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抗日战争结束后,寇灾和接连不断的天灾人祸,严重破坏了湖南社会和经济的基础,有近千万人亟待救济,被破坏的各行各业亟待复原.战后成立的行总湖南分署承担起湖南善后救济的职责任务.在行总的领导下,不断调整完善组织机构,整合善救资源,协同多元主体,利用联总捐赠的物资开展多种形式的善后救济业务,逐渐形成了"轻重缓急""寓救济与善后""摸石头过河""多元协同"的善后救济机制,挽救了数百万灾民的生命,奠定了农业、交通、医疗卫生、工业、社会福利等发展的基础,基本完成了善后救济任务.当然,受限于特定的历史环境,行总湖南分署的善后救济机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诸如未建立善后救济辅助体系,缺乏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自主权不足等等.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中国农村耕畜损失惨重,迫切需要补充.战后,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CNRRA)向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UNRRA)申请耕畜援助,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将骡子作为大规模耕畜援助的品种输入中国,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接收并短期饲养了骡子.随后,在双方的共同配合下,骡子被分配给山西、河北及平津地区的农民及农业团体,用于农业生产.在申请、接收、饲养、分配骡子的过程中,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与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既有合作又有龃龉,前者作为援助方掌握了物资供给、分配的主动权;后者则因情势所困,处于被动地位.双方关系不和,影响了援助事业的展开.以骡子援助中国是战后大规模外援的一个极小案例,却可以折射出许多深层次的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3.
蒋廷黻外交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廷黻是著名的外交家和外交史学家,但对他的外交思想,迄今尚无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文章通过初步探究,基本弄清了蒋廷黻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及其在对待“东北问题”、中英关系、中日关系和中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的体现。蒋廷黻熟谙欧亚历史,胸罗国际局势,对帝国主义、民族主义独具特识,故其外交思想以知己知彼、互利合作为宗  相似文献   

4.
梁嘉彬在其学术生涯中受蒋廷黻的影响深远,他追随蒋廷黻步入史门,尔后又听其劝告从事广东十三行研究并留学日本,而留学日本的决定让梁嘉彬对琉球史产生兴趣并用心研究.不仅如此,梁嘉彬在治学方法上更是与蒋廷黻的主张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5.
从某些方面来看,《中国近代史》算是蒋廷黻的一篇政治演讲稿。文中,他通过对中国近代史实的叙述,表明了自己的政治观点及对对外战争的看法。蒋廷黻所要表达的主题就是:中国现在是弱国,正在积极进取之中,争取早日富强;但在还未强大之时,应该尽量避免战争,立志改革,韬光养晦,以待将来与敌人抗衡;国力衰微之时,战必败,历史上的许多例子都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6.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蒋廷黻曾是与胡适齐名的学者、政论家和外交家。近些年来,他的思想和学术逐渐为学界所重视,对他的研究已经取得相当的成果,主要集中在有关蒋廷黻的史学成就及其外交、内政实践等史实层面。蒋廷黻有关近代历史、内政外交策略的见解是以他对"帝国主义"的认识为基础的,追问其帝国主义观的思想来源,尤其是霍布森《帝国主义研究》对他的影响,进而分析其独特的见解,可以凸显出蒋廷黻学术思想一以贯之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的清华大学历史学系,在数年之内汇聚了陈寅恪、蒋廷黻、雷海宗等硕学名师,确立了具有特色的教研方向,亦培养出邵循正、王信忠、何柄棣等一大批日后的著名学人。清华历史学系一度成为国内学坛之领风气者。清华历史学系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与时任系主任蒋廷黻的个人努力密不可分。蒋氏依照个人之史学观,结合当时中国社会之实际来树立清华史学研究的方向,同时精心选拔可造之才以备教研,促成了清华历史学系的发展与繁荣。朱延丰出国案恰能体现蒋氏的此种努力和用心。  相似文献   

8.
赖晨 《百姓生活》2013,(9):58-58
1918年7月,23岁的湖南人蒋廷黻,在法国巴黎市的基督教青年会华工服务中心担任干事。一位年轻的法国姑娘,急切地恳求蒋廷黻按照中国习俗为她做媒,无论如何都要促成她与一位杨姓中国男子的婚姻。  相似文献   

9.
罗家伦、蒋廷黻在留美时代就已初步形成"科学的史学"的基本观念,回国后分别在东南大学和南开大学通过中国近代史研究来推动"新史学"在中国扎根和成长;二人聚首清华联手缔造新史学的策源地。蒋廷黻在其任内正式建成了世界级史学团队,这一团队不仅完成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学术成果,而且以一批实力派学人,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中后期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进展。在此进程中,其学术形态也经历了繁覆的嬗变。此学术共同体的演进是中国近代史学科成长的典型缩影,亦高度浓缩了同期中国政治文化生态的蜕变。  相似文献   

