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林外史>的创作素材十分丰富,何泽翰<儒林外史人物本事考略>、李汉秋<儒林外史研究资料>、朱一玄、刘毓忱<儒林外史资料汇编>等专著已总其大成,周林生等又做了一定的补充.笔者通过阅读明清相关史传笔记资料,又发现一批新的<儒林外史>创作素材,现将这些材料陆续整理出来,供研究者们解读<儒林外史>时参考.这些材料大多从未被论者所引述过,少数材料虽然论者已有所涉及,但笔者又发现另有出处,现一并整理出来,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2.
宋运娜 《社科纵横》2008,23(9):86-87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讽刺文学中最杰出的代表作,作品中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其中理想人物杜少卿对我们了解吴敬梓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金和在其为<儒林外史>写的跋中明确指出:"书中杜少卿乃先生(按:指吴敬梓)自况".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提出:"<儒林外史>所传人物,大都实有其人","杜少卿为作者自况".由此我们了解杜少卿这一形象是解读吴敬梓的关键所在,笔者拟由杜少卿形象解读吴敬梓.  相似文献   

3.
焦继顺 《学术交流》2008,(4):137-139
<河伯>是<楚辞·九歌>中的一篇,它以河伯的爱情生活为主题,描写了河伯和心爱的女神嬉水的欢乐.但就是这首诗却因为与中国传统礼制"祭不越望"原则不符,在文学史上引起了长时间的争论.通过对历代<楚辞>研究者的观点的分析,结合考古发现与上古礼仪制度的相关材料,笔者得出的结论是:<九歌>是国家祀典,其性质是屈原根据楚国国家祭典的需要而创作的一组祭歌,<河伯>一篇也是根据国家需要才产生的."祭不越望"原则,对<河伯>乃至<九歌>并不适用.  相似文献   

4.
<周南·汉广>是<诗经>中的一首情诗.历史上诸家对此诗本义,主要有三种观点,而今人则对影响最大的<毛诗序>的观点进行了全盘否定,进而以此诗的诗歌性质替代其本义.笔者在研究中发现,造成这种原因的主要问题在于历代研究者没有对游女的"游"字义项进行详细的考证,忽略了游字淫逸的贬义义项.因此,在论证游字贬义义项的同时,结合周南地域与周楚文化相异特点进行分析,认为<周南·汉广>的创作,就是要表达"无思犯礼,求而不可得"的这一本义.这也说明<毛诗序>对此诗的看法,有一部分还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5.
郭志英 《今日辽宁》2014,(11):26-29
《照片中的回忆》荣获全国“五个一”大奖,各方约谈创作体会。近两年的回忆点点滴滴涌上心头时,竟然一时间不知道从伺说起,就如同搜集的创作素材太多,如果找不好叙述角度,最好放一放,用心等。  相似文献   

6.
作为文学创作艺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在<诗经>中都有明显体现.<诗经>是真实生活的反映,创作中就要采用现实主义精神真实的反映社会.同时作者歌颂、赞颂一些美好事物,或者幻想美好未来,就要采用浪漫主义精神抒发情感.这两种创作精神结合,构成了<诗经>创作艺术的完美体现.而这种两种创作精神是有其进步性和局限性的,进步性:现实主义精神让人们真实的感知历史真实.浪漫主义精神激发人们对美好未来和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描绘理想的生活蓝图.两类艺术精神结合还可以提高人们对社会的理性认识,使得人们对天帝、鬼神,不再盲目崇信.局限性:两类艺术精神结合得不够完善,而浪漫主义精神体现得软弱、模糊、不鲜明.  相似文献   

7.
杜贵晨 《求是学刊》2012,39(3):116-120
《儒林外史》在题材上是一部写明代以及清代的“儒林小说”,它源于史家“实录”精神的高度“写实”的文学成就,虽使其有“足称讽刺之书”之誉,但“讽刺”仅其“写实”效果的一面,又系读者“受性”自得,而非作者有意为之.《儒林外史》的总体艺术风格是“写实”,而非“讽刺”.《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最优秀、最纯粹的“儒林”题材“写实”风格的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8.
夏目漱石和女弟子之间超现实的精神恋爱,成为二人创作的纯净宝贵的素材.漱石的<漾虚集>以幻想的天上之爱构成一个唯美世界.但是,漱石通过<台风>和<虞美人草>逃出了这个世界,觉悟到职业作家的使命,其创作也从与大琢楠绪子之间的恋爱幻想的唯美小说转变成批判现实的教化小说,以开导天下青年和读者.  相似文献   

9.
在小泉八云的一系列文学作品创作中,再话文学创作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其晚年的再话作品集<怪谈>最具代表性.从<怪谈>的创作背景和作品构造可以看出小泉八云<怪谈>选材来源及其西方思想倾向:<怪谈>虽取材于东方古典文学,但经过八云的再创作,便明显具有了西欧文学的特色,实现了东方素材与西方思想的融合.从"爱重于死"和"泛灵论"两个角度来探析西欧文学思想在八云再话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可以充分肯定八云<怪谈>创作中东西合璧的特质.  相似文献   

10.
早期中国的诗产生于歌唱,以口头创作并靠口耳相传.在东周时期的文献中,"诗"这个术语有双重含义,既指<诗>,如<诗经>,又指"歌"(一种艺术样式).至于<论语>与其他文献的大纲中的所谓"学诗",系贵族子弟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但是,"学诗"的真正意思又是什么?由于<诗经>成了那个时代的经典中或许最为重要的一部,并由于保持乐与诗为一体的口头(或半口头)创作的传统手法,"学诗"被假定为意指"学唱<诗经>中的诗歌".笔者对这种说法思之有年,感到益发不能令人满足.这些诗歌究竟是如何表演的?我对此问题孜孜以求,兴趣日增.本文拟通过分享可以被演唱的诗歌曲调的或多或少的创造性重构中的某些发现,设想一下<诗经>中的诗歌的实际演唱问题.  相似文献   

