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宋本《玉篇》明确标注出的引《说文》(大徐本)的内容,包括释义、析形、书证、注音、字形和重文。其引文与《说文》相应条目的不同,表现为十二个方面。修订者参考了不同于大徐本的说文本子,或者引用时改动了原文,以及宋本《玉篇》和大徐本在流传中产生的讹误,都可能导致这些不同。  相似文献   

2.
《广韵》引《说文》旨在释义,《广韵》引文与大徐《说文》表现三类情况:完全相同、准相同、不同。通过《广韵》引文与大徐《说文》比较,梳理分类兼论得失。  相似文献   

3.
顾野王的《玉篇》汇集了魏晋以前的各种经籍注释及字书材料,其中尤以引用《说文》为夥,几乎每条之下都引《说文》,且引文严谨,不似他书有窜改之处,因而《原本玉篇残卷》自从发现以来就被看做校勘《说文》的珍贵的古本材料。《原本玉篇残卷》由于传抄等原因,也存在着不少的错误。对《原本玉篇残卷》中征引《说文》的训释材料进行详细的辑校整理,可以补今大徐本之不足,订正《说文》研究中的一些错误,并且为更好地研究《说文》提供更为广阔的角度和更翔实的材料。对糸部字的校释说明了《原本玉篇残卷》和今本《说文》中都存在着讹、脱、倒、衍的错误,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原本玉篇残卷》对校勘《说文》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五经正义》为经学义疏的结集。这部著作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孔颖达的疏(以下简称孔疏)中引用 的《说文解字》原文,所用的体例主要有全引、节引、叙引等三种。本文对《五经正义》孔颖达疏中所引《说文》各条进行了 穷尽式辑录,所辑引文285条,与今通行大徐本(陈昌治本)进行了逐个比对,对有差异的条目,参考有关文献,力求考得 是非;对一致的条目在附录中逐一列出,以求对《说文》的使用和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唐五代韵书,指自20世纪初发现于甘肃敦煌莫高窟和新疆吐鲁番地带的唐五代写本和刻本韵书,还包括蒋斧本《唐韵》和故宫博物院所有的两种《刊谬补缺切韵》。依照周祖谟先生在《唐五代韵书集存》一书中的分类,我们将这些韵书分别称为:陆法言切韵传写本;笺注本《切韵》:增训加字本《切韵》: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分为敦煌本王韵和宋跋本王韵);裴务齐正字本刊谬补缺《切韵》:唐韵写本;五代本韵书。这些韵书大量征引《说文》,其所本应为唐本《说文》。唐本《说文》对求许书之真有着特殊价值,正如周祖谟先生所说:"不有唐本,终难定二徐之精粗美恶。"这些资料大多为清代治《说文》者未能见及,今人校勘《说文》者如王贵元师《说文解字校笺》亦未能利用。经过穷尽性搜索,共辑得引文796条。将这些引文与前人校勘《说文》成果相互比勘,或补正今本《说文》,或证明后人皆以为今本《说文》误而实际不误。本文为其中数例。  相似文献   

6.
《史记》三家注引《说文》校补“大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记》三家注在注释中用《说文解字》共139字次,是宋代以前引用《说文》较多的资料,也是目前所知保存最早的《说文》材料。其中83字次的训释和大徐本《说文》有程度不同出入,从中可以发现大徐本的错误,纠正今《说文解字》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近代回传中国的《玉篇残卷》及敦煌所出唐写本等材料引用《说文》条目与《说文》进行互勘.这些材料为清代许多校勘《说文》大家从未见及,故于校勘十分珍贵可证二徐之确者,亦可正二徐之误者,或解决前人悬而未决的问题,或证《残卷》等引书之误.  相似文献   

