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桂权 《唐都学刊》2012,28(5):114-120
对于正史《列女传》的取材标准,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史家撰述正史《列女传》的取材标准经历了由"列女"到"烈女"的变化过程,这一变化始于《新唐书.列女传》,最终定型于《宋史.列女传》导致正史《列女传》取材标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传统社会中在以父权-夫权为主导的性别制度下,主流价值观对"妇德"的话语变化。而正史《列女传》取材标准的变化,既是历代妇德观念的反映,也是父权-夫权性别制度下对于女性妇德的要求与塑造。  相似文献   

2.
考察<史记>汉魏时期之流传状况,有一个非常显著但却向为论者所忽略的特点,即汉魏时期<史记>之流传与<春秋>家有着极为深切的关系.与<史记>流传密切相关的人物中,其事迹稍可推详者,如杨恽、褚少孙、刘向、刘歆、扬雄、陈元、段肃、冯衍、班彪、班固、杨终、延笃、颍容、谯周等则多具<春秋>学渊源,而且不少人本来就是以<春秋>名家.<汉书·艺文志>将司马迁<史记>列入"六艺略"的<春秋>家,是深切其实的.<史记>是西汉中期方兴未艾的<春秋>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春秋>家之"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3.
<尚书>叙事富于神话的想象和幻想,保留了大量上古原始神话的片段,尤其是<虞夏书>,更可以看作是历史化了的我国上古神话与传说的汇集.其中,有关虞舜的神话和有关鲧禹治水的神话构成了<虞夏书>的核心部分.这些神话内容使<尚书>在历史叙事之外,更增添了由想象与幻想等虚构叙事所带来的形象性,使故事情节更为曲折复杂、绚丽多彩,人物形象更为丰满生动.本文以<尚书>的虞舜神话为研究对象,追溯并分析该神话的原型意义,以期说明神话内容对<尚书>叙事文学性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盛世律例很重视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予以解读:一是古代律例中所表现的儒家元典精神和宪政情怀,这主要是<汉律>和<大唐律>的民本法律观和儒家"仁政"思想,以及<大明律>"空印案"所折射出财产权掌控之"严于治官而宽于治民"的司法理念.二是儒学视域下的大清律的财产权法典保护以及沈家本"仁"核心的宪政期许.  相似文献   

5.
对于明中叶史家唐顺之重要史论著作--两部<解疑>,后世一直存在着截然相反的两种评价.两部<解疑>的产生,应是充满忧患意识的士大夫唐顺之对明中叶以来剧烈社会变化的历史性思考.它们在历史评价方面的事功观和时势观、对皇朝统治中君臣关系、民族观的深刻认识以及对春秋笔法的积极反思等三个方面,都表现出突破以理学为代表的主流意识形态束缚的倾向.两部<解疑>产生原因,不仅存在于时代背景、性格和学术思想等各自领域内,更是上述诸方面融合交汇的结果.两部<解疑>的史学思想对唐顺之的<左编>具有直接的影响,并通过<左编>印迹于李贽<藏书>中的某些历史评议.从这层意义讲,它们可谓为晚明史学启蒙思潮中社会批判思想的"先声",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她是位美女,尽管她的身上没有美人的惊艳;她是位明星,尽管她在媒体面前每每还保持着最初的那种羞涩.清淡如兰的美女蒋勤勤,因为<乔家大院>热播,不情愿地将自己和一段私密的恋情推到前台.  相似文献   

7.
段留锁 《唐都学刊》2008,24(1):118-123
霍松林先生的杜诗鉴赏,师心会意,烛幽透骨,堪与原诗相辉映.本文探析的是其中的两篇,即<春夜喜雨>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这两篇鉴赏中,先生"凌绝顶",入"化境",以诗圣般的胸怀,成宏妙浑厚之作,带给人们的不仅是方法论的启迪,更是灵魂深处的震颤以及如何为人、为文的灯塔与路标.  相似文献   

8.
1930年<民法·亲属>和1950年<婚姻法>均以废除封建婚姻家庭制度为目的,但在立法技术和立法原则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在立法技术上,<民法·亲属>明显优于<婚姻法>;在坚持一夫一妻及男女平等原则方面,<婚姻法>较之<民法·亲属>更为彻底.<民法·亲属>主要成为城市青年争取婚姻权利的工具,而1950年<婚姻法>确立了以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及儿童合法权益为原则的新型的婚姻制度,使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理念得以深入人心.可称为"妇女解放的宪章".  相似文献   

9.
南宋著名学者王应麟的文集散佚已久,主要以辑本相流传.本次对王应麟文集的整理,可谓建国以来严格意义上的第一次,吸收宋陈思辑<两宋名贤小集>所收<王尚书遗稿>、明郑真辑<四明文献集>、清陈朝辅辑<深宁先生文钞摭余编>的成果,并补入<全宋文>及笔者的辑佚成果,底本选张寿镛<四明丛书>本,以清初钞本、四库本参校,多数篇章更寻其辑佚之源而以元、明方志等参校,最大程度上做到了求全求确.在命名上,则依四库馆臣之例仍日<四明文献集>.  相似文献   