11.
评论优秀的讽刺文学作品时,人们常常看到“含泪的笑”这种说法。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运用“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手法塑造了众多集喜和悲、美和丑、滑稽和崇高于一身的不朽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末世人心不古,世风浇薄的痛心状况。寓庄于谐的手法使读者为《儒林外史》的诙谐和调侃解颐的同时,又为它的深刻和悲悯而感伤  相似文献   

12.
作为明代背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儒林外史>直接写到了许多明代的真实人物,如朱元璋、朱宸濠、王冕、高启、李梦阳、何景明等,都是以真名实姓和真实经历进入故事文本.此外,吴敬梓还以一种间接方式写到一些明代的真实人物.在<儒林外史>本文中,这些历史人物如神龙见首不见尾,并未直接写到其姓名的全称,使读者容易误解为作者虚构的人物,而实际上作者又在文本中留下了种种线索,循此线索进行抽绎,具可按迹循踪,找到真实的历史人物.这其中就有"工部大堂刘大老爷"(第七回)以及"中山府烈女"(第三十六回)等.我们认为"工部大堂刘大老爷"当为刘大夏,"中山府烈女"当为徐妙锦.  相似文献   

13.
张莹 《唐都学刊》2008,24(1):55-57
在近代当代文学的"文化热"中,不少作家从民族远古的或者近代的民俗文化中汲取创作素材,出现了民俗文化向纯文学的强有力的渗透乃至交融.当代作家文化意识的觉醒,使我们的当代文学出现了一些深深植根于民族土壤,同时能以20世纪开放的世界性眼光艺术地把握显示的优秀作品.陈忠实的<白鹿原>、<梆子老太>、<四妹子>、<蓝袍先生>等一系列作品便为我们展示了关中民间人生仪礼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4.
张凯 《生存》2020,(3):0044-0044
对于拥有良好观察能力的高中生来说,生活之中处处都有可以用于写作的素材。然而,通过相关调查发现,目前很多高中生表示难以寻找写作素材,以至于每次在写作的时候都会犯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介于此,笔者重点分析目前我国高中生难以寻找写作素材的原因,然后探寻在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的策略,望有助于高中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王进锋 《唐都学刊》2008,24(3):57-60
<保卣>铭是有关西周历史的重要材料.过去很多专家对其进行了考释,但争论仍然很大.本文在详细考证了铭中的几个字之后,认为其讲的是周成王让官员保到诸侯国收取贡品的事.<保卣>将成为研究西周贡纳制度的重要史料.<保卣>的作器者保不是召公夷,也不是明保,而是一个名叫保的负责收取贡品的普通官员.<保卣>带有商器的特点是文化的一种传承.  相似文献   

16.
顾炎武关于<春秋>经传的研究,无论是对<春秋>之义考释,还是对<春秋>三传的论证,以及对杜<注>的补正,均集中地反映了他求实征验的治学风格与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而他的<春秋>经传考证的学术方法,则开启了乾嘉考据学.他的以<春秋>经传考证为代表的经学成就,开创了清代新经学.他的治学主张、方法及成就,共同形成一代学术范式.  相似文献   

17.
兰一斐 《唐都学刊》2009,25(5):60-63
影视艺术创作与文学创作是同根同源的创作行为,有所区别的是前者使用活动影像讲述故事.<三十里铺>是一首经典陕北民歌,如何将一首民歌演释为长达30集的电视连续剧,需要进行缜密细致的艺术思索与形式结构的营造,分析这一艺术创作过程对于电视剧艺术创作的规律和创作心理研究必然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8.
尚一鸥 《日本学刊》2008,(2):141-151
日本的村上春树研究始于作家的处女作<且听风吟>获"群像新人文学奖"的1979年.28年间计出版学术类著作92部,而仅从日本国会图书馆资料库的<杂志纪事索引>中便可以检索到学术论文530篇,散见于报刊的文章更难以计数.学术界的投入在现代以来的作家作品研究史上是空前的,以评论家、大学教授为主体的研究群体中,大家云集.人们关注了村上现象与日本当代文学、村上的后现代主义小说技巧、创作意识与小说倾向,以及外来影响与村上小说文本风格等相当宽泛的领域.与此同时,批评与攻讦的声音也从未消失过.村上一直是在褒贬毁誉中持续着自己的创作历程的.  相似文献   

19.
从维熙(1933-),河北省玉田县人.早期用笔名碧征、从缨.1950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并于同年开始发表作品.毕业后,任<北京日报>文艺编辑.1958年参加中国作家协会,开始了专业创作生涯.先后出版了两个散文短篇小说集<七月雨>(新文艺出版社,1954)、<曙光升起的早晨>(新文艺出版社,1956)和一部长篇小说<南河春晓>(新文艺出版社,1957).  相似文献   

20.
明代<孟子>学是中国<孟子>学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自有其独特的学术特点和贡献,是一块有待进一步开垦的学术领地.明代<孟子>考据学,参与学者较多,著述亦丰,前、中、后期发展不均衡;具有关注重点较为集中、专题研究较为兴盛、体例上推陈出新等特点;同时也明显存在简单重复考证和考证不够深入的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