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8 毫秒
1.
桓晓虹 《南都学坛》2009,29(1):73-74
短信文学是在多元化语境下,伴随着手机短信功能的日益加强而诞生的文学新样式,既有对文学传统特点的继承,具有"代码"性、审美性、讽怨美刺性等特点;也有现代性的更新:以手机为主媒介、商品化、符号的共融性等;更有后现代文化特征的传达:异化性、开放性、平民性、游戏性、快餐性,从而使短信文学体现出多元交融的复杂特征。  相似文献   

2.
媒介嬗变影响着文学的生产与传播,由此手机短信作为新的媒介方式传输当下泛文学文本,加深了媒介与文学的互律互动.短信文学的媒介化生成于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并通过新型传播伦理催生出文学的快餐创作以及修辞策略,进而使狂欢娱乐成为民间语境中大众消费的主导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3.
文学产生虽然很早,但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学场域却是魏晋才形成的,这是"文学自觉"的深层内涵.文学场域是在整个文化场域的矛盾运动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文学中蕴含的权力因素使统治者依靠不断走向自主性的文学去夺取文化权力,文学场域在整个文化场域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4.
《钟山》杂志在我国新时期文学思潮的引领和倡导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尤其在"新写实小说"和"新状态文学"的倡导上更是功不可没。文章重点就《钟山》对"新状态文学"的倡导进行了反思,认为"新状态文学"的倡导和理论构架具有召唤性与浪漫性、模糊性与矛盾性、功利性与策略性等特点,因此在更大程度上是一次占据文化市场份额的话语权力争夺。但由于话语圈的狭小和文化场的紊乱,所策划的"新状态文学"最终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手机短信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手机短信是一种快捷便利的最时尚的沟通方式,它的流行风靡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时尚文化———"拇指文化"又称"短信文化"。"短信文化"改变了人们的人际交往模式,是一场生活方式和娱乐形式的革命。但同时在手机短信繁荣的背后却凸显出了矛盾与危机,主要有手机短信在人际交往中的危机及在传播信息过程中的危机与冲突。这些矛盾和问题实际上是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6.
近二十年中国文学症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二十年中国文学呈现出四大"症候":(1)简淡的"日常"与庸懒的"审美";(2)坠落的"身体"与货币化"欲望";(3)价值误置的"戏谑"与审美倒错的"狂欢";(4)温馨复制的"底层"与精神撤退的"民间".出现这些"症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根本原因则在于中国作家对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转型期中国的文学书写缺乏必要的文学应对能力,或者说是文学的精神性能力与文学的审美性能力的双向缺失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文学生产场的概念是法国人类学、社会学家布迪厄突破形式文学观念,将结构和历史视野辨证统一起来的文学观,这一文学观将文学重新置入社会文化语境,并揭示这一场域的空间结构和资本逻辑。布迪厄的文学场观念对于近年来的文学批评、文化研究产生巨大影响,文学和文化在这一观照中与历史变迁、社会分层和权力博弈的关系被曝露出来。  相似文献   

8.
王桂妹的新著《文学与启蒙》以卓异的问题意识和开阔的学术视野就文学和启蒙的关系走进"五四"文学和文化这一丰富的历史存在,其坚实的理论素养保证了对繁复的历史事件做出有效的文学、文化阐释。论著从"一些具体而微却极具诠释效能的话题"中打破了既往的文学史研究中"思想与审美在一系列的启蒙二项对立式中所演绎出错综故事",努力回到历史场域,以清醒的历史意识描绘出一幅以《新青年》为支点的"五四"时代的文学图志,"在‘思想—文学—精神’的彼此投射中透视文学与启蒙的明与暗、光与影"的理路中出色地完成了对"五四"文学的一次精神之旅。  相似文献   

9.
人类作为一种符号动物,其意义生产表征着文化的进程;语言是意义的模式与基石,意义在制造、规训及惩罚的机制、过程中不断地增生、积淀、稳固、动摇、失落、冲突。文学话语并非坚固不变的实体,而是回溯性的确认、功能性的存在,是生产意识形态结构与裂隙的场域。现今的意义生产愈加繁复,文学的意义在于社会话语光谱中的区别性承担,很大程度上这也是判断历史结构中"好文学"、"称职的文学"与"坏文学"、"不称职的文学"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0.
《人民文学》,"人民"与"文学"抵肩互嵌式生存,仅以1965年与2005年的期刊文本为个案,即可略见一斑。"人民"与"文学"在发展中有承续,在承续中有流变。从英雄时代到平民俗世,从颂歌狂欢到生活散曲,从高昂向上到精神褪色,不同时代《人民文学》的互补相生与承续流变,决定了它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道景观,一具现存的真实的"活化石",一份典型的文学标本。  相似文献   

11.
延安<解放日报>副刊是当时全国报纸中发稿最多、规模最大、持续时间也最长的文艺阵地,从中可以找到1941-1946年近六年的解放区文艺历史.它不仅是延安文艺政策的晴雨表和文学转折的历史见证,也是各种文化冲突集中释放的空间.在新旧时代交替的"革命狂欢"中,外来都市文化经过与延安主流政治文化和陕北民间文化的结合,最终形成了具有延安特色的新文化.在延安文学从精英文化向工农兵方向转型的过程中,除了延安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范作用之外,读者的变迁、分化也是其重要的文化诱因.  相似文献   

