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朱熹是我国南宋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理学学说的集大成者,他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德育方法,已经触及道德形成,道德规范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动,道德行动接受道德认识的指导,并检验道德认识的正确与否等这样一些道德教育的基本问题。对今天的学校德育仍有借鉴价值。本文试述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对医学生德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如何开展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这是当今社会讨论的热门话题。道德原本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与道德有关的内容犹如河汉星辰,数不胜数。而未成年人受年龄、阅历、知识的限制.对道德的理解和接受是不能与成年人相提并论的,所以,笔者认为要对未成年人实施道德教育,首先要界定一个范围,即哪些道德的内容适合于未成年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道德教育是一种心灵的交流,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励他们主动接受社会的道德要求,产生内在的道德认知,才能转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因此,要改变学生消极被动接受道德教育的状况,不能依靠说教式的生硬灌输,也不能通过惩罚来告诉他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要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判断能力,形成自己的道德理性.  相似文献   

4.
白云 《经营管理者》2013,(31):40-40
成功的学前教育可以为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并且为提高国民素质、社会发展做基础性贡献。而成功的学前教育则与幼儿教师的职业素养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培养合格优秀的幼儿教师就成为学前教育专业的终极目标。在幼儿教师培养过程中,除了传授专业知识,道德教育渗透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觑,所以道德教育渗透应当在学前教育专业所开设的各科课程中体现,尤其是英语教学。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的道德体系是以私德建设为要义的。先秦儒家就以"天赋善性"为理论前提,从利己、利亲两个方面阐述了私德的内涵,并致力于个体的道德自我修正结构的建设,进而从私德入手衍生出服务于政治结构和社会秩序的中国式的公德,形成了缜密的道德体系。而考察我国当前高职院校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现代与传统的疏离、公德与私德教育的分裂、教育方法的禁令式使道德教育面临教学效果失效等困境。儒家私德理论则为我们的道德教育提供了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方面的启发。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深入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时期,在这一时代,迫切需要实现社会主义道德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而要达成这一重大历史使命,需要仰仗于传统精华的当代伦理精神的秉承过程、依赖于传统美德与当代日常生活的耦合过程,突显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过程,实现于道德教育的现代转换与重塑过程。  相似文献   

7.
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把青少年道德教育列为重要内容,以挽救日益严重的青少年道德危机。本文论述了日本在这次教育改革中针对青少年道德教育所采取的有效措施和取得的有益经验,并对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8.
蔡静静 《经营管理者》2014,(22):169-170
在低碳经济视域下,研究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从生态道德和生态道德教育概念界定入手,全面、深入分析了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现实意义,研究了低碳经济背景下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原则和内容,并客观分析了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及原因,提出了"全方位—系统化"新型生态道德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9.
胡海涵 《决策探索》2014,(18):72-73
当前,随着社会价值观的日益分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普遍增多,以及社会、学校和家长教育观念中“重智轻德”的倾向,在强调道德教育多年后的社会现实中,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对青少年德育渗透的疲软和薄弱,社会道德乱象丛生和道德教育乏力使一些青少年道德意识低下,法律观念淡薄,一旦遇到不良环境的诱惑或暗示,就容易误入歧途,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相似文献   

10.
道德教育是一种心灵的交流,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励他们主动接受社会的道德要求,产生内在的道德认知,才能转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因此,要改变学生消极被动接受道德教育的状况,不能依靠说教式的生硬灌输,也不能通过惩罚来告诉他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要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判断能力,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加大,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这为广大青少年了解社会、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但与此同时,某些不健康的甚至腐朽的西方生活方式和不健康的思想给青少年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危害,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同时由于当今社会受文化多元化影响,使得整个社会的传统道德受到冲击,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无一适从,整个青少年的道德呈现衰退,一些青少年从小就养成了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金钱至上,饭来张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的学校道德教育过分强调道德对人,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调节与控制,使道德成为外在于人的东西.而我们学校的道德教育真正缺的是对道德主体的塑造、对学生道德理念的培养与道德思维的训练.于是我们提出: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重建新的道德精神,努力生成新的道德主体,这既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学校道德教育解决现实道德困惑与冲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探讨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引导青少年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分析及教育对策进行探讨,旨在对当前的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有一点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大学教育在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方面责无旁贷。当代大学生道德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道德失范现象。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道德失范的现状及原因,从"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动人"、"以行树人"四位一体的视野开展大学道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5.
刘新宇 《领导文萃》2009,(23):43-46
反观印度,宗教和政治在正义性的定义上,却是南辕北辙。政治道德和宗教道德的冲突结果一定是社会道德的撕裂,这种内耗将大大增加整个国家前进的成本。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的迫切需要,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是新时期赋予高校教育的历史重任两个方面阐述了在“建设生态文明”背景下高校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迫切性、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7.
马春玲 《决策探索》2010,(12):30-30
笔者在多年的学校档案管理中深深地体会到,家庭道德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教育课题。《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高尚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要在孩子懂事的时候,深入浅出地进行道德启蒙教育。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其分清是非,辨别善恶。  相似文献   

18.
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众多的网络道德问题.本文分析了青少年学生迷恋网络的原因及网络对青少年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并就如何实施网络道德教育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一位英国教育学者曾这样说:"纵观英国历史,品德比知识重要,信仰比信息重要。"可见,道德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教育方式的成败。英国是一个非常注重教育的国家,尤其是针对未满16岁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更加凸显出渗透式与生活化的特征。所谓渗透式、生活化的道德教育,就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设置道德教育的课程、编写道德教育的教材,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和社会教育之中,实行情景化的道德教育,在日常学习、游戏和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格。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道德教育存在很多可反思之处,归根结底在于道德教育与生活脱离,缺失了人文性。道德教育是一种生活,根植于生活之中,为了生活的。学校德育应以回归生活为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