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确立,西方价值观念的传入,人们的传统观念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处理好现代化与传统价值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中西价值观念的整合是一个十分迫切的现实问题。首先必须解决法律和道德亦即法治和德治的整合;其次必须实现"义"与"利"的整合;再次要将科学观念与伦理观念进行整合;最后还必须把扬弃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批判吸收西方价值观念结合起来。惟有如此,才能建构一个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现代气息的多元价值观与一元价值导向并存的中国现代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2.
曹顺庆是中国中西比较诗学学科的开创者,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以"中西比较诗学"命名的学术专著,乃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领军人物之一。他从中国古典文论研究转向中西文论的比较研究,将中西诗学的范畴、概念互证互释、双向阐发,分析了中西古典文论的异同之处,阐发了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世界意义。曹顺庆希望通过对中国古典文论的重视来摆脱中国学界"失语症"的状态,与西方文化平等对话以及深入"跨文明"研究,从而建立一个新的世界文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比较视域中的美术话语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视域中的美术话语关系到中西比较美术学的基本原则。在中西比较美术学的研究工作中,一定要注意防止"西方中心主义"和"本土主义"两种倾向,以避免在研究工作中得出错误结论,从而促进中西美术彼此间的公平对话、和谐并进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西声乐比较研究已经超越了技巧层面,向更广、更深的领域扩展。研究现状从以下几方面得以展现:一是中西声乐审美比较;二是中西歌剧及艺术歌曲审美比较;三是中西声乐练声曲比较;四是中西声乐演唱技巧比较与融合。通过比较研究使人们了解西方和我国声乐发展情况,从而可以借鉴西方声乐艺术来丰富我国声乐事业发展,进一步肯定中国民族声乐珍贵的科学价值,得到一些对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未来发展的有益启示,促进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发展。  相似文献   

5.
价值观念研究的新成果——评《西方价值观念与当代中国》冯军程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深入,中西价值观念间的影响和互动日渐加强。尤其是自90年代以来,伴随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以及市场经济建设从广度到深度的迅速拓展,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对我...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殖民主义衰退,文明重心逐渐东移。以跨文化研究为本质特征的比较诗学在20世纪中期以后的兴起和发展,是西方学界的"东方转向"的产物,这意味着文学研究的某种重大转折或某种新的学术范式的确立。东方仅仅是包含了中国而不能等同于中国,在当今的世界文化格局中,中国作为东方多元文化中的一元,所占据的地位和影响还是比较有限的。国内的比较诗学研究基本围绕中西诗学,带有较为浓厚的"西方中心论"色彩,我们还需要向非西方和后发展国家等多方面地拓展我们的比较诗学研究。在跨文化比较诗学研究中自觉推动中国诗学,主动积极融入世界主义诗学话语建构的历史进程,赋予其新的内容与形式,这对于未来中国诗学的学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古希腊悲剧《安提戈涅》与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水浒传》的法哲学思想进行解读。对二者所体现的"法,正义,命运"的比较,是本文的主线。《安提戈涅》中自然与城邦的张力,反映了西方社会法律与道德的分野;《水浒》中侠与法的冲突与一致,说明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伦理化。二者对正义的迥然诠释体现了中西传统法律价值观念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笔者对中国翻译理论和西方翻译理论中有较大影响的"信达雅"理论与"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做一粗略比较,认为:中国翻译理论具有"言简意赅、洗炼含蓄"的特色,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多是主观经验归纳,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西方译学理论重理性分析,讲究科学性和系统性,但实际操作性稍有逊色.中西译论各有所长,进行中西译论比较,融合中西译论之长,不仅具有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也是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9.
中国"启蒙"概念自近代以来增添了西方文化内涵,而问题在于,近代中国的启蒙运动不自觉地将西方"启蒙"作了实用解读.通过对中西"启蒙"概念的语义分析,在比较视域下呈现中西"启蒙"概念的差异及其在中国近代以来历史运用过程中走人的误区,强调当代中国应对传统文化中启蒙资源的向善内涵、当代启蒙主体的把握以及启蒙思维方式的转换问题上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0.
"民族志"落地中国并不是简单的中西间对接,因为在具有几千年书写传统的文献中国里,我们所称之为"民族志"的术语,绝不仅仅是西方的"ethnography"。文章结合有关西南表述的汉语文献,试图梳理"民""族""志"的汉文献传统。笔者认为,这一传统可为从世界性的结构里完整地认知民族志表述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对比方法分析了中英两种广告语言表现出的不同审美倾向和造成这种倾向的民族文化成因,主要涉及三个方面(1)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与英美文化天人有别的文化观;(2)中国注重人际和谐的群体意识与英美文化推崇个人发展的价值观;(3)中国注重美与善的统一,而英美人则侧重美与真的统一.文章认为,这些民族文化价值现是中英各具审美特色和审美倾向的广告语言的文化成因;同时认为,这种审美倾向还可能对广告功能带来正负影响.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英语"to be"与汉语"是"的比较研究,表明正是英语极为普遍地将"to be"当作"to exist"使用的这一语言事实,决定了西方哲学围绕着"to be"或"Being/being"盘旋的状态(ontology由此而来),而汉语中没有以"是"落尾(即其后什么也没有)且又以"是"表示存在的句子使用,所以从汉语中盘旋不出以"是"为本的哲学范畴来。"是"与"to be"的关系问题不再仅仅是一个词对词的翻译问题,而变成了中西方哲学互诠互释的一条通道,由此开启了一条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进路。此外,对照"to be"式的言语构造与汉语中的存在表达式,还提出了汉语中"存在性动词束"的概念。  相似文献   

