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华民族既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崭新的民族。古老的是文化或心理意识意义上的,指包括海外全体华人在内的人们共同体;崭新的是指当今中国人这个人们共同体。中华民族以汉族为凝聚核心,联合其他各少数民族为一个整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既承认中华民族一体,也尊重各组成民族的多元与个性。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观念上直至抗战前主要指汉族,是反抗外来压迫才使之具有了今天的意涵。民族复兴是百多年来中华儿女的伟大梦想,中华民国无力实现,却开启了民族复兴的进程;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伟大梦想才能逐步得以实现,也将最终会实现。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项重大战略性任务。两者共源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历史演进相互成就,当代实践目标一致,内容关联,主体同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根基,是中华各民族共在共建共享的文明,功能价值上二者相辅成。因此,应以系统思维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协同建设,以践行“两个结合”引领方向,以创新机制激发动能,以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筑牢支点。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五千多年历史进程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凝练、升华,形成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明形态。中华民族集体记忆是体现文明历程的典型本土文化资源,在现实中依托于话语、符号、场所等载体,集中展现一个民族共同的过往经历,传递出独属于本民族的价值理念。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作为一种软性工具,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价值指向,筛选现代性素材,凝聚个体认同,塑造共同情感。深刻认识集体记忆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刻价值,有利于实现“两个结合”,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凝聚力,筑牢现代文明根基。  相似文献   

4.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同时,又不断发展和创新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了改革创新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凝炼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5.
创立中华学 ,倡导中华民族自我认识、自我掌握的萧君和教授 ,最近和彭年教授、徐亦亭编审等人一起推出了《中华民族史》(90万字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 0 0 0年 ) ,给人们提供了中华民族自我认识的历史视角。分析、揭示《中华民族史》所具有的求实、创新、视野开阔的特点 ,可以帮助读者对这一历史视角有较为深入的认识。一、求实所谓“求实”,就是讲究实事求是 ,从实际出发处理问题。《中华民族史》确实具有这种特点。例如 ,写到台湾的少数民族、土著民族时 ,从“台湾的土著民族 ,是由居住地区、生活习惯、语言、文化特征各不相同的许多不同…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文学史观是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转型升级,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顺应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国家意志和时代话语主潮。多民族文学史观的阈限、中华民族文学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的国家政治、对少数民族文学边缘化认知的纠偏、回应重写文学史与经典入史及提升中华文学整体品质与彰显中华文学性格,成为中华民族文学史观的发生逻辑。采用世界眼光与多学科交叉视野、开展汉族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的对话与互动、践行丰富的文学实践与形成厚实的研究案例,成为建设中国式民族文学史观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一项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实践活动。在以往的民族团结教育过程中,由于没有妥善处理好一致性与多样性二者之间的关系,导致在教育内容体系建构过程中客观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即“多强调差异性,忽视了共同性”“多强调民族性,忽视了国家性”“多强调个体性,忽视了交互性”,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以“一条‘纲领主线’”“一个根本原则”“三个具体原则”为逻辑结构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内容体系,实现教育内容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以更好地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8.
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功能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准确的定位是进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理论建构和实践建设的根本前提,而当前相关研究的现状凸显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定位迷失问题.从功能定位上看,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首要目标是构建一种全体国民共享的国家认同文化.这种文化有利于全体国民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认同,有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在推动各民族民众实现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共有的一致的精神归依.  相似文献   

9.
10.
科学准确的定位是进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理论建构和实践建设的根本前提,而当前相关研究的现状凸显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定位迷失问题。从功能定位上看,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首要目标是构建一种全体国民共享的国家认同文化。这种文化有利于全体国民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认同,有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在推动各民族民众实现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共有的一致的精神归依。  相似文献   

11.
大力弘扬与培育的时代精神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组成部分的时代精神,必须充分体现当今时代的基本特性。要大力弘扬与培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必须全面了解当今时代的丰富多变的特性,既要从国际的视角了解时代特征,也要从中国自身的角度,全面认识中国当前所处发展阶段的特征。要根据当今时代的要求去大力弘扬与培育时代精神。要全方位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要培育中华民族时代精神的完整体系,要在大力弘扬中不断丰富与创新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2.
大力弘扬与培育的时代精神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组成部分的时代精神,必须充分体现当今时代的基本特性.要大力弘扬与培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必须全面了解当今时代的丰富多变的特性,既要从国际的视角了解时代特征,也要从中国自身的角度,全面认识中国当前所处发展阶段的特征.要根据当今时代的要求去大力弘扬与培育时代精神.要全方位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要培育中华民族时代精神的完整体系,要在大力弘扬中不断丰富与创新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3.
中华大地有丰富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 ,近 2 0年来这方面的开发已十分显著 ,尤其是民俗文化村的建立 ,不仅拉动了当地的经济 ,而且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养。民族风情旅游在今后的发展中 ,切忌攀比 ,应充分展现各民族独具一格的文化 ,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 ,并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14.
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是对青少年乃至全民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一个德目体系 ,必须与现代精神相融合 ,要利用和创设一定的人文环境 ,以增强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和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根本和核心.在全球化浪潮澎湃的新时代,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和精神,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全球化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增强兼容性,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7.
儒学在长期传播过程中被中华各民族所普遍认同和接受,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是与儒学的思想内涵和精神特质密切相关的.儒学作为"大一统"的封建文化,既有在意识形态方面对于封建制度的支撑作用,又有对中华大家庭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心理维系和文化延传作用.今天,发掘利用儒学中的积极因素,使之融入现代精神文明中,对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专家学者高标准、高质量编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试用本),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试讲试用推广工作。2023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的重要讲话精神,编好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本刊特邀五位专家参与专题笔谈,从不同角度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理论创新点。其中,张梧认为,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从四周向中心融合聚合”的形成机制,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理论亮点;沈桂萍认为,阐明中华民族作为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民族实体”属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理论贡献;张利国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从历史逻辑、政治逻辑、文化逻辑、组织逻辑四个维度阐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何以由多元聚为一体,并且从自在走向自觉自强的内在机理;孙明霞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通过中外比较,充分彰显了中国特...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当前民族研究领域关注度较高的两个基本概念,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的重要内容。为此,有必要回顾梳理以往对“中华民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研究,考察这两个概念内涵的基本特征,辨析其内在的历史继承发展关系,探讨其在工作实践中的时代运用语境和用意。从基本特征、历史关系与运用语境三个向度阐明“中华民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两个概念内涵的异同及其内在的相互关系与具体语境运用中的区别,有助于把握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追求团结进步的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实质,有助于深刻领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为了应对新时代不同价值观的挑战,我们必须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所在。正是基于民族的政治价值,中华民族概念得以提出并在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57年之后至改革开放前,我们坚持独立自主但忽视了民族价值也需要新的政治文化和民族精神来充实才能应对社会变化的、潜在的冲突的客观事实。改革开放阶段,在经济高速发展进程中,我们又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统一民族的共识价值对国家建设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引导我们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方面重新审视,具有重大意义。新时代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上更重视开放性价值、更重视爱国主义的实践价值、更重视同胞之间的关联价值、更重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规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