12.
在比较文学的视野中,中外文学关系研究关键词--"影响"与"接受"原则上是一回事.但在"关系"数轴运行指向上,前者往往呈现出被动的意味多一些;而后者则与之相悖.外来性和隐含性是前者凸显表征;后者往往是一种理性"拿来"或全盘"移植".健康化的国际间文学(文化)交往模式不仅仅是互动的,而且也应当是平等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弱势文学(文化)礼遇"影响"与"接受"之"恩赐"的频率要胜过强势文学(文化).  相似文献   

13.
区域文化视角下的重庆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是学术界提出的"重写文学史"理念的原质性延伸.重庆文化是重庆文学的摇篮,又是重庆文学重要的审美对象.重庆文学在文化遗传和文化发展中形成自己的特色,这就是从远古的"下里巴人"开始的浓厚的诗歌传统.  相似文献   

14.
"世界文学"图景是建构的产物,依赖于文化历史语境,也因此会随着文化历史语境的变迁产生变化。《世界文学》作为新时期主流翻译文学刊物,参与了"世界文学"图景的建构。和建国初期以及"文革"时期相比,新时期中国文学视域中"世界文学"图景发生了明显变化:就国别而言,从苏俄文学的"一枝独秀"转变为各国文学的"百花齐放";就文学类型而言,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转化为"西方现代派";就作品选择标准而言,从"革命""进步"过渡到"经典性"。这其中有文学期刊内部的直接原因,主编和主办机构的专业化;有历史文化语境的影响,"双百""二为"方针的提出;也有中国文学场域内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如今,文学创作与贞节观问题的研究已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仍有值得探究的空间。《身份焦虑与道德困境——论晚清小说中女性的社会规训及其逻辑》从“‘内外有别’:角色认定与身份焦虑”与“‘贤妻良母’:道德困境与国民生产”等两个层面深入地剖析了在民族国家话语体系的规训之下,晚清存留的传统女性身份观念对于小说女性书写的影响及其逻辑过程;《雅俗文学的重新区隔——1990年代性叙事的文学场》则从雅俗文学重新区隔的视阈出发,详尽地挖掘了1990年代性叙事在政治场逐步淡出而经济场逐渐浸入的文学场之存在状况;《贞节观的泛化与畸变——新世纪小说的一种考察》发掘了新世纪以来小说中贞节观的泛化与畸变,由此考察了作为道德文化现实一种的“羞耻”的沦落及其合法化的确证问题;《20世纪中国留学生文学中的性爱观念考察》则聚焦20世纪的中国留学生文学,并对其中呈现的从反传统的先锋前卫到重个人的趋利世俗、从“性自由”到“性放纵”等“性爱”观念形态进行了细致阐述。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经典文学时代的终结与后文学时代的来临,"经典焦虑症"在文学研究中普遍蔓延开来。这是由经典性期待而生成的一种恐惧的、焦虑性的"情感综合症"。它既是对当代文学的经典缺失的焦虑,也是对当代文学危机的忧虑与恐惧,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经典文学时代走向后文学时代的时代症候,出入于各种经典话语场。正是文学经典主义的现实存在及人们对文学经典主义的坚持,导致了"经典焦虑症"的产生。只有顺应文学生活的转变,才能正确地认识当前随着各种新媒介崛起与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形成的,有别于经典文学时代的各种"后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与概括各民族文学及各国文学的特性,应该以民族(国家)文学为最基本单元、以世界文学为广阔平台,进行宏观的比较研究.在宏观比较文学的视阈中,可以概括出波斯(伊朗)传统文学的三个文化特性.第一,独特的历史文化与国际政治环境,造就了无与伦比的"诗人之邦";第二,波斯文学整体渗透于祆教的"善恶二元"观念及"泛伊朗主义"之中;第三,介乎东西方、南北方相交叉的"十字路"位置,使波斯文学形成了"四方交汇"的"介在性"或"间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海派文学的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派文学从严格意义看是现代上海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具体而生动地演绎着上海在空间结构上传统的“城”与现代的“市”的边缘性,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内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的边缘性、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商品文化”的边缘性。海派文学的基本性状诸如反叛性、竞争性、松散性、实利性、装饰性等较之上海文学的其它成分,更可以从上海文化精神中寻得大部的一致性。它是一种中国文学发展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都市文学,因而更鲜明地呈现出力图摆脱传统文化束缚的现代性品格。  相似文献   

19.
文学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之间的分歧由来已久,文学内部研究强调文学审美特性,外部研究重视文学文本中隐藏的意识形态,二者的对立可以说是审美性与意识形态的对立。要解决文学研究的"钟摆"现象,必须解决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文学语境的虚拟性使它自身得以与文学外部的文化语境相疏离,使它们之间产生一种奇特的距离感;文学语境的审美性使得它与文学内部研究保持本质性的联系。文学语境作为介于文学内部语境和文学外部文化语境之间的特殊场域,使得文学内外有机地衔接起来。  相似文献   

20.
中国节庆民俗中的狂欢文化及其旅游开发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狂欢”现象经历了从欧洲民间狂欢节到狂欢化文学,从狂欢化文学到狂欢文化,又从狂欢文化到旅游狂欢文化开发的传播与演变过程。节庆狂欢文化在当前中国旅游业界倍受青睐,大有方兴未艾之势,各地纷纷不约而同地策划、举办各种名目的狂欢节,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都相当可观。中国不少节庆民俗包含着同西方狂欢节类似的“狂欢式”,已经成为近年来文化旅游开发的新亮点,是很值得研究的现象。中国节日民俗中的狂欢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开发利用狂欢文化应当遵循七个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