13.
运用比较研究法和文献资料法,通过对中西方社会文化、宗教等因素的比较,在此基础上对中西方人文主义不同的起源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中西方人文体育观的差异及互相影响的因素.西方体育观受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它提倡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价值,肯定人的主体;而中国体育文化在儒家人文思想的长期影响下,形成强调文化意境,注重艺术性的特点.随着"西学东渐"浪潮,中国的人文体育观逐渐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育价值观.比照中西方体育观的差异,可以为中国体育发展方向的研究提供更多哲学文化的视野.  相似文献   

14.
世界比较文学学科基本上走过了一条"涟漪式"的发展轨迹。曹顺庆先生的比较文学研究之路历经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中西比较诗学的研究、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理论体系研究、比较文学跨文化研究、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文学变异学研究、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等诸多领域,一步步地向比较文学研究的纵深方向发展,也呈现出一条"涟漪式"的逻辑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5.
学者叶雏廉对中西比较诗学的主要贡献是:通过质疑西方新旧文学理论直接应用到中国文学研究上的可行性,创造性地提出“文化模子”学说,以关注中西文化的互照互省。他对寻找东西方文学的共同规律,建立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架构做出了积极贡献。“文化模子”为中西比较文学和比较诗学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它是“跨文明研究”这一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在方法论上的具体化。  相似文献   

16.
“名实观”视阈下的中西语言哲学探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三个方面对中西名实观的异同进行对比分析,强调文化背景、语言特点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是造成中西名实观差异的主要原因,旨在说明中西两种文化不同的特质,也凸显了语言哲学具有全人类性。  相似文献   

17.
自从中国哲学这一学科确立以来,学界曾就“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进行过多次讨论。就西方学者而言,其否定中国哲学 的原因在于以西方哲学理论模式为标准,衡量并排斥中国哲学。以傅斯年为代表的中国学者则是站在保护中国文化的角度来 提出“中国无哲学”的观点。笔者认为:不论中国哲学还是西方哲学,都是“哲学”这一“属”之下的“种”,中西方哲学既有其共性 又有其独特意蕴。面对“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中国哲学的发展应在突破西方哲学理论的视域、发掘中国哲学的独特意蕴的 基础上,注重跨文化比较视域中中西方哲学的会通。  相似文献   

18.
自从中国哲学这一学科确立以来,学界曾就“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进行过多次讨论。就西方学者而言,其否定中国哲学 的原因在于以西方哲学理论模式为标准,衡量并排斥中国哲学。以傅斯年为代表的中国学者则是站在保护中国文化的角度来 提出“中国无哲学”的观点。笔者认为:不论中国哲学还是西方哲学,都是“哲学”这一“属”之下的“种”,中西方哲学既有其共性 又有其独特意蕴。面对“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中国哲学的发展应在突破西方哲学理论的视域、发掘中国哲学的独特意蕴的 基础上,注重跨文化比较视域中中西方哲学的会通。  相似文献   

19.
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体现了两种不同文化模式的价值取向,揭示了个体与群体在利益分配和目标取舍层面上的文化心理倾向。研究以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为对比基础,以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为讨论对象,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展开。研究表明在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中,基于利益选择优先性的差异而形成的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在思维方式,面子,社会人情关系,隐私观念、责任意识和成功标准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可以描述为"好大喜小,内实外虚"。美国的个体主义价值观崇尚个人奋斗,尊重个体的权利,提倡个人对个人的社会关系等。本研究指出中美不同的价值观塑造了中国的太极式思维和美国线形思维模式,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价值观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存在于东西方文化中。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挖掘和认可差异,减少文化中心主义对交际的消极影响,倡导具有全球普世价值意义的价值,减少误解,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