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明朝京师门户和辽东前线及后方基地的环渤海地区 ,明政府对这一地区的农业发展非常关注 ,明朝中后期在全国经济繁荣的形势下 ,本地区的农业发生了一些变化。农业技术的推广 ,改变了原来的生产方式 ,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为满足京城和辽东前线庞大的官僚队伍和军队的需要 ,经济作物也有一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势族,是封建地主阶级中有权势或有财势的大姓。他们是封建政权的主要支柱。他们的向背,直接影响着封建秩序的安定与封建统治的巩固。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对势族的团结,注意调整对他们的政策。明末辽东,战争频繁,各种势力角逐激烈。研究一下这个时期辽东势族及其对辽东局势的影响,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身为楚党的熊廷弼,在东林党当政期间,由于为人狷介,行事不苟深为东林党所忌,被排挤、弹劾落职。熊氏出任辽东经略后,又因行事"不为人喜"而受到东林党和其他党派的联合攻诘,未克其任。当楚党与东林党结成联盟,再任经略的熊廷弼因与东林党支持的巡抚王化贞在战守方略上产生分歧,又遭到东林党人的掣肘而不能有所作为。熊廷弼屡屡挫抑于明末的党争中,最终成为东林党与阉党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由此可见,明末党争摧残人才,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张斯 《理论界》2008,(5):138-139
明代的抚顺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边防重地。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其对东北的统治,从关内迁移来大批移民开垦东北,在辽东陆续修建了著名的辽东十八城,抚顺城就是其中之一。从抚顺城建立到抚顺城被满族人(女真人)最后占领,明朝的抚顺一直作为边贸地区。抚顺的马市沟通了汉人同建州女真的交往,见证了满、汉民族的友好与冲突。从女真人社会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辽东的马市贸易,特别是抚顺马市贸易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这种贸易又使建州女真在迅速发展起来的经济基础上不断地强大,为统一女真各部,进而取代明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明朝洪武永乐时期朝廷对西域诸国实行的政策是明朝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的一部分,它是在明朝与北元及后来的鞑靼和瓦刺这对主要矛盾前提下制定和执行的,因而它服从和服务于明朝对蒙古制定和执行的政策.明廷在这个时期对西域诸国的政策得到了很好的执行,因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6.
论明代海盐产地(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盐业生产也不例外。明代海盐产地分布于从辽东半岛至北部湾的大陆东部沿海地区及其附近某些岛屿。明代海盐生产至少有177个盐场。与元代相比,盐场总数增加了4个。由北至南按照产区依次论述,其(上)部分主要研究了辽东、长芦、山东、两淮、两浙的情况。其中,交阯12场是新设,存在时间较短。两浙盐场减少了10个,主要是盐场合并所致。辽东盐场增加了14个,这一点与明朝政府在这一地区实行军事屯田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7.
明末福建官府已经管理台湾事务,同时,闽粤一带的海盗长驻台湾的北港,这都落实了明朝对台湾的主权.但因日本的商船开始出没于台湾,而且台湾的海盗屡降屡叛,在第二次澎湖危机中,福建官府将荷兰殖民者引向台湾的北港,其目的是北拒日本、南平海盗,并夺回澎湖,以便下一步对付荷兰殖民势力.明末荷兰人在台湾,类似葡萄牙人在澳门,他们只是在福建官员默许之下,租借中国的一块土地做生意.郑成功驱逐台湾的荷兰殖民者,确实是“复台”,而不是占领.明朝官府在台湾设置郡县的计划,最终在郑成功手里完成.  相似文献   

8.
明代辽东都司辖境南起旅顺口,北至开原,东临鸭绿江,西尽山海关,即相当于现今辽宁省的大部,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南望青徐,北引松漠,东控海西女真”,是中原地区北连奴儿干都司辖区的中间环节,辽东都司和后来设置的奴儿干都司,成为明朝在东北统治的两大支柱,而辽东都司尤其重要。在其存在的历史时期,它对于进一步发展辽东地区的经济和文化,进而对整个东北的开发,都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它对于明政权在全国的统治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天启元年(1621年),明朝因辽东战事紧急,起用罢职的熊廷弼为经略。廷弼举包括知县佟卜年在内的数人,明廷遂擢卜年为登莱监军道,用以招抚辽人。然此时明朝内部党争激烈,排熊者以卜年与投靠建州之佟养性同族而攻廷弼,迫解卜年任。二年(1622年),卜年被罗织罪名投入囹圄,后虽审无"通逆"实据,仍系于牢狱。五年(1625年),廷弼因失广宁而弃命,旬日后卜年亦被处死,成为党争的牺牲品。由此可知,明末党争摧抑人才,丧失人心。  相似文献   

10.
明朝推翻元朝后,先后修建了东起鸭绿江西止嘉峪关的辽东、宣府、蓟州、大同、太原、榆林、宁夏、固原、甘肃九镇边墙。史称“九边”。这就是明代修建的万里长城。本文根据史书记载结合踏勘明代辽东边墙遗迹,作简略记述。一正统七年(1442年)开始修建的辽东边墙,历时三十九年,直到成化十七年(1481  相似文献   