10.
前苏联作家米哈伊尔·肖洛霍夫的创作生涯在20世纪俄国文学史上独具特色,他的作品分别获得斯大林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静静的顿河>这部作品真实地折射出作家鲜明的心理特征、生活阅历、审美需求和价值取向.肖洛霍夫童年时代特殊的生活经历和成长环境、本国宗教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对19世纪文学大师们在创作经验方面的继承,这种种因素都对他的女性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杨玲 《浙江学刊》2008,(1):85-91
本文将对杜拉斯的<情人>和卫慧的<上海宝贝>作一个比较性阅读.在笔者看来,两个文本都是描述异国恋的女性自传体叙述,都是关于边境和越境的寓言.但<情人>里的白种女孩和黄种男人的恋情被杜拉斯描绘为殖民者朝"下"的僭越,<上海宝贝>里的倪可和德国情人的性爱纠葛则被卫慧再现为被殖民者朝"上"的僭越.两位女主人公的种族身份差异不仅导致了文本中不同的权力关系组合,还带来了截然不同的阅读效果.通过对这些迥异的文本风景和读者反应的揭示,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省察父权制度在建构和控制女性生活边境方面的操作手段,以及当今第三世界女性所面临的深刻困境.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一系列国际公约的出台,特别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成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姊妹篇,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依据更为充分,国际社会的保护架构趋于完整,尤其欧美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已经比较成熟.而中国由于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起步晚,保护理念与利用策略仍然存在不足之处,需要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结合自身特点进一步改进,即加大保护力度,合理利用开发,找到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最佳结合点,使文化遗产在旅游利用过程中不但具有一般旅游活动的经济功能,还可以延续遗产文脉.  相似文献   

13.
初看之下,<拉克斯>在柏拉图全部对话作品里算不得讨人喜欢.和<卡尔米德>、<吕西斯>和<普罗塔戈拉>等苏格拉底式的辩难(aporia)对话一样,<拉克斯>的结论在表面上"破而未立":在这场论及青年教育和勇敢美德是什么的对话中,苏格拉底辩难了雅典名将官拉克斯和尼喀阿斯各自对勇敢的定义,但他最后声称:"我们都还没找到勇敢是什么."(199e)①通过辩难拉克斯和尼喀阿斯各自对勇敢美德的意见,苏格拉底辩难了他们对学习披坚执锐格斗术意见的权威乃至在青年教育问题上的权威,但他最后声称:"我们中间还没一个人够格当教师."(201a)不仅如此,在这场对话中,苏格拉底的辩难既没有<普罗塔戈拉>来得精深复杂,也没有<卡尔米德>或<吕西斯>来得饶有情致[2].  相似文献   

14.
陈戎女 《求是学刊》2008,35(3):116-120
<伊利亚特>里出现的女性可分为三类:布里塞伊斯代表的"荣誉礼物",安德罗马克代表的妻子和母亲.以海伦为代表的"无耻人".她们命运不同.但全都为男性英雄世界所边缘化,她们是战争的奖赏和原因,背负战争之苦.这些女性出场不多,但足以使<伊利亚特>有一个特定的女性视野:从不同的女性角色,看待这场战争及其灾难性的后果.  相似文献   

15.
郑玄的诗教思想受孟子影响最深的是"以意逆志"法与以史说<诗>.他在笺<诗>的过程中借鉴并吸收了孟子诗教思想的精髓.孟子认为<诗经>是西周王道教化的产物,可以用<诗>来证明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理想王道时代.郑玄接受孟子以史说诗的方法,于<毛诗传笺>中在<诗序>和<毛传>的基础之上总结出了成体系的"正变"说以史释诗.郑玄也继承了孟子"以意逆志"的理论,并加入了他自己的创新,将孟子的"以意逆志"法上升为以"美刺"释<诗>.他将<诗经>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政治背景置于解诗的过程之中,从而推求和诠释诗人之志,赋予"以意逆志"更为深广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刘红军 《学术交流》2008,(4):147-149
关于<儒林外史>的创作素材,何泽翰、李汉秋、朱一玄等前辈学者已经做了大量考证、编辑工作.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阅读明清相关史传笔记资料,又发现一批<儒林外史>的创作素材,现将其中部分材料整理出采,供研究者们解读<儒林外史>时参考.这些材料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属于论者已有考证、引述,但笔者又发现另有出处,予以补说.另一类属于论者所从未引述过者,现一并整理出来,述为一编.  相似文献   

17.
汤燕君 《浙江学刊》2004,(3):215-218
宋代女词人朱淑真用诗歌作品来表现对人生的个体化诉求,其作品<断肠集>所展现的女性自我意识已经突破了当时的女教规范,代表了女性追求自我发展、追求个性解放的一个前进方向,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8.
内蕴理念生成性的<新青年>,以其倡导科学与民主的自我定位与各种文本相互问的对话所产生的影响,召唤后来者对此所进行的再吸收与再创造,构成了<新青年>的场域.<新青年>场域的构成具体表现为同人的聚合、报业的崛起、文化的选择、思想的推进、文学的革命和大学的建制以及论坛的设置七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黎荔 《创新》2008,2(4)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思想艺术传统的全面总结,也蕴含着民族文化自我更新的先导因素,因此能在"五四"时期被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到文学正宗的地位,多方位地参与了"五四"新文学核心精神与关键理念的建构,显示出对各种言说的巨大的构成功能.围绕<红楼梦>的指涉所带来的文学命题和语言形式.是现代中国文学意义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资源.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帝王观的发展史上,<册府元龟·帝王部>的帝王观是个重要标志.它的内容取材于正史、实录,其编目条理明晰、分类明确,"帝王部"的总序与各类小序言简意赅地归纳了对帝王的建议与要求,体现了宋初士大夫帝王观的主要特点.<册府元龟·帝王部>以古代帝王的行事原则作为当朝统治者处理政事、治理国家的借鉴,从这个意义上说,<册府元龟·帝王部>可以看做帝王的治国指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