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世纪下半叶俄国现代化改革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刺激了白俄罗斯民族主义运动的开展,激发了白俄罗斯民族意识的觉醒。白俄罗斯知识分子通过书写本民族历史、发展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学来印证白俄罗斯的民族文化特色与民族发展的独立性。但是早期的白俄罗斯民族意识因为历史发展、宗教文化和“俄罗斯化”政策的影响,带有明显的兼容性、脆弱性与不足。直到一战结束后,白俄罗斯人民共和国建立,白俄罗斯民族意识才真正形成。  相似文献   

2.
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爱尔兰、苏格兰、威尔士等不列颠地区各民族文学体现的民族意识,指出各民族文学借助各种方式表达对本民族语言、文化的热爱,并以各种非标准形式语言对抗英语,尤其通过“暴力语言”对标准英语进行颠覆,从而凸显民族文学的身份和地位,体现民族独立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以少数民族地区苗族幼儿本民族语言使用情况为视角,剖析当今新生一代苗族幼儿不选择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原因,分析苗族语言传承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基于少数民族语言传承与发展的考虑,提出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可通过设置少数民族文化兴趣班、少数民族文化课程及开展民族文化活动等方式来增强幼儿的民族意识,苗族家长可通过对幼儿实行“双语”教育来实现苗族语言的传承,此外,还应注意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运用汉语创作而又体现民族语言特色,借鉴汉族诗歌创造意境技法而又含纳民族特质,新时期四川少数民族文学接受汉文化影响是文化互动互融互补的规律性反映,也是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但须强化民族意识,提高文化自觉,以“和而不同”的人文精神融合主体文化和一切异质文化,注意保持和发展各少数民族文学特点和传统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民族心理研究主要包括元科学问题研究、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民族交往与民族关系、宗教信仰与民族语言文化、社会稳定与民族发展以及文献分析与评述等方面的内容。但缺乏对研究成果的整体梳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和历时性的比较研究。本文认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心理学,要体现学科体系的独立性与创新性、研究实践的民族性与文化性及研究价值的现实性与时代性。  相似文献   

6.
不同个体的族裔民族意识在复杂因素影响下不仅有强弱差别,还有所处的发展阶段性上的差别。民族院校的学习生活、民族理论的教育使一些同学在一定阶段表现出族裔民族意识的强化趋势,也使一些同学认识到民族现象的本质,在与不同民族同学的共同学习生活中,绝大多数同学学习了理性处置族裔民族意识和民族关系的理论与经验。关注族裔民族意识发展阶段对形成积极的族裔民族意识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19世纪后半期,澳大利亚民族开始形成并萌发出以抵触英国为特征、以平等主义为精髓的民族意识。但是,澳大利亚原英属殖民地的性质使澳大利亚人的"母国情结"十分厚重。亨利·劳森立足于澳大利亚独特的民族历史,以《公报》为阵地,以迥异于英国文学的"丛林故事"等形式塑造出众多与英吉利民族完全不同的澳大利亚人的形象,歌颂他们寓有民族意识的"伙伴情谊",最终铸就出澳大利亚民族文学,为国人摆脱"母国情结"以及普及澳大利亚民族意识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人类创造力的文明象征,东北民族的多元文化培育了多样的民族语言.民族文化是民族语言生成、发展的重要条件.没有语言的永恒交流,就不会有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所以,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民族国家是以民族为基础而建立的主权国家,国家主权和民族一体性是其建立的两个必备要素。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程,14、15世纪,英吉利民族经历了百年战争和玫瑰战争的动荡,萌生了一种强烈的民族意识,王权逐渐战胜封建割据势力,民族国家建立的条件日益具备;16世纪,经过宗教改革和政府改革,王权得以最终摆脱教皇控制,国家机构进一步完善,英国民族国家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0.
[摘要]当前,中国社会进入急剧变迁的转型时期。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呈现增强趋势。作为综合反映民族生存、发展和其自身特征的社会意识,民族意识反映出很强的排他性、依赖性、多层次性、动态性、阶级性、社会遗传性和群体过程性等特征。适度的民族意识有利于民族的发展,过强的民族意识则不利于国家、社会与本民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详细阐述了国民待遇原则的法律涵义 ,重点介绍了我国现行的外资待遇状况以及应采取的相应调整措施 ,提出了我国实行国民待遇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早年毛泽东国民性改造视野中的国民性及相关概念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是指拥有一国国籍、一定数量的个人财产和个人意志自由的生命个体。国民性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隐藏在民族的道德价值观念、民族心理和行为方式之表象背后,对整个民族价值观念的确立、民族心理的形成和民族普遍行为方式的选择起支配甚至决定作用的相对稳定的隐性文化场。国民素质是指由该民族具有的特质所规定的活动能力及其状态。国民性改造是由国民性批判、理想国民目标模式的设计以及国民的国民性改造途径三大部分所组成。  相似文献   