11.
一三六八年(洪武元年)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军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朝。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即派人招抚辽阳行省等处军民,着手统一东北地区。不久,在辽阳设置了定辽都卫指挥使司,以马云、叶旺为都指挥使,这是明代在东北建立行政机构,取代元朝统治的开始。一三七五年(洪武八年),定辽都卫指挥使司改为辽东都指挥使司(简称  相似文献   

12.
有明一代,辽东以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造就出了辽人这一特殊的边疆群体。大体而言,辽东都司建立之初,土著不多,居民主要来自中原、女真、蒙古和高丽,这种人口结构明显带有文化多元的倾向。明朝中期,由于少数民族不断南下定居,加之经济交往和武力冲突过程中的频繁互动,客观上维系并强化了原有的文化多元倾向,而这种倾向直接影响到辽人的政治选择,当中央政府强大的时候,他们有利于中原文化的辐射和传播,当中央政府衰弱的时候,他们很可能成为异己力量。正因为这一点,到了明朝末年,辽人成为明清双方争取的对象。明朝政府一方面期望以辽人守辽土,另一方面又疑信参半,而清朝政府也是一样,一方面希望辽人成为自己的同盟者,另一方面又亦用亦疑,双方围绕辽人的博弈,成为明清战争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正> 如何看待张献忠的降明问题?这不只关系到张献忠的历史评价,同时也将影响到对明末农民起义过程中其他方面一些问题的认识,实有再作进一步探讨之必要。一、关于张献忠降明问题的考察张献忠是明朝末年著名的反抗封建强暴的英雄,农民起义的杰出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但是,他在历史上曾经两次投降明朝。崇祯四年(1631年)冬,“就抚”于明将洪承  相似文献   

14.
试论多尔衮对明皇室态度之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尔衮是清初一位颇有远见的政治家。他“汉化”很深,对于明朝的制度极力推崇,全面仿行。在清兵入关前后,他以摄政王身份,对明朝宗室一向采取笼络政策,以期为促成清朝早日统一起到作用。这种政策,收效不小。但事隔不久,这种笼络明朝宗室的政策却为打击与镇压所替代。这一转变,并不是多尔衮个人好恶所使然,而是由于当时国内形势起着一种明显变化而造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对柳如是的研究历来多集中在其青楼出身和传奇人生,对其诗作风格与明朝经济政治文化状况之间联系的系统考察并不多见,本文着力于阐析明朝文学尤其是吴江女性文学、钱谦益文学观点对柳如是的影响以及柳如是诗作风格所体现的明末文化的个性意识特征。  相似文献   

16.
朝鲜朝仁祖在位二十七年,以1637年向清称臣为标志,其执政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1623年仁祖依靠政变登上王位时,正值后金国力快速提升在辽东战事中较明朝占据优势的时期,仁祖上台后的对外政策,特别是不与后金交往的政策是十分被动的,先受保守观念束缚不得不高举亲明的大义旗帜,后又因自身国力弱小不得不向后金屈服.从根本上看,仁祖的选择是基于维护自身地位和统治集团利益需要,根本落脚点不在于保护国家与臣民,这使当时的朝鲜朝遭受了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17.
"亡国之臣":崇祯朝言官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明伦 《学术论坛》2005,(10):154-157
崇祯朝,在明末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影响下,言官严重腐化蜕变,对明朝灭亡产生了推波助澜的恶劣影响,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最终成为亡国之臣.  相似文献   

18.
明朝的抑商政策是全方位的,其中有对前代抑商政策的发展,也有明朝自身的独创,加之各级官府及大小官吏对工商业的盘剥,其抑商作用尤为突出。明朝的抑商政策虽不能完全扼杀资本主义萌芽,但却在商品市场与资本原始积累两个方面,严重地遏制着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与壮大。  相似文献   

19.
对于明朝的开放和闭关问题,多年来史界争论不休,聚讼难下,成为明史研究的重大课题。虽然产生论点分歧的因素有多种,但重要因素之一是对明朝海外政策整体理解的差异。实际上朝贡贸易与海禁构成明代海外政策的两大支柱,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孤立看待;却又判然有别,不应混淆为一。以往的研究中却多忽略了这一点,以致许多问题解释不清,看法分歧,造成历史的误解,应予澄清。 明代前期,即明开国至正德初年的一百多年间,明朝海外政策定型于兹,调整于兹,在面临前所未有的西方历史性冲击的前夜,中国社会内部已经涌动变革潜流,这时封建王朝海外政策的变化趋向,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尤当引起足够的注意。 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明代前期以朝贡贸易和海禁为两大支柱的海外政策,实际含有颇具特征的三个发展阶段。下面试从政策的动态性及其互动作用分阶段进行论述,以期有助于我们对明朝海外政策整体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20.
明代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盐业生产也不例外。明代海盐产地分布于从辽东半岛至北部湾的大陆东部沿海地区及其附近某些岛屿。明代海盐生产至少有177个盐场。与元代相比,盐场总数增加T4个。由北至南按照产区依次论述,其(下)部分主要研究了福建、广东、交耻的情况。其中,交陆12场是新设,存在时间较短。两浙盐场减少了10个,主要是盐场合并所致。辽东盐场增加了14个,这一点与明朝政府在这一地区实行军事屯田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