8.
清初黄生《字诂》为训诂要著,此书引《说文》考证文字音义,疏解《说文》,纠正其误,补苴疏漏,黄生实为清初《说文》研究之大家,对"说文学"之建立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玄应是唐代初期的一位和尚,他所著的《一切经音义》是注释佛经词语的一部著作。其中大量引用《说文解字》中的材料,有些注释和“大徐本”有程度不同的出入。用《玄应音义》来比较《说文解字》“大徐本”,以《原本玉篇残卷》、《文选注》、《史记三家注》等文献中引用《说文解字》的材料为参校,通过比较分析按照讹误、衍文、脱文、倒文的顺序依次校勘“大徐本”,可以弥补今本《说文解字》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引《说文》研究”即借助文献典籍中的引《说文》材料来研究《说文》文本、《说文》版本和《说文》学史的研究工作。文章从“引《说文》研究”的概念、历史与现状、存在的问题、价值与方法、继承与展望等方面进行了阐释,认为综合、全面的“引《说文》研究”是《说文》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学界应予以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朱翱依时音给小徐本《说文》作的反切是研究晚唐五代音系的重要材料。小徐本有中华本、丛书本、丛刊本和四库本四种代表性的版本,各本注音情况均有差异。用内部求证法和综合求证法对今本祁刻本的反切进行校勘,发现小徐本朱翱反切与大徐本孙愐反切的同音字切语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
今通行本《类篇》有中华书局的姚刊三韵本影印本和上海古籍出版社据上海图书馆藏汲古阁影宋钞本影印的本子。但中华书局姚刊三韵本讹误甚多,使用前需对其进行校勘。以中华书局本(1984年12月第1版)为底本,上海古籍出版社本(1988年2月第1版)为参校本,对《类篇.石部》进行校勘,可以发现:姚刊三韵本《类篇.石部》存在释义和读音方面的一些错误,如"碑"下所引郑康成之说"官"当作"宫"、"空"作"窆","砠"所引《说文》"石戴土"当为"土戴石",《说文》"■"之释义"石也恶也"的前一个"也"字乃"地"之偏旁讹夺,等等。同时,《说文》、《集韵》也有若干失误。这些讹误主要是由形近而讹、偏旁讹夺、倒文等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清代是《说文》学发展的鼎盛时期,盛况空前,名著迭出。钱大昕是清代《说文》学研究的倡导者之一,其《说文》研究的特点主要有四:发明条例,揭示规律;因声求义,形音义互求;广征博引,言必有据;校勘考订,辨别真伪。钱大昕的《说文》研究反映了清代乾嘉学派的学术风尚,对今天的《说文》学研究仍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说文解字·后叙》自记其全书分篇分部之数称:“此十四篇,五百四十部也。”检数今大徐本、段注本等,《说文》一书始一终亥,确实分作540部。这样看来,《说文》共分540部,似乎是毫无疑问的。然而事情并没有这样简单,在这个问题上,自古至今都存在一些歧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称:“林(?)《字源偏旁小说》增一部,《序》云:‘五百四十一字。’郭忠恕《与梦英书》云:‘见寄偏旁五百三十九字’。张美和撰吴均《增补复古编·序》:‘《说文》以五百四十二字为部  相似文献   

15.
《集韵》在《广韵》的基础上修订,收字囊括《说文》所有字,所引《说文》数次也史无前例。《集韵》所引说文与徐铉《说文》注本注音有很大一致性,《集韵》所据《说文》底本当为徐铉《说文》注本。  相似文献   

16.
《说文》亦声字说略任胜国“从某,从某,某亦声”是《说文》分析汉字结构、训释字义、标明音读的一种条例,例如“拘,止也,从手从句,句亦声”。据我们对大徐本的统计,《说文》亦声凡212条,约占全书总字数的2.2%。这个比例虽然不大,但亦声条例揭示了汉字形音...  相似文献   

17.
宋元复古类正字专书根据大徐本《说文》规范字形,其中一些释义、析形源于《说文》.《说文》在传抄之中出现一些讹误.文章以陈昌治刻本《说文》为蓝本,比堪宋元复古类正字专书以及其他文献异文,列举部分讹误并加以匡正.  相似文献   

18.
在仔细研读《说文古本考》,归纳总结沈涛对《说文》异文字际关系的探讨,对《说文》异文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为今后的《说文》校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说文》古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文》古文保留了大量战国文字资料。通过将《说文》古文和楚简文字相比对,可以发现很多《说文》古文具有楚系文字的特点。《说文》古文主要来源于古文经写本,但这并不是唯一来源,可能还有鼎彝等其他古文字资料。  相似文献   

20.
足利本《毛诗注疏》中校文的产生时间当在永享十一年(1439)之前,非出一人之手,当是历代藏书家(主要应为日本经学博士)所作。据校文的内容可知,参校本中既含有出自写本系统的六朝隋唐写本,又有出自刻本系统的宋明善本。此类版本尤其是写本,虽多不复存在,但藉助校文,仍可窥见诸本之一斑。足利本中的校文既可改正今本中的许多讹误,又可与阮元《校勘记》等互相印证,故其在校勘学上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