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中国城市家庭变迁的趋势和最新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08年在广州、杭州、郑州、兰州和哈尔滨5个城市市辖区收集的城市居民的家庭数据为分析基础,以经过修正的发展的家庭现代化理论为理论起点,分析了最近十几年来中国城市家庭变迁的趋势,主要在婚姻成本、婚姻的独立性、妇女就业率与夫妻关系、核心家庭与亲属网络关系以及各个城市家庭变迁的独特性几个方面提出了我们的见解,着重指出在中国城市家庭变迁过程中,传统与现代因素之间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融合,甚至相互补充的,在不同的情境下出现不同的组合,因此中国城市家庭的变迁模式和路径是多元的和多因素共同推进的。  相似文献   

2.
从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看北京从妻居婚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北京市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原始数据进行了以家庭户为单位和以婚姻为单位的现行从妻居方面的定量研究,提供了北京市从妻居家庭户占所有家庭户的大致比例,并以婚姻为分析单位计算了从妻居婚姻占所有婚姻的比例,分析了从妻居内部的不同类型及其分布情况,还探讨了有关方法问题。分析结合对从妻居家庭户的老年人、迁入人口和上代的婚姻状况方面的分析,总结了北京市现行从妻居的特点,并通过从妻居家庭户与领养子女之间的联系揭示了这种婚姻家庭形式背后的养老性质  相似文献   

3.
当前农村青年婚姻市场上,以"家庭地理位置"和"家庭经济条件"为分层标准,农村男青年被划分为不同的层级。不同层级的男青年在婚姻市场上有着不同的处境:较高层级的男青年拥有较大的择偶主动权,中层的男青年也基本能够进入婚姻,较低层级的男青年择偶困难,成为大龄未婚男青年的风险较大。因此,形成不同层级的原因是性别比失衡使得农民经济上的分化在婚姻市场上凸显出来,市场经济冲击下的农民择偶观念理性化,打工潮加剧了农村婚龄人口性别比的失衡。  相似文献   

4.
婚姻纠纷是人际之间最深刻、复杂和微妙的社会冲突。它在规模上以微型的形式即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冲撞,把与当事人有关的各种社会群体都牵扯了进去。调解婚姻纠纷,实质上是这些群体的卷入,是当事人与这些群体的作用互换。这又是一重社会化。其中,各种社会群体对当事人的作用,不仅反映着当事人的角色期望,而且是对它们自身存在的一种社会评价。这一评价,从婚姻纠纷的特定领域出发,将对其他领域也发生影响。1986年,我们开展了一项婚姻纠纷调查,共发出900份问卷列题询问当事人:“您认为调解婚姻纠纷最好是:亲属出面,朋友出面,双方组织出面,法院开庭,婚姻家庭咨询(请按理想顺序注明1,2,3,4,5)”。从回收的432份有效问卷可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5.
我国从高出生、高死亡到低出生、低死亡的人口转变不仅有效地减缓了我国人口的增长速度,也对我国家庭模式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我国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变化的总体趋势和地区差别,论述了人口态势对中国家庭模式变化的作用途径,强调人口变动是研究中国家庭问题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农村大龄未婚青年婚配困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大龄青年婚配困境是农村婚姻变迁中的突出现象。农村婚姻变迁不仅体现在传统通婚圈向婚姻市场的外在转变,婚配方式、婚姻行为乃至婚姻观念都在发生快速而根本的转变。在男女性别比失调这一人口结构背景下,农村婚姻市场通过个体化的婚姻选择、婚姻竞争的物质转化、婚姻达成的家庭支持、婚姻市场结构失衡与社会排斥等运作机制,在结构与行动两方面形塑了农村大龄未婚青年的婚配困境。农村大龄未婚青年群体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其婚配困境影响大龄未婚青年本体性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对农民家庭再生产有序进行以及社会稳定都造成不利影响,应当给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7.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道德构建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需要加以传承与发展。本文从道德责任感、家庭关系和家风建设三个层面分析孝文化的价值内涵,从人口流动、养老负担、孝文化教育三个方面分析当代孝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针对所述困境,提出创新宣传载体、完善养老体系和加强实践教育等培育路径以推动孝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由于宗教赋予阿拉伯人家庭的特殊权力及对妇女的种种限制,阿拉伯人家庭几乎成为一个禁区,蒙有一层神秘的色彩.五十年代以来,社会学家对阿拉伯人的家庭组成形式、亲属网之间的关系众说纷纭,各持己见.目前,阿拉伯人的家庭组成形式及其亲属网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本文试作一探索. 一.阿拉伯人的家庭组成形式阿拉伯人目前的家庭组成形式有三种,即由三代以上的人组成的父权制大家庭;六人组成的中型家庭;以夫妻为核心的小家庭.  相似文献   

9.
农村孤儿在亲属网络养护模式下面临着诸多风险:养护结构不稳定,负担能力弱;社会变迁带来巨大冲击与挑战:心理创伤容易造成生活适应的困扰;发展性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研究发现,农村孤儿脆弱性的决定因子包括:家庭的抚养能力、亲属网络规模与资源、社会援助、同辈支持、自立人格与积极思维、国家福利等。农村孤儿的不利处境及其脆弱性揭示出国家在农村孤儿福利方面需要发挥更多的作用。并为抚养家庭提供更多的支持,以应对经济社会变迁对传统养育模式带来的冲击。  相似文献   

