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城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研究综述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动人口是和谐社会建设中需要关注的群体,也是城市社会管理的"重点与难点"所在。总结与反思当前城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及工作方法,积极推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创新,吸收整合理论界与实践界研究成果,实现政府管理理念的"人本"转变,"用服务推动管理",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改革利益相关者的诉求表达机制,探索统筹协调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与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多元社会结构的逐步形成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不同社会利益群体和个体的政治需求的变化,公民有效政治参与已经成为我国政治发展过程中人们所关注的重要内容。要实现和扩大公民有效政治参与,重点应当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行使;二是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三是从国家层面上进行整体的政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3.
"人员是企业最大的资产,一个组织同另一个组织的唯一真正区别就在于人员的成绩不同。人是一种独一无二的资源,它要求使用它的人有特殊的品质。"彼得.德鲁克在《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一书中提出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人在企业中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企业的发展人是关键,人本管理亦是必然。本文从人本管理的含义、基本要素、主要内容和如何实现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进一步阐明了人本管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生存哲学通过对实践的解读,揭示了现实的人是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理想社会的终极目标。人本法律观作为一个尊重和保障人权,实现法律服务于整个社会和全体人民的理论体系,是法律价值论、本质论、方法论的有机统一。西方人本法律观表现出一定的虚伪性和欺骗性,而人本法律观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并超越西方人本法律观。人本法律观要求我们在法律实践中应当确立人本立法观、人本执法观和人本司法观。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人本思想是在新的时代背景和新的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实现了人民经济上、政治上和思想上的解放。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相比,它把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推进到改革开放的新阶段,使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实现了新的突破,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6.
在国际法上建构人本秩序是国际法发展的重要倾向,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传统国际秩序追求相比,它体现着更高级别的正义。当前,国际法的许多新发展正在昭示着国际社会对人本秩序的肯定性态度。由于人本秩序关注的是国家主权范围内的“人”,因此它会与国际法中的国家主权原则发生冲突。但这个矛盾不能否定人本秩序作为国际法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创新人权的人本理念是创新人权理论的关键所在,当代中国"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则为人权人本内涵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以人为本视野下的人权的人本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人是人权之本,具体的人与社会的人是人权的立足点,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从人的应有权利向法定权利发展,人人和谐共处,人人参与人权实现。  相似文献   

8.
单纯 《东方论坛》2011,(2):19-27
宪法是法治的纲领,其宗旨是保障公民权利,因而是社会和谐稳定和持续发展的法理基础。中国现行宪法是新中国制宪、修宪和法治实践的政治经验和理论总结,既反映了其历史性的曲折坚韧,也保存了其民族性的人本主义价值。其突出"公民"观念的法律性,淡化"人民"观念的阶级性为人权入宪、法治入宪标明了思想路径,显示中国宪法实现了传统的"人本"价值观向近代宪法"权利"价值观的现代性转化,以宪法权利信念的神圣性和效力权威的至高性表达了中国社会建立现代法治国家和宪政体制的政治目标。  相似文献   

9.
以晚清和"五四"为代表的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和文学系统的转型相呼应,民族危机的现实与强国富民的政治理想激发了知识分子对强势西方他者的学习兴趣,结合"启蒙"、"救亡"的目标,翻译当仁不让地成为再现民族文化身份,建构中国形象主体性的思想选择。其中主要以严复和鲁迅为例,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人本实践和社会分析来阐述严译文本的社会需求及其启蒙意义,严复选择西学的"精髓"来翻译,主要是"癒愚"、启蒙,消除国人头脑中落后的意识形态,努力改造中国愚昧、落后的国民形象,同样也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中的人本实践和社会分析来阐释鲁迅对改造"国民性"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是在新时期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的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的新课题。在当前文化和思想趋于多元化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是关键问题。"人本理念"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它是马克思主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价值取向和本质要求,它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现手段,也是最终的目的。人本理念的实现需经由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本质内涵、重视人的主体性、诉诸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构建良序社会等路径。  相似文献   

