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小华  杜伟  任立刚 《民族学刊》2022,13(4):88-94, 140
国家发布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简称“优师计划”),作出大力培养民族地区高素质乡村教师的具体部署。但现有的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和组织保障等方面与实际需求不匹配,不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陷入“优才难育”的困境。培养民族地区高素质乡村教师需要优化实践路径。一是培养目标定向民族地区乡村教育。针对民族地区乡村教育的特殊性,在目标定位、目标内涵和目标评价上坚定师范生爱教、乐教的理想信念,涵养师范生到民族地区乡村学校长期从教的职业情怀。二是课程体系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教育。构建“师德养成+师知传承+师能培养”的师范生课程体系,将“向农性”课程有机融入各个课程模块,强化乡村理解教育,助力师范生适应民族地区乡村教育工作。三是实践教学融入民族地区乡村教育。建立健全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技能训练机制和“双导师”制度,深入实施乡村“田野”体验式研究,培养知行合一、扎根民族地区乡村教育的教师。四是协同育人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教育。构建师范院校、教育行政部门和乡村定向学校三方协同的教师教育共同体,给予师范生专业化、个性化和本土化支持,助力师范生成长为民族地区乡村教育的良师。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农牧区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甘肃是欠发达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要做的事情很多。从甘肃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省民族地方农牧区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教育科技文化的发展水平还不高,工业返哺能力差,因此,建设新农村的任务相当艰巨。甘肃民族地区即存在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又存在牧业,牧民、牧区“三牧”问题。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比其它地区更艰巨,更复杂、更繁重,重点和难点都比其它地区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牧区,为甘肃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3.
发展民族地区高等师范教育,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师资力量,是发展民族教育的一项战略任务.针对师资的任务及师资培养的特殊性,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在师资培养过程中应转变观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要继承,二要引进,三要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为民族地区培养经济社会急需的人才.  相似文献   

4.
一、“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开展民族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南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千姿百态,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和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源泉。民族工作者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繁荣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必然也要重视民族教育并优先发展民族教育,使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各族群众,成为既掌握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拥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必须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并始终坚定不移地在民族教育工作中进行实践。二、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实现民族教育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徐姗姗  张文英 《民族学刊》2020,11(4):59-65, 131-132
“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是在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方针。然而在“教育改变命运”的共识之外,布迪厄认为教育一代代地维持着对社会中下阶层的不公平的“文化再生产”理论,被一些学者应用于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研究。如在“三区三州”等民族地区,代际间的贫困传递难以阻断,因家庭文化资本弱势而造成子女求学、求职受阻,看似可用“贫困文化的再生产”予以概括,但笔者不同意直接套用西方理论认定中国存在“教育不公平”的论述。因为我国社会实际与布氏提出“学校教育再生产社会阶层结构”观点之环境不同,有多项教育政策在切实保障着少数民族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当前在我国民族地区实现教育公平的主要障碍,并非 “文化再生产”的结构性阻力,而在于就业环节的阶段性困难。教育公平可分为起点、过程和结果三个环节,民族地区经多年教育扶贫,“起点”入学机会和“过程”教育质量已明显改善,而作为“结果”的就业环节亟待改善。以“就业优先”方针多渠道扩大少数民族就业,可激发内生动力、促进市场融入、巩固减贫成效和精准防控返贫,是助少数民族自主掌握教育“社会阶梯”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是一个少数民族散杂居的边疆省份,现有少数民族48个,人口2O0万。如何在少数民族杂散居地区发展民族教育事业,笔者联系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一、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必须在思想上提高认识,真正落实民族教育的战略地位。民族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工作的重要方面。杂散居地区民族经济的振兴,要靠科技、靠人才、靠民族素质的提高,归根到底要靠民族教育。而发展民族教育,关键是提高对民族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过去,杂散居地区的民族教育很不容易受到重视。原因有二,一是在整个民族教育中,…  相似文献   

7.
吴思震 《民族论坛》2006,(10):48-50
一、中国西南边疆民族教育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数量、规模虽然都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主观和客观等多方面原因,这些地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仍还很缓慢,教育质量整体水平仍还比较低;“两基”成果不稳定,有些地方的“两基”数据存在不少水分;教育资源配制和布局结构不科学,办学效益还比较差。尤其是在边远偏僻的民族地区和农牧区,民族教育发展状况暴露出的落后面貌十分明显。(一)民族教育的历史特点遗存民族教育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受民族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形态这个物…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民族教育中,民族班教育异军突起,它是加速发展民族教育的一项有效措施。内地学校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各种专业技术人材,在五十年代就进行过,当时的主要形式是,在内地大学举办民族班、大学预备班等。例如,北师大、北京邮电学院、北方交大等高校先后办过新疆班、西藏班等各种民族班。文革中被迫停办。十一届三中全会,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对民族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为了满足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少数民族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9.
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我国一些高校开展了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作为国家的一项民族政策,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应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民族地区的教育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本文章结合本校民族预科教育的特点和预科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少数民族预科人才培养模式谈自己的几点见解。  相似文献   

