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0 毫秒
1.
族群互动与认同是族群关系的两个主要方面.文章通过对贺州多族群语言互动典型案例的研究,认为贺州族群语言互动与族群认同的关系具有以下特点:语言的相互学习是族群交流的必要条件,语言使用的发展趋势也预示着族群交往与族群融合的发展潮流;族群认同是族群关系的重要一环;贺州各族群语言的自我认同度和相互认同度均较高;贺州各族群在族群语言互动中,对不同族群语言的认同程度有一定区别,不同族群间的语言认同过程和认同程度也有差别;语言忠诚度是衡量族群自我认同度的重要指标;族群之间的密切接触,并不意味着接触某一方或者双方的互化或消亡,相反,它们仍然会顽强地存在,有时甚至产生比过去更加强烈的族群意识.  相似文献   

2.
通过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分析多续藏族多元认同的发展和民族认同的强化,以及与多族群互动的关系。在族群互动的过程中,政府的强势介入对多续文化的变迁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也对多续藏族的族群认同和民族认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撒拉族的族群认同以1954年政府确认其为一个民族以及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成立为分界线。之前主要表现为与周边文化互动的文化群体;之后的种种族群想象和民族认同具象表明族群的政治性认同始终是族群认同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多族群地区中,族群文化互动是一个客观事实,也是人类学研究的经典话题,探讨文化互动中边缘群体的主体性则是新近人类学关注的主题之一。在藏彝走廊地区,羌族在吸收藏族的罗达后,根据自身社会结构、信仰和认知方式对罗达进行了积极的生产和维持。这是一个文化经营的过程,它体现了身处边缘状态的羌族利用自身观念和价值创造文化与保持身份认同的主体能动性。探讨边缘群体的主体性表达有助于深化和拓展华夏边缘论,超越中心与边缘的对立,同时也有利于思考全球化时代地方  相似文献   

5.
民间信仰是当代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对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产生着较为广泛的影响.少数民族移民族群作为一个在地理空间中不断迁徙的特殊群体,其民间信仰随着地理空间的转换和时代的变化在由原来聚居区到迁徙地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迁入地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周边其他民族的深刻影响,从而发生一定程度的变迁.本文以鄂西南官坝苗寨为例,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人类学的视角考察移民族群民间信仰变迁的表现,并探讨其原因.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青海黄南吾屯土族为个案,从考察族群认同变迁入手,就文化与族群性、文化变迁与认同变迁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族群认同会随着文化的变迁而发生变迁。  相似文献   

7.
文化表征是重要的族群边界,也是维持族群边界的主要因素.瓦乡人及其民族精英与地方政府对盘瓠神话进行的既有别于苗族又依附于汉族的文化建构,呈现出他们内心亦苗亦汉复杂纠结的情感,说明族群认同既是强势与弱势力量互动变迁的过程,也是“边缘”力量和“中心”力量共同建构的结果,更是根植于人类深层意识的心理建构历程.在现代社会,族群认同是复杂的,只有在动态的文化情境中考察族群的边界及其维护才能明确族群认同的实在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政府政策和市场机遇的双重作用下,民族旅游村寨建设如雨后春笋般的壮大起来。在此过程中,为了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政府不乏存在对民族旅游村寨的刻意打造,进而出现了民族文化移植现象。此种现象不仅会左右民族村落文化变迁的进程和方向,还可能对当地民族的文化认同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笔者结合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针对旅游目的地居民的个人认同、族群认同、地缘认同以及客源地文化认同四个层面的变迁情况,对民族文化移植现象中的文化认同进行了实证研究。结合文化认同理论中的场景论和原生论阐发其变化原因,并对现代意义上的族群认同发展趋势做进一步探讨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提要]以空间社会学的视角审视大召及其周边的变迁,这是一个从宗教化空间到商业化空间再到符号化空间、网络化空间的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民族共同体是空间的行为者,文化认同是凝聚和团结共同体的核心要素,国家和国家在场对共同体和文化认同的形成起到了主导和推动作用。网络空间的异军突起,使得传统空间的区分、互动、认同、矛盾等问题显得空前复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今天,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空间,考察和研究其变迁成为重大时代命题。  相似文献   

