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6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壮族典籍《布洛陀史诗》(壮汉英对照)文本翻译的简要回顾,结合对其中某些译文的剖析和探讨,阐明了"总体审度"和"微观分析"在翻译中的至关重要性,并揭示出它们两者与"传神达意"之间内在的密切关系,为文化典籍文本翻译指明了一条成功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今年4月4日开始的田阳敢壮山歌圩,是壮族最大的歌圩。中央电视台的数十名记者第一次来到田阳县进行专题报道。随着央视四套的现场直播,壮民族文化也随着敢壮山歌圩走向世界。自2002年布洛陀被专家确认为壮族人文始祖、田阳敢壮山被认定为布洛陀故居以来,田阳县就抓住时机打造民族文化旅游节,作为弘扬布洛陀文化的核心平台。这个旅游节结合传统的布洛陀生日歌圩,为每年农历三月赶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壮族经诗《布洛陀》总体格局、艺术思维、风格技巧的审美分析, 阐明 《布洛陀》经诗对历史上壮民族逻辑思维的产生、艺术思维的形成, 对促进艺术审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说明壮民族的道德情感、道德审美在它早期的孕育发展过程中, 得到过诗歌文学艺术的滋润。  相似文献   

4.
《布洛陀》是壮族的一部古老而又宏伟的创世史诗。它以诗的形式,生动地叙述了天地日月的形成、人类的起源、各种牲畜和衣作物的来历,以及远古人们的社会生活等,热情地歌颂了布洛陀这个被称为壮民族始祖的神化人物和他创世的伟大业绩。作为民间的集体口头创作,这部创世史诗,也和其他神话一样,早在原始氏族公社社会里就已经产生。伟大导师马克思指出:“就某些艺术形式,例如史诗来说,甚至谁都承认: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  相似文献   

5.
广西田阳县拥有深厚的壮民族文化底蕴和浓郁的风土民情,壮民族传统民间文化丰富多彩,民间歌圩古老、神秘、壮观,素有“歌海”和“舞狮之乡”的美誉。近年来,田阳县加紧对县内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挖掘、抢救、保护,吸取壮民族民间精神食粮,打造布洛陀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6.
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批,我院中文系教授马树春主持申报的《西部民歌文化资源产业化研究——以广西为例》获得200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立项(批准号:08BMZ043),资助经费为10万元;我院外语系教授韩家权主持申报的《壮族典籍英译研究——以布洛陀史诗为例》获得200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立项(批准号:08XYY020),资助经费为10万元。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的典籍不仅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文化价值,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国家和文化部门的支持下,少数民族典籍的翻译和研究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不少相关研究项目得到国家和教育部社科基金的立项资助,众多优秀的民族典籍如藏族格言诗、蒙古族《江格尔》及柯尔克孜族《玛纳斯》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并出版发行。在国家相关部门、学界和出版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民族典籍翻译与研究获得更多保障。  相似文献   

8.
民族文化资本化是缺乏经济资本的民族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参与竞争、寻求发展出路的一种方式。百色近年来在民族文化资本化运作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开发了"田阳布洛陀"、"那坡黑衣壮"、"靖西绣球"等一批资本化运作相对较好的文化经济品牌,不仅实现了民族文化资本增值,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创新了民族文化资本化模式,实现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的良好互动,使民族文化得到动态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半个世纪来,我国学术界在布洛陀文本资料的收集整理、布洛陀文本解读、布洛陀田野调查和布洛陀文化保护开发等几个方面都取得丰硕成果。当前,伴随着壮族布洛陀文化的当代重构,对布洛陀文化的研究再次成为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从文化与生活或实践理性等角度出发是拓展布洛陀文化研究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在两种不同语言之间进行的从语言到文化的多层次语际转换.要成功完成从壮语到英语的翻译,深入正确解读壮语原著是基础,把握好英译的总体性原则是关键.<布洛陀>歌颂了布洛陀这个半神半人的壮族祖先创造人类自然的伟大功绩,融壮族的神话、宗教、伦理、民俗为一体,思想深奥,具有鲜明的口头传唱特色,反映了壮族先民的艺术思维,通过英译向世界推介该史诗必须把握两大原则:深入理解原作,展现史诗原貌;缩短语言差距,推介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1.
田阳敢壮山布洛陀信仰的宗教旅游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阳敢壮山是布洛陀文化的发源地,布洛陀信仰具有重要的宗教旅游价值。全球宗教旅游热引发了民间信仰的升温,而民间信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布洛陀信仰的重要文化价值在于其人文始祖的地位,而人文始祖信仰则是民族寻根旅游的缘由之一;田阳敢壮山是周围地区乃至壮侗语族民众朝圣和假日旅游地;布洛陀作为一种民间信仰,不可避免带有神秘文化特征,神秘文化作为文化具有一定意义上的审美价值,同时可以满足人们探寻新奇的心理特征,在此意义上说神秘文化旅游也是布洛陀宗教旅游价值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在中华典籍翻译的大背景下,立足于民族史诗的英译研究,以《格萨尔》英译为具体对象展开个案研究,将其置身于民族志书写和跨文化阐释的视域之中,从现代译论的高度对这部民族史诗翻译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进行翻译学意义上的理论解释和阐发,并就民族文学翻译的学科地位和前景做出跨学科展望。  相似文献   

