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家和黄老道家的学术思想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慎到把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以及道家争取民心而"有天下"等思想的继承和创新,作为其理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他总结了前期法家的法理学说,系统地提出了权势论、法治论和君臣论等法理论,对后期法家理论走向成熟产生了重大影响.慎到是从黄老到法家重要的转折人物.  相似文献   

2.
轻重学说是一种政府理财的经济学说,它集中体现在《管子》一书的"轻重"篇中。纵观西汉以前轻重学说的理财历史,其实施多为法家人物。就轻重学说本身来看,它不仅借鉴了法家的法、术、势思想,其内含的利出一孔、重农抑商等内容也与法家相近。从治国的角度讲,轻重学说与法家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3.
《淮南子》中“势”的论述,体现出对先秦法家思想的承续和扬弃.在对“势”的来源问题上,同法家类似,《淮南子》强调尊君,肯定“势”的权威性,但同时,对于“势”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也进行了道家式的理论论证.在“势”的运用上,《淮南子》同样运用道家资源,暗示出对于“君势”的节制.由此对君人之道和君臣关系也体现出法家、道家和儒家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在宋代杜学史上,王安石占有重要地位.他尊杜的初衷很大程度上是为其政治目的服务的,其中包括对杜甫君臣现的认同和传承.王安石和杜甫皆继承先秦儒家特别是孟子学说,秉持"君臣遇合"型的君臣观理想,主张以对人君缺失的指摘、竭尽臣责而"致君尧舜".杜甫还侧重继承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强调臣子的忠君;王安石则更注重以法治国,强调君应行君道、臣子要以道事君.在两宋特定的时代务件下,杜甫君臣现中忠君的一面被片面放大并得到高度尊崇,王安石的主张特别是其以道事君等观点却屡遭曲解和非议.  相似文献   

5.
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家韩非对君与臣的关系进行了很深入的思考,对以往历史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探讨,达到了当时最高的理论水平。从君与臣关系的实质、君对臣的控制、君与臣的矛盾等三个方面对韩非的君臣观进行考察,可以揭示其君臣观的实质和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6.
《黄帝四经》是成书于战国早中期之际的道家作品,其哲学思想集中于道论:道兼具本原和主宰双重内涵,与所生之物在形、质方面根本不同;它宰制自然和人类,是统治者经营天下的基本原则。《黄帝四经》的理论源头是老子学说,其对道家思想的发展表现在道论、天地自然和道治天下等方面,也表现在对法家、阴阳家等的批判吸取,它在道治的前提下引入法治,以阴阳学说解答自然和人事,解释刑德生杀。《黄帝四经》以道为本,融合法家、阴阳家等的理论构思,奠定了黄老学的哲学框架。其后,稷下道家,《冠子》等无不是沿着这一思路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先秦诸子中,道家与法家的关系,历来为各史家所重视.本文主要从慎予文本入手,对慎子思想的学术源流、学术归属及慎子法哲学思想的基本框架进行探究,指出:慎子作为黄老道家的代表人物,将道家与法家思想全面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将道家学说向法家理论发展,融合道法的关键性人物.援道入法、引法入道的本质是道法两派发展过程中的相互融合,其思想主题可以概括为"以道为本,以法为治".  相似文献   

8.
先秦诸子百家皆欲以其学说影响于政治,而当时政治的集中表现就是“帝王治道”。在古代,“帝王治道”是一个治国理政的大概念,它可以包含很多内容,并非为孔儒一家学说所包揽,而需要诸子百家对之加以补充和丰富。《老子》一书是先秦道家最重要的代表作,从思想的倾向性来说,《老子》的立场常常与儒家相对立。《老子》主张“反者道之动”,其反向思维恰恰可以弥补儒家的缺失和盲点。本文从“以道修身、以道治国、权谋思想”三方面论述《老子》一书中的帝王治道思想。  相似文献   

9.
权力制约思想在以儒、法、道为代表的先秦政治思想中有大量经典论述。儒家从"人性善"出发,基于"民"的视角,主张运用"天"、"仁"、"礼"对君主的德行加以规范,进而使其在使用权力、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法家从"人性恶"出发,基于"君"的视角,主张君处"势"并以"法"、"术"为手段对"臣民"进行严密控制;道家则从"百姓"的角度出发,主张君王应遵循"道"的原则,以"无为"、"自然"的方式使用权力、治理国家,强调人之淳朴本性的保存。三家关于权力制约的不同论述在权力制约路径、政策合理制定、政府职能边界和能、权、责一致的指标要求方面对我国现代权力使用和权力规范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吕氏春秋》成书之际,战国纷争局面即将结束,统一的历史趋势日渐明朗;学术思想也由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走向相互渗透与融合。与此相应,《吕氏春秋》形成了兼收并蓄各家思想的杂家风格。《吕氏春秋》取合诸子思想的标准是君道思想。先秦学术对于君道思想的论述最终体现为二重关系的处理上,即天人关系与人人关系。《吕氏春秋》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君道思想体系。在天人关系上,它以法天地为指导原则,以无为而行与贵因之道为具体的方法。在人人关系中,它把处理天人关系得出的原则与方法加以实际运用,处理君臣关系与君民关系。研究《吕氏春秋》君道思想,既抓住了其内在的主旨,又对把握秦汉之际学术思想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