10.
生活情境中流动儿童的认同建构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了解流动儿童多元化社会认同图景的基础上,进一步探寻这种多元化认同的建构逻辑。综合各符号互动论、社会认同、族群认同等相关理论观点,认为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是在特定生活情境中逐渐形成的,结构性身份、学校中的互动、日常生活事件以及流动儿童有意识的群际比较都在不同程度上激发流动儿童对分类意识、群体身份和所属群体弱势地位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汉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但是汉人社会有诸多亚群体存在,尤其是在古代中原以外的边陲地区。汉人亚群体在形成的过程中具有历史的、情境的、实践的及情感的要素。边界互动中根据历史情境而相应产生的情感及价值判断,是汉人亚群体得以维系认同纽带并获得相对独立族群身份的基础。贵州安顺地区"屯堡人"的案例研究表明,族群认同存在中间层次并具有现实性,这为我国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一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2.
对于跨国文化圈共同体认同模式的探讨,主要基于现代社会族群迁移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特点和新形态,即群体的社会生活跨越了原有的族群边界;群体的行为受到不同国家政权的支配;群体基于血缘、语言和宗教等方面的认同发生混合和交叉,以及群体面临纷繁复杂的资源竞争环境等等.诸如此类跨国界、跨文化的族群迁移和流动,虽然还不是当下中国社会的主流,然而在我国东南沿海诸多开放省市,业已对当地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义乌穆斯林作为一个典型的跨国文化圈共同体模式的群体现象,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汉族孤岛文化具有特定的生成空间、鲜明的族群认同倾向和族群符号等三个基本内涵.孤岛文化生成的基础在于与他族群互动过程中形成的特定的文化心理场,这种文化心理场是在西南族群共生关系中形成并维系了汉族孤岛族群的认同的.  相似文献   

14.
贵州安顺屯堡是明朝洪武年间为平定西南,朝廷派驻军队而形成与当地少数民族相对隔离的区域。本文从社会历史背景与实地调查现状分析屯堡的族群以及族群意识的变迁。由于历史社会原因屯堡族群意识从强化到弱化,在旅游开发中,随着屯堡文化成为发展旅游的支柱产业,从旅游开发中看到实际的经济利益,族群认同重新被建构起来,族群意识重拾并被强化。族群关系随着族群意识的变迁,从对立到缓和到无猜,屯堡文化成为当前屯堡族群认同的符号而走向区域化,族群边界淡化,族群关系也逐渐走向和谐。  相似文献   

15.
目前学术界将族群理论引入到我国民族学研究中,给我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提供了新思维、新视角,有助于我国民族学研究的深化和细化。我国边缘化穆斯林族群所表现出的文化特征、族群边界、族群关系及族群认同为这一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实证个案。特别是边缘化穆斯林在族群互动中所引起的宗教信仰、语言、服饰的变异,说明民族既是一个历史文化现象,又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他不是一经确认就不再发展的事物。  相似文献   

16.
族群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历史、文化、信念、价值观,以及群体成员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主观接纳。近年来,国内族群认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的差异性、少数民族节日或仪式的独特性、汉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性、族群边界的变迁性、旅游场域的经济性,以及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性等方面。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本土的理论指导、研究对象片面、研究方法单一、研究内容浅显。未来研究应该构建本土理论体系,制定本土测量指标;注重学科交叉研究,综合多种技术方法;深入研究内涵,扩大研究外延;加强纵向研究力度,体现族群认同动态性;响应国家政策方针,重构民族话语体系,以揭示我国族群认同的本质和机制,为民族团结和共建和谐社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湘西南苗族村落村民族群认同得到持续以及强化的原因,将族群认同的建构和动态的社会结构联系起来,从而形成群体社会文化变迁的整体认识.本研究的案例是对建构论的进—步补充与说明.  相似文献   

18.
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在发展文化旅游过程中,对拉祜族文化进行了再生产。这一再生产行为不仅造成了拉祜族文化的变迁,而且对其族群身份的认同也产生了影响。再生产的文化往往并非完全杜撰,而是与过去的传统相联系,这就会形成新的文化传统,加之资本的介入,以及政治和社会的缘故,在文化的再生产和文化消费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展演和强化,逐渐塑造成一个群体的典范文化,从而进一步强化民族边界和自我的身份认同。也就是说,在民族文化的构建过程中,"发明的传统"是重要的方法,对于理解民族现象也是相当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中国赴韩朝鲜族劳工群体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跨国族群认同问题引起学术界的关注.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发现, 赴韩国务工的朝鲜族的认同呈现国家认同在加强、民族认同在清晰、跨国族群文化认同在增强的特点.影响国家认同加强的主要因素是制度性适应的困难和中国的快速发展,影响民族认同的主要因素是业已形成的群体差异和社会适应的困难,影响跨国族群认同的主要因素是韩国文化辐射力的增强.研究表明,如何应对跨国族群文化认同将会成为跨国民族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从理论上说,族群认同与民族识别因族群与民族分别具有文化属性与政治属性而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但是在现代化背景下的中国,族群认同是建立在民族识别工作以及随之而来的民族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它已由原有的文化表征发展为具有功利性的可以获得实际利益的象征物。长达30年之久的瓦乡人民族识别工作以及族群认同变迁的个案,可望引起人们对现代中国族群关系演变过程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