13.
布洛陀作为壮族古老文化的结晶,是珠江流域骆越先民的人文始祖,也是壮族民间口头文学中的创世神。近年来,广西地方政府利用当地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采取一系列措施着力打造布洛陀文化品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进一步推进布洛陀文化产业发展的方面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要进一步推进布洛陀文化品牌建设,首先要加强与大众传媒的结合以提高文化品牌的传播力度;其次,要创作高水准的文艺作品,加强对布洛陀文化的大众化阐释;第三,要利用多种传播形式拓宽布洛陀文化的传播主体和受众范围;最后,要以民族特色旅游推动布洛陀文化品牌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作为工程技术典籍的代表,晚明著作《园冶》与《天工开物》在国内的遭遇、对外传播及翻译的时间与空间及其产生的国际影响等方面高度相似.考察二者对外传播和翻译的过程与主导力量,不仅有利于推广中国古代工程技术成就,而且有利于典籍自身的保护与传承,对当代典籍翻译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民族典籍英译不仅仅是一种文本翻译行为,更是一项民族外宣工作,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当成为民族典籍英译工作的主线。在民族典籍英译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对外传达和全面展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提升和凝聚海外华人的民族向心力,增强民族典籍译者在对外传播中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典籍英译的内生动力,可在价值维度、历史维度和实践维度持续推动民族典籍英译工作,尤其在实践维度可形成民族典籍英译的实践系统,提升民族典籍英译效果。围绕该实践系统,民族典籍英译可从翻译模式、翻译原则和翻译策略三个层面分别采用“以我为主”“文化传真”和“深度翻译”的路径,进而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翻译目标。  相似文献   

16.
文章运用立体思维,对壮族摩经神话史诗《布洛陀》的人性美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对人性的内涵和结构,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对如何活态保护这部古代神话史诗,提出了一些可操作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是我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古典小说,也是一部杰出的民族文化典籍。迄今译界广为推崇的有两个译本,由于其译者有着不同的文化取向或翻译目的,对其中民俗文化的翻译和传播的结果也就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18.
布洛陀文化是富有特色的壮族文化体系,理应大力进行传播。文章基于模因学理论从三方面对壮族布洛陀文化的传播进行探讨:第一,挖掘布洛陀文化当中能引起各地受众产生共鸣的文化模因;第二,对布洛陀文化模因的打造方式要注意创新性;第三,注意布洛陀文化传播媒介的选择和应用。通过这三方面的探讨,以期对布洛陀文化的传播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布洛陀神话是壮族口头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是骆越文化的精粹。追本溯源,布洛陀神话应源自几千年前的骆越鸟图腾信仰,带有浓厚的骆越文化特点。它随着骆越族群的扩散而传播,在骆越后裔布依族、水族等民族之中仍有其各自的表现形态。布洛陀神话是从骆越未分化时代就保存下来的珍贵叙述。  相似文献   

20.
创世神话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在各民族神话类型中占有较高比例。文章以壮族神话《布洛陀和(女米)六甲》为例,通过对其情节母题与主题的分析,认为同主题创世神话主人公的塑造表现出动态发展趋势,其叙事文本的呈现方式具有主观性和多形态,并在长期传承过程中由神圣叙事向通俗叙事转化。大量创世神话具有传播知识经验、培育民族精神和正确人生理念、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等多种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