10.
蒋廷黻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以蒋廷黻在抗战初期所著的《中国近代史》为分析单元 ,论证了他在“以史为鉴”、“以史经世”的支配下 ,以中华民族能否走出落后的“中古”状态进入“近代化”,能否废除狭隘的“家族观念和家乡观念”,组织“近代民族国家”为历史主题 ,建构了一套分析框架和通史体系。文章就蒋廷黻体现在这一著作中的历史观和方法论进行了评估 ,既指出其不足与缺憾 ,又肯定其对当时和以后的近代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而认为蒋著《中国近代史》已成了代表一个时代的学术精品 ,值得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抗战胜利后,行总湖南分署在湖南卫生医疗机构遭受严重破坏、卫生医疗系统近乎瘫痪的情形下,利用联总等捐赠的物资,在卫生医疗机构的修复和新建、医疗救济、卫生防疫、医护人员培训等多个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善后救济,推动了卫生医疗机构的复员和发展,缓解了医疗供需关系紧张的窘境,遏制了疫疠的大范围传播,医治了数以万计的灾民和过境难民。这些不俗成绩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行总湖南分署探索出的轻重缓急的善救策略、寓救济于善后的善救模式和多元协同的善救机制。  相似文献   

12.
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是蒋廷黻外交理念的基本内核,其具体表现是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实现外交的相对独立,在现实主义原则下外交的多元化主张与注重外交与内政及文化间之关联。  相似文献   

13.
蒋廷黻的琦善研究以中外档案为依据,填补了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的空白,并且成为了这一研究领域的新标准。他对琦善的一些论断即便在今天的研究水平下也是不能被推翻的。时人对他做翻案文章的理解与他的真实意图存在着差距。他的目的在于为中国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找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即运用外交手段求得和平,以现代化的方法来与帝国主义相抗衡。  相似文献   

14.
蒋廷黻的政治思想,既有自由主义的一面,也有民族主义的一面,二者的结合构成了其思想的基本价值取向。本文分别从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两个向度简析了蒋氏的相关思想和政治主张并揭示了二者的互动关系,同时对蒋氏思想此一特征之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扼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华民国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于1945年在山东省青岛市设立的分支机构,善后救济总署鲁青分署的组织系统由赈务、储运、卫生、总务构成,经费与物资来源共有三处:总署配拨、分署自购和各界捐助,其业务活动大致可分为救济贫苦难民、辅助医疗卫生机构、复兴农业、振兴工业几方面。  相似文献   

16.
抗战胜利后,社会救济和重建的任务艰巨而迫切.设在青岛的鲁青分署围绕急赈、特赈、以工代赈等救济形式,开展了积极的社会救济和善后重建工作.青岛区是山东省最先实施救济的地区,自始至终都是分署工作的重心,社会多方由此受益.但由于受国内政治等因素制约,分署不得不同时应对抗战救济和内战救济两大任务,疲于紧急救济,以致善后成效有限.  相似文献   

17.
蒋廷黻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二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蒋廷黻认为近代史是全世界的欧化史,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华民族近代化的历史,也即是中华民族接受欧洲文化的历史。由此出发,他以中西关系为中心,以近代化为主线来建构他的中国近代史话语。蒋氏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有很强的西方思想背景,特别是马士对他影响很大。蒋氏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又是中国特定的社会政治背景和文化环境的产物。1930年代中国所面临的民族危机及《独立评论》的政治取向是蒋氏言说中国近代史的具体语境。蒋氏希望他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能为当时的抗战建国作贡献,他所写的中国近代史可以说是一种政治性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清华大学历史学科的认知几乎一边倒地突出王国维、陈寅恪为代表的国学院传统,这一取向主要源于当下的主流学术偏好,"国学"复兴是1990年代以来学术界的一大事因缘,以"国学"为正统来书写现代学术史则是这一大事因缘的结果,以蒋廷黻、雷海宗为代表的清华历史系的"新史学"传统遂被消融和遮蔽了。清华历史学派最主要的遗产是"新史学"而不是"新汉学",历史与社会科学并重、历史之中西方史与中国史并重、中国史内考据与综合并重,是民国时期清华历史学的主流,这一主流是美国鲁滨逊所倡导的新史学与法国年鉴学派在中国的汇合。  相似文献   

19.
陈黻宸与中国哲学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黻宸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较早进入北京大学哲学门讲授中国哲学史课程,并形成了中国哲学史著作的学者之一。当年选修陈黻宸中国哲学史课程的北大学生,不少入对其讲课内容与授课方法曾表示过不满。但正是陈黻宸在中国哲学史研究方面的局限,启发了后辈学者追求对西学的了解,深化对现代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思考,促进了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创立与发展。因此,可以说“早期形态”与“不成熟性”既构成了陈黻宸中国哲学研究成果的学术特色,又体现了陈黻宸中国哲学史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与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严谨精进有恨无悔──田余庆教授的中国史学研究田余庆教授早年从事中国近代工作,曾与金毓黻合作编辑了《太平天国史料》,并参加“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的编辑工作。后来,他转而从事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重点致力的方向是秦汉和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史。田先生参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