10.
立足西南C村的田野调查发现,在现代和传统双重力量的作用下,个体从家庭、社会和法律中解绑,形成了青年人的自由恋爱式早婚。具体机制如下:低升学率产生了一批不读书、不就业的“空窗”青年,他们在手机网络的影响下形成了开放的性观念;在城市娱乐消费经济中获得了丰富的恋爱交往和发生性行为的机会;在当地相对独立的代际关系文化下拥有了婚恋自主权;在重生育和低成本的婚姻文化传统下选择了“怀孕就结婚”。当地早婚多以跑婚和离婚结束,如何加强学校教育、家庭发展与社会就业的有效衔接,让西南农村青年能够获得更多实质性的发展机会,是破解早婚及其带来的家庭和社会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哈尼族特有的丧葬礼俗已经深深扎根在每个哈尼族人民的心中,本文将运用人类学理论对哈尼族丧葬礼俗的民俗功能作一个系统的阐释,力图说明人类永生的信仰和由此产生的对死人的崇拜是如何构成这个民族宗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识理解哈尼族这种看起来稀奇的思想和礼俗,并体会哈尼族这种自然与生命合一、生死合一的追求和向往。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中国,以婚姻和血缘及收养关系联系在一起的户,在概念上称作家庭户。家庭户类型的划分,迄今并无统一的规定。本文拟以最近重经计算机归类处理的1982年中国千分之一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中有关家庭户的分类及其资料为基本依据,就现代中国家庭户的类型与代际结构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与各个国家与地区交流的深入,跨国婚姻越来越普遍。但是除去国家间文化交流的层面,对于个体来讲,跨国婚姻存在很多的弊端;可以说,跨国婚姻对于个人,是弊大于利的。本文将主要通过龙应台跨国婚姻失败的例子,以女性的角度,从语言交流障碍、与后代关系的疏远以及适应的挑战三个方面来阐述其弊端。  相似文献   

14.
天津农村居民的社会网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本文是中国大陆关于农村社会网第一次系统问卷调查的初步研究结果。作者在调查统计的基础上,从社会网的规模、关系构成、紧密程度、趋同性、异质性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天津农村居民人际交往网络的基本情况,指出了天津农村居民社会网是以高趋同性、低异质性、高紧密性为特征的。同传统中国农村相比,以血缘和婚姻连接起来的亲缘关系在社会网中的重要性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是一种最重要的关系。业缘关系、友谊关系和地缘关系在社会网中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形成这一特征的主要原因既与中国农村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又与宏观社会结构的变动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5.
婚姻幸福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依据中央电视台央视调查咨询中心于1995年5月份在全国进行的“中国妇女问题”调查数据,分析了我国城市夫妻及其相关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城市夫妻婚姻幸福的基本状况属于中等及中等以上水平,感到婚姻不幸福的人占极少数。2.和婚姻满意度相关显著的社会人口因素是性别、家庭人均月收入,择偶标准是个人内在因素、个人自然因素、社会文化因素,观念类型为现代型。3.所有相关因素对角色平等性的预测力最高,其次是夫妻交流和婚姻满意度,其中对婚姻幸福影响最大的是观念类型和择偶标准。  相似文献   

16.
结婚和离婚,是社会生活中极其普通的现象。本文试图从人口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结婚率和离婚率的若干问题作一探讨。 首先探讨结婚率问题。对于考察人口再生产,科学地提出人口预测的论据,分析涉及到婚姻、家庭以及劳动力资源的形成等实际生活中的一系重要问题来说,结婚率的研究是至为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日趋提高。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我国老年人口的基数越来越大,且从2009年起,在新中国建国后第一个人口出生高峰期(1949年至1957年)出生的人口开始成倍地步入老年期,且这批老年人的子女大多是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小家庭结构,越来越多的子女和老年人分开居住,传统家庭的照料功能日趋弱化,使老年人特别是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护理照料,日趋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马列经典著作,其中对婚姻发展序列的原因与过程有较为详尽的论述,对我们现今的研究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文中认为婚姻随着文明的发展而发展:由最初的群婚发展到个体婚制,其中伴随抢劫、买卖妇女的情况。再由个体的对偶婚过渡到现今的专偶婚,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则是夹杂在其中的"历史奢侈品"。整体人类的婚姻状态由低到高成线形顺序逐步发展。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婚姻的论述,试说明在中国古代,有着多种婚姻形式并存的现象,且在特殊时期还存在着抢劫、买卖妇女的倒退情况。笔者认为影响这些表象存在的主要原因还包括当时的文化氛围、生存方式与人口结构,而不单是社会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家庭生产方式”(Domestic Mode of Production)是西方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和历史学界在研究传统社会及其变迁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理论模式。本文在吸收西方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探讨这一理论模式在研究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得与失。中国传统社会的生产也是一种小家庭农业经营(简称“小农经济”),以此为出发点来分析中国传统社会,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经济与社会关系。但中国小农家庭在内部构造、内部功能和外部社会关系方面有其独特之处,在分析它们时需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20.
80年代后期,以妇女为主流的跨省区异地远距离婚姻流动日趋增多,持续不断的外流妇女婚姻大流动,自愿与非自愿异地联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区域人口性别比失调的矛盾,同时也引发出一系列社会问题。本文以江苏省淮阴市外进婚普查万人资料为基础,通过对跨省区异地远距离联姻扩大化成因的剖析,得出三个基本结论:一、当前在农村存在潜在的“新娘市场”是导致“以财谋婚”和“以婚谋财”出现的原因,经济因素对婚姻流向的干预特征显著。二、与婚姻大流动相伴随,违法婚姻较多,外进婚家庭婚姻质量不高。三、外进婚家庭职能的弱化与当代农民家庭社会变迁总趋势的巨大反差日渐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