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本文以主题学和知识谱系学为批评维度,绘制了新时期文学中的“文化边缘人”谱系图,解读了“活动变人形”、“顽主”、“疯女人”、“最后一个”等人物形象的文化身份及其特征,梳理了每一类型人物的演变史,界定了“文化边缘人”的本质,并从多重视角阐释了这一“主题人物”的文化意义及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边缘村庄"是湘南山区农村普遍存在的现象,其搬迁问题值得我们研究.本文对湘南山区农村"边缘村庄"搬迁进行了可行性和效应分析,认为要顺利推进湘南山区农村"边缘村庄"搬迁这一项惠民工程,需要在搬迁新址规划、搬迁模式、搬迁资金、搬迁政策、政府服务能力等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相似文献   

3.
科学心理学的发展史可以借鉴“中心-边缘”结构模式予以审视,因为心理学亦存在发展不平等,出现中心和边缘的态势。研究对象中的“他者”和研究取向中的“另类”表征边缘心理学,处于科学心理学的边缘。该文以本土心理学、女性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为例,分析了研究对象的“他者”;以叙述取向、修辞取向和后现代取向为例,分析了研究取向的“另类”。最后,结合“中心-边缘”的结构模式,分析“他者”心理学和“另类”心理学的价值皈依,倡导破解边缘心理学“他者”和“另类”的污名。边缘心理学面临“边缘情境”,但不能形成“边缘人格”,更不能适应“边缘文化”。  相似文献   

4.
叙事姿态与文学立场——"新人民性文学"中的都市边缘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城市化不仅决定着中国的未来,同时也决定着世界的发展进程,而其中派生的“都市边缘人”必然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当代文学注意到了这个社会边缘群体的存在,并在近年形成了“底层写作”的强大冲击波。文章选择评论的几部中篇小说都与“底层写作”有关,但它们的叙事姿态和文学立场却大不一样。它们不仅是对“边缘人”这一特殊身份的描写,同时也是对他们的生活状态、情感愿望、心灵心理的壮写。“底层写作”现象说明,任何一种文学现象的形成,不仅取决于它的情感立场以及文学内在的艺术性,也取决于它的社会性,即变革的社会生活,这其中涉及了读者对文学的期待、理解以及作家的创作冲动和灵感。这也是当下中国“底层写作”最大的发现和贡献。  相似文献   

5.
边缘人(marginalman)是美国社会学家帕克提出的概念,"广义上指未充分参与任何群体的人,狭义上指同时参与两个以上的群体、其行为模式捉摸不定的人。边缘人常常是文化冲突的产物,其特点是缺乏群体认同感,不认为自己真正归属于哪个文化群体。"[1]少数族群、移民等因其身份归属问题易于表现出边缘人特征,而"社会的分层也能分化出边缘人,社会下层的人位于群体的边缘,这里是社会文化空间里的边区"[2]。本文所指涉的边缘人即是由社会的分层所形成的边缘人,他们处于社会的下层,与中心世界呈现疏离态。  相似文献   

6.
多丽丝·莱辛一生笔耕不辍,成就享誉世界文坛。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贴近生活、多处边缘,可以说,“边缘人”的精神困境一直是她在文学界申诉的重点。基于对多丽丝·莱辛小说中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女性进行分析,进一步阐释“边缘人”的内涵及存在方式,以期从整体上把握其小说的意义追求。  相似文献   

7.
游走的"边缘人"——流动农民是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社会出现的新型阶层。"边缘人"的兴起是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带来的必然结果,对"边缘人"的发现和书写,构成当代文学不可忽视的大事。忍让型"边缘人"经济地位的缺席预示了他们劳动价值的失范,"自我认同"型"边缘人"则通过自身的抗争努力寻求社会的认同。新时期乡族小说以特有的艺术形式反映了这些"边缘人"所表现的生存、伦理、价值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近代史学如何建立“途辙”,近10年来已成为学术热点。以一学术机构为描述单位,兼顾人事、制度诸因素,或是动态把握学术史发展脉络的一条方便途径。就此而言,四川大学历史学科的发展可以算是一个极具启发性的事例。由于地处“僻远”,川大长期以来处在中国高等教育的边缘地带,虽早有史学系的设置,就在国内的影响看来,却无疑处在“边缘”。30年代中期起,川大史学系逐渐成为国内历史学研究的重镇。但是,这一过程并不仅是“主流”典范向学术“边缘”的扩散,更是不同学术风格的融会。  相似文献   

9.
张占婕 《国际公关》2023,(22):12-15
作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背景下社会流动的重要主体,务工青年连接着城市和乡村,是现阶段城市发展规划、人口流动所面临的重要难题。本文对于务工青年的界定既包括农民工也包括中高学历青年务工人员,笔者将该类人群统称为“都市边缘人”。本文运用扎根理论,以成都市都市边缘人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研究方法,通过“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心理认同与社会网络”“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职业规划与相关政策”五个维度挖掘该群体的融入状况与所面临的困局。对都市边缘人的现状调查,有助于更好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以及社会网络治理,促进都市边缘人从“城市融入”到“城乡共生”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0.
一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受到国际社会的影响,在世界的中心—边缘结构中,这种影响是决定性的。普雷维什的理论贡献就在于发现了世界的中心—边缘结构,依附论学派在对普雷维什的批判中也继承了中心—边缘结构这一批判性视角,并对中心国的技术垄断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批判。然而,标榜为"新依附论"的多斯桑托斯似乎抛弃了中心—边缘这一批判性概念,转而使用"统治国"与"依附国"的表达式。对于分析依附现象来说,"统治国"与"依附国"的概念在解释功能方面的确显得更加直观,但是,其价值判断的色彩掩盖了解释框架的客观性。对中心—边缘概念的抛弃也致使多斯桑托斯在寻求打破依附的方案时表现出了空想的色彩,他的思维方式在本质上仍然是中心—边缘结构得以建立和巩固的线性思维,是无助于打破中心—边缘结构的。  相似文献   