10.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其他社会因素不可替代的,教育所独有的对社会隐形的潜移默化的推动方式是其他社会因素不可比拟的。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对民族地区社会的安定团结、进步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也是不可量化的。回族教育包括所有使回族个体受到教育的方式,以清代为例,当时的回族教育包括清政府倡立的“义学”和“社学”,  相似文献   

11.
作为解放初期党和国家采取的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一种过渡形式的教育,扫盲教育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民族地区迄今仍然存在着产生文盲、半文盲的社会土壤。本文认为,民族地区还应继续开展扫盲教育,其重点和难点是“抓住两头,带动中间”。要充分认识到扫盲教育的艰巨性、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高等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培养质量直接影响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以“双导制”应用为切入点,探讨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育人机制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三大确立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思想,要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虽然是多类型、多层次的,但是就对各种层次的人才需求的数量而言,主要是大量中、初级人才。而大量的中、初级人才的培养,是在普通教育阶段完成的。因此,现阶段基础教育除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外,还担负着繁重的培养中、初级人才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任务。因此,深化民族教育改革,振兴民族地区经济,已成为当前黑龙江省民族教育战线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4.
谭林 《民族学刊》2020,11(5):110-119, 157-158
以“四史”教育为切入点,既丰富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内容,又是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有关“四史”教育重要讲话精神的需要。通过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刻内涵的“五个认同”核心要义,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四史”教育的内在统一性,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认同国家历史、认同党的领导、认同共同理想和认同远大理想的内在关联。根据民族地区基层干部、中小学教师的调查,分析在民族地区加强“四史”教育的作用、必要性及其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相关性,进而提出民族地区“四史”教育要以“共情”教育为抓手、“共鸣”教育为主线和“共行”教育为目标的三条路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开发利用问题,是一个极端重要的问题,是民族地区改革与发展的关键。研究和解决这一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当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开发利用的状况比较落后,极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文章提出,民族地区必须把民族科技人才的开发与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必须遵循“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指导思想,重视发展民族地区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注重感情投入,稳定现有人才队伍;必须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地人才到民族地区来参加建设;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布局,…  相似文献   

16.
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地区党政一把手,这是我们党和国家解央民族问题,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基本政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中央关于干部“四化”方针和民族政策的指引下,少数民族地区党政一把手的培养和选拔工作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民族自治地方主要领导职务由实行自治的主体民族干部担任的目标已经实现,党政一把手的政治、业务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保证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使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学技术等项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党政一把手的专业化水平与现代化建设的繁重任务要求还很不适应,特别是一些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民族自治地方,一  相似文献   

17.
在新疆地区加强“双语”教学,实现“民汉兼通”,为新疆地区培养“双语”人才,是长期以来党对新疆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一项重要工程.只有根据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特点,科学规划、明确目标,细化措施、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积极推进民汉教育的融合,构建与完善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体制和多种“双语”教学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新疆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18.
临夏市城镇居民的体育生活以汉族、西方体育项目为主,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健身地点不同,均选择在10分钟之内能够达到的场所。在清晨进行个人为主体的健身活动,居民的健身消费一般在每月全家50元以下。不参加体育生活的居民主要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组织和辅导人员,致使他们不能很好地掌握体育技术和健身手段而远离健身活动等。应充分利用民族“继往”与时代“开来”的结合,使民族体育和现代体育共同发挥积极作用,利用宗教教义唤起人们对健身的重视,充分发挥体育培养人的各方面作用,落实甘肃省“健身工程”,解决居民健身场所问题,使临夏市成为区域民族体育文化中心。  相似文献   

19.
我国“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及第三步战略目标给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提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尽快地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历史经验证明,要发展经济,就必须有经济管理人才。然而,在少数民族地区,真正掌握经济规律、懂得经济管理、有经济头脑的人才太少,这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有丰富资源而不能致富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培养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技人才特别是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已成为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本文结合融水情况就这一问题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的速度用显加快,传统构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一套管理办法和思想观念也在改变。在新形势下如何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加强和改进民族院校的德育,这是关系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民族教育,繁荣民族文化,为边远农牧区培养合格优专门人才,’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为了探索与研究新时期民族院校德育,兹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议资讨论。一新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