同则构成了法治信仰的认识论层次,决定了看待法治的方式和对待法治的情感;法治精神展示出理性与情感紧密结合、不断交互的过程,形塑出法治信仰的核心内容。法治信仰的培育具有外在性、诱导性、现实性的特征,一方面应当因循“意识—认同—精神”的渐进路径,另一方面则强调培育法治信仰必须以法治实践为基础。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明的关于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的重新解读,发现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理论表达了一种独特的全新的观点,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研究信仰的问题提供了不同于以往任何哲学的视角:从“劳动”看信仰;从“异化的劳动”看信仰;从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看信仰,认为信仰作为一种把握世界的人的存在方式,它是有着深刻的物质根源的,它所表现的是人类精神层面的超越与追求,是劳动和异化劳动的产物。只有从这一意义上来看,才能真正理解信仰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道德信仰的探讨和建构 ,日本进行了比较成功的尝试。被称为日本现代伦理之父的丸山敏雄 ,以“德福一致”为灵魂和切入点 ,建立了“纯粹伦理体系” ,重树了日本在市场经济社会里人们的伦理信仰。“德福一致”已成为现代日本社会的伦理原理与道德智慧。本文对日本伦理信仰、伦理秩序建立的剖析 ,对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建构伦理秩序将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道德神学的现世存在是道德的宗教要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现世宗教的理念形式(纯粹道德宗教),即以纯粹实践理性为根据的道德信仰(因信得救)和“共同善”相统一的至善理念。另一方面,通过对历史基督教的阐释,证明现世“合理的普遍宗教”的代表就是基督教,从而使道德神学的表象得以现世的建立。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的现象学构想进行了批判,他认为胡塞尔的现象学在意识的基础上决定了意向性的存在,而对意向性“存在规定”的理解是本体论的缺失,这种观点基于对意向性错误的“客观化”和“主观化”,因此在限定意向性存在模式和意义的反思性方法时,胡塞尔纯粹现象学具有必然缺陷,并无力质询意向(Intentio)所包含的对存在的先验理解.海德格尔认为,纯粹现象学对存在问题忽略的终极历史根源在于希腊人对存在作为实存意义上的理解,在这个理解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不可调和的,而胡塞尔的意向性概念不能被看作是对柏拉图逻各斯提诺斯洞见的重新发现.但是,海德格尔对于柏拉图的批判预设了,柏拉图的苏格拉底式对诸艾多斯看法的说明就是柏拉图就这个主题最后的定论,这也就意味着,海德格尔对胡塞尔意向性概念的存在论/本体论批判是依赖于希腊本体论限制中的历史优先性的.  相似文献   

6.
罗中枢教授关于康德的“纯粹自然科学”并非指通常意义上的自然科学,而是指纯粹哲学或一般自然的形而上学的观点非常独到,但也使人产生了两个疑问:首先,如果“纯粹自然科学”就是一般自然的形而上学,那么,康德为什么在追问“纯粹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时,还要把“形而上学作为一种自然倾向是如何可能的?”和“形而上学作为科学是如何可能的?”这两个问题单独提出来?其次,如果康德的“纯粹自然科学”就是一般自然的形而上学,它与一般自然科学或牛顿物理学有何关系?本文试图对罗教授的观点作一补释,从“纯粹理性的建筑术”的角度来理解康德的“纯粹自然科学”,并力图解答上述两个疑问。  相似文献   

7.
康德说过:“我发见其为信仰留余地,则必须否定知识。”(《纯粹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19页)这句极易被停留于字面作简单理解的名句,包含着康德老人的非凡智慧。为得其真谛,我们不妨沿用康德研究的惯常的作法,按照“前批判期”和“批判期”两个阶段,从康德其人其论入手,对这句名言作一番分析。  相似文献   

8.
克尔凯郭尔“相信”有一个悖谬的世界,他相信荒谬的力量,相信不相信,以此磨炼他的意志。他引用圣经中亚伯拉罕的故事,说明信仰就是对不可能之事所报的热情。但与一般的有神论不同,克尔凯郭尔认为信仰也同时是一个与上帝搏斗的过程:他不是无神论者,但是他信神而又与神过不去,使理解成为一件不可思议之事。这种态度,使克尔凯郭尔的精神世界,成为一个与黑格尔不同的纯粹个人的世界,强调精神的个性与纯粹性。  相似文献   

9.
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目的论判断力批判”是康德从《纯粹理性批判》就开始构思好的“批判哲学”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康德限制知识,为信仰留有余地,实际上意味着为“目的论”留下了余地.人作为“感性的存在者”属于自然,就“自然合目的性”来看,可以说人是一个“目的王国”的成员,是一个“追求幸福者”.然而,人还是“有理性者”,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王国”的成员,而且是“道德王国”的成员,不仅仅是“幸福追求者”,而且更是一个“自由追求者”.人在本质上是一个自由者,以至善为自己的终极目的.在“目的论”意义上说,“道德一自由”的王国是一个单纯的“目的王国”,它无需靠外在手段来实现,在这个意义上,“实践理性”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哲学不同于西方的古典哲学 ,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发现 ,思维的不同层面是导致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古典哲学之间发生差异的根本原因。按照康德的方式 ,把哲学思维划分为“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两个层面 ,并认为“纯粹理性”是一般哲学的思维方式 ,其目的和作用主要是为科学的普遍必然性和合理性做证明 ;而“实践理性”则是在自由基础上的关于信仰的思维方式 ,它要把握的是彼岸世界而不是此岸世界 ,所以在严格的意义说 ,“实践理性”所产生或者诠释的是一种道德形而上学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思维哲学。“实践理性”大体包括“自由即自律”、“定言命令”和“公设”等三方面的内容。我们依此而推演出中国传统哲学的一般特征和方法论 ,希望梳理出中国传统哲学的构建逻辑和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