11.
指出马歇尔的需求理论存在的三个问题,进而提出一种边际效用的计量方法,而无需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作为前提条件,针对货币的边际效用概念提出了支出的边际效用概念,借助于支出的边际效用和边际效用曲线推导出需求曲线。  相似文献   

12.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近年来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而对高等教育结构进行积极调整的产物。这不是文凭的贬值,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对劳动者提出的更高要求。但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却因为不能准确定位而使其毕业生成为上不去,下不来的边缘型"人才"。因此必须创造性地转变教育观念、优化课程体系和师资结构,以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  相似文献   

13.
浅谈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价值观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越来越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尤其是二者关系失衡的根源,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说。人们价值观的畸形发展是我们检讨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一项重要因子,这些价值观主要包括:科学主义的理性观、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消费主义的生活观、功利主义的道德观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4.
在今天对康德理论理性批判的解读中,“经验的类比”受到了愈来愈多的关注。但是要理解康德的“经验的类比”需要两个前提:一个是对康德书写的时代上下文的了解,另一个是对康德的先验演绎本质的理解,而这一切又都集中在“构成性的(konstitutiv)”这样一个概念上。法兰西学院的威约曼教授紧扣康德书写的时代上下文和先验演绎的逻辑,对此概念以及与此概念相关的概念做了深刻的阐述,从而澄清了一些诠释者对于这一概念以至康德的理论理性批判所造成的迷雾。  相似文献   

15.
论学校在人格教育上的不足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校教育在学生的人格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教育之根本首先在于培养人,而且是培养拥有健康人格的人.目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着人格教育上的种种不足:教育目标方面的以政治教育代替人格教育、智育第一的教育、片面的人格教育,助长了学生不良人格的形成;教育方法的失误直接导致学生形成不良人格;教师人格不完善也是学生不良人格形成的原因之一.就最近的一些调查显示,目前在大学中普遍存在着大学生严重人格缺失的现象,并且人格障碍的极端行为时有爆发.再一次提醒我们:学校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健康人格的切入点在以下四个方面:学校教育从根本上重视人格教育;重视民主平等精神的传播;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6.
张学良的爱国主义思想与实践 ,涉及到政治、经济、教育和人格诸方面。政治上 ,他力促国家统一但走了一些弯路 ,由息争统一到统一抗日再到抗日统一 ,是一个曲折中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经济上 ,他注重发展和保护民族工商业 ,鼓励华侨回国投资 ,对农村经济也给予特别关注 ,并系统提出了开发建设西北的思想 ;教育上 ,他出资办小学、中学和大学 ,提出了“德智体群美”五育并重的教育方针 ;人格上 ,他光明磊落、无私无畏、淡于荣利 ,一切以国家民族为重。张学良的爱国主义思想不仅具有全面性、系统性 ,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实践性 ;不仅具有深沉的忧国忧民意识 ,而且落实在爱国救国的具体行动上 ;不仅要求别人 ,而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张学良的爱国主义思想无疑具有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特点 ,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难以避免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太平天国历法(天历)的颁布,为中外所关注,清王朝对此竭尽咒骂、诋毁之能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谢兴尧、郭廷以、孟森、罗尔纲、董作宾等前辈学者对天历作过卓有成效的研究,主要弄清了天历历理,证明了天历纪支干支、礼拜较阴阳历日"差一日"。建国后,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学者们对天历研究的内容进一步拓展,成果更为丰富,但天历的研究并没有终结。  相似文献   

18.
我国语言测试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英语水平考试,桂诗春先生对中国语言测试做出了具有开创性的学术贡献。我国语言测试学者探索了一系列新理论、新技术与新方法,从测试内部问题入手,稳步提升语言测试的科学性。语言测试在理论层面的研究呈现出明显的跨学科特征,认知科学、教育测量学、心理学及隶属于应用语言学范畴的二语习得均为测试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思路。进入21世纪,学界开始转向对语言测试外部因素的关注。在深度融合教学与评价的过程中,未来学界需要继续探究如何提升语言测试的科学性、如何有效应用《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以及如何对考试的社会性予以关切。  相似文献   

19.
现阶段,通过自主创新大力发展集约性经济,彻底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同时,收入分配中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通过为公民提供机会均等的医疗、教育等手段提高公民素质,从根本上提升全社会的经济效率和效益,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0.
区域差异与空间非均衡一直是地理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空间经济非均衡发展中的空间边际化是空间极化与空间边际化耦合作用的结果.文章建立了四大作用力、四种效应、四个测度分量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古浪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内部边际化是导致边际地区空间边际化差异的主要原因,农业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灌溉条件起着关键性作用;受自然环境及其弱化的经济环境的双重约束,内部边际化以一种持恒的力量阻滞着边际地区的内生增长,并具有难以逆转的刚性特点;外部边际化是驱动边际地区与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动因;在经济全球化、经济转型、多级城市经济极化背景下,不同地区非农产业发展环境和发展水平迥然不同,中国空间经济呈现出持续而强烈的梯度差和边际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