11.
目前,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严重影响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马克思的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的特性、人的实践活动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作用,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为政以礼的思想,把礼看做是人类社会的根本,以人性为出发,从人文和历史的高度揭示礼的起源和深层意蕴;从社会、政治、人生和道德等多方面展示了礼的内涵和价值。礼仪制度的落实、礼的价值的实现需要和强制性的法与感情性的乐共同作用才能实现。乐、礼、法三者是由内而外、由弱到强的统一的整体,从而礼的教化和学习也就成为全社会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围绕摩尔根《古代社会》做了一系列阐释,将社会性别问题放在整个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加以考察。在马克思看来,财产权是家庭和人类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动力。财产的占有和分配在人类社会生活当中地位显要。社会财富的增长和父权制血缘关系的基本要求是家庭婚姻关系特别是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地位转化的根本原因。财产关系的变化使家庭婚姻关系从母系氏族走向了父系氏族,父权制度更通过财产关系获得了政治关系乃至整个社会关系当中的优势位置。父权制度通过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的力量将其自身发展到了相当的程度。因女性问题的根源在于财产所有制和继承关系,财产所有制继承关系成为凌驾于女性甚至全人类之上并产生剥削和私有制关系。只有解除剥削和私有制关系的基础上消灭财产关系作为社会唯一根本的衡量标准的社会形态,女性问题才能得到消解。  相似文献   

14.
精神福利是文化自信与文化发展的内在秩序,精神福利的文化价值逻辑及公共性追求就是实现人之根本性的精神生命活力的源泉。在进一步澄明人的生存安全性之公共性本质的基础上,对精神福利的内在认知结构和文化价值的追寻就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维度。当代中国社会日益呈现出精神生活困顿、心灵迷失与意识形态交叠共融等情形,以精神福利的文化伦理为公共性追求的社会实践,必能造就一个精神福利共享和文化价值共生的美好社会。  相似文献   

15.
以老子"复根"、"玄鉴"的思想方法,解读老子的"小国寡民"和庄子的"至德之世"的社会理想及其嬗变的思想根源。老庄以至真、至纯的初民社会为镜鉴,批判和反思现实社会的战乱、压迫和文化异化、文化工具化倾向,其反思精神和批判精神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魏晋时期的知识分子继承了老庄的社会理想,反对政治和文化专制,"越名教而任自然",由救世转向救心,由救人转向自救,由彼岸转向现实此岸,追求逍遥自在的人生,放情于山水之间,开辟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仕隐道路,对中国古代隐者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他们以老庄至纯、至朴、至真的理想社会为镜鉴,反思社会文化,促成了魏晋人性觉醒的社会思潮,对现代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实现人民梦,根本在于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能获得尊严。人的尊严具有丰富的内涵;人的尊严是实现人民梦的价值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实现人民梦就要敬畏和关爱生命、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构建公正和谐的社会关系、提升思想品德素质、改善社会风气、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人的生命尊严、人性尊严、人道尊严、人品尊严、人格尊严、人权尊严。  相似文献   

17.
政治哲学很少专门探究政治的本质问题,而仅有的探讨也从未真正揭露出其固有的本质。政治行为作为社会行为的独特类型应始终维护和遵循互助与平等的原则,政治的本质并非敌友划分和斗争,而是划分和消除社会差别,政治的最高理想就是创造一个充分体现互助与平等原则的无差别社会。政治介入社会生活必须遵循三项基本原则:自然演进原则、底线干预原则和多元合作原则。政治本质上是高尚的,而非黑暗和丑恶的。政治的基本原则是明确可循的,而不是实践摸索得来的。  相似文献   

18.
卢梭以其政治-社会共同体来批判现实社会、政制及人性。卢梭式政治-社会共同体以人类的自然生活为前提,但它的实现又以克服自然生活为基础。在卢梭社会思想中,自然生活与政治生活相互对立。因此,探寻卢梭社会思想的意义以"还原"卢梭社会共同体的可能性尤其是以对共同体的人性还原为基础。对后者的阐发必然涉及人类心灵机制的自我演化。从此出发,卢梭社会思想为当今人类生活提供了一种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美学以“和”为美的实质是以“中和”为美。蕴含诸多文化意蕴的中和之美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根本精神,是古代中国人生实践和艺术创造的最高理想,其内在特征是刚柔相济,外在表现是文质彬彬。中和之美的理想和追求渗透着古代社会对人的、道德伦理的、社会政治的理想,是“天人合一”的至美。  相似文献   

20.
安启念《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研究》为我们走入马克思恩格斯心中的“伦理世界”提供了一种富有新意的解读路径。传统的伦理学研究社会个体成员应该具备怎样的道德修养、如何“克己复礼”以实现社会秩序良好和国家团结稳定,即通过对人性的改造来满足社会的需要。而马克思恩格斯则立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探讨如何通过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进行革命和埋葬,以建立适应人的发展的新社会,即通过对社会的改造来实现人的解放。因此,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是对传统伦理学的颠覆,是真正无愧于人性的社会伦理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