13.
国歌的音色     
用铜管乐器演奏国歌已经成为世界通例。19世纪以来,集欧洲国家铜管乐器之大成的军乐队,成为代表整个"西方形象"的经典之一,挑战了各国传统的文化品味,模糊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界限。铜管乐队的风行很大程度上不是赖于这种乐队音响本体的功能,而是多半来自对强大的西方的效仿。在这一效仿下,国歌的地域意义和民族意义被消解,民族特征被淡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下,对西方乐器和民族乐器的讨论,已经转化为以交响乐队为代表的"普世价值"与以民族乐器为代表的"文化记忆"问题的讨论,这是民族意识崛起在另一层面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国家安全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面临着传统和非传统两类安全隐患;同时,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以及在这些思想影响下的恐暴活动严重威胁着我国的国家安全和人民安全;另外,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体制与宏观调控之间关系的调整所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凸显,这些问题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稳步发展产生了消极作用。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国家安全形势,习总书记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观点的提出,要求我们努力保障人民权力的顺利实现,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兼顾整体与部分,转换处理国家安全问题的思维方式。为此,我们应在高校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工作中做好国家安全观的认知教育,讲清这其中的道理;更新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理念,激发大学生爱国热情;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实效性;加强高校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教学队伍建设和平台建设;营造国家安全教育环境,落实国家安全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民族自决概念及其历史演变的基础上,对后冷战时期民族分离主义与民族自决的关系进行辩证的探讨,明辨民族分离主义对民族自决的误读,对廓清民族自决概念的混乱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发展与中华民族精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理解民族精神问题时,有这样几个层次的概念和问题需要厘清:1.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定义至今仍有借鉴价值;2.民族意识是民族作为客观存在的历史的、现实的全部内容的反映的总和;3.民族精神是民族意识范畴中积极的、起肯定作用的思想精粹;4.中华民族精神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之精神的融合和升华。中华民族精神支撑和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发展并和中国社会发展、中华文明发展、中华民族发展存在着互动关系,遵循着既适应又促进中国社会发展又相对独立的基本规律,其具体规律则表现为适应超越规律、内生外取规律、聚合创新规律。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发展中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为指导,同时也在这些成果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世界精神殿堂的瑰宝和中华文化的结晶,它不仅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世界的进步。  相似文献   

17.
关于国债发行规模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恢复了国债的发行。从我国国债发行的基本状况看,1994年、1998年以来,我国国债规模迅速扩大。从国际上衡量国债规模的各项基本指标来分析,我国国债的规模接近国际警戒线。从长期看,我国的国债发行规模应适度发展,保持与GDP同步增长;从近期看,我国国债的发行规模还要考虑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做到优化国债结构与调整国债规模相结合,使储蓄有效的转化为投资。  相似文献   

18.
民族与民族主义的概念产生于西方,并被赋予很强的政治含义:在西方的民族理论中,民族以建立民族国家为政治目标,民族主义是建立民族国家的理论基础.这种思想在近代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民族觉醒以及国家主权意识的培育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也是近代以来西方殖民主义染指中国边疆民族地区,策划少数民族独立、分裂中国的理论依据.近代以来,在民族与国家关系的处理中,以中华民族为依托的国家观念在外力的作用下得到加强,使边疆危机最终得到化解.  相似文献   

19.
按照民族学的基本原理,民族关系的状况将直接影响社会政治稳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本文以青海少数民族人口为依据,在指出青海民族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的基础上,根据党的民族政策和青海的实际,对正确处理青海民族关系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在国家整体现代化视野下强调蒙古族聚居区实现现代化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以现代化理论为导航,对蒙古族本身所携带的各种正反因素进行合理化评判的同时,试图阐释蒙古族走进主流社会的基本轨道,其中合理把握民族情感和“文化自觉”视作他们成功实现“社会化”关键要素的同时,进而把主体民族的认可和接纳意识确认为蒙古族顺利走进民族城镇且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