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新论集锦     
多年来,有一种观点认为,孔子的仁学是人道主义,或称孔子为“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凌初在《孔子的“仁”学是人道主义吗?》(《齐鲁学刊》1983年第3期)一文中对此提出异议。作者认为,在孔子时代,确有“人道”概念的存在,但其内涵与通常所说的人道主义是根本不同的。一、它有与唯心主义天道观相对立的素朴人本观的含义。二、有时  相似文献   

2.
喜读《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新论》晓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这个概念在我国已经提出多年,其内涵也似乎早成定论,鲜有对此作进一步探讨者,更不见有专门以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为题的专著。最近,我高兴地读到了华夏出版社1995年1月出版的、陈荣富教授的专著《社会主义人道...  相似文献   

3.
由于孔子主张“爱人”《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于是,学术界有人认为孔子主张“爱人”,肯定尊重人的价值,因而西方人道主义思想在孔子那里已经有了,孔子的思想也是一种人道主义,甚至有人认为孔子的人道主义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人道主义思想具有同样伟大的意义。这些观点抹杀了孔子儒家思想的历史属性,混淆了孔子儒家关于人的思想与人道主义的区别。“人道主义”一词从拉丁文humanist…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的五十年,是革命的人道主义向社会主义人道主义过渡,并且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发扬光大的五十年,也是反对资产阶级虚伪人道主义的五十年。人道、人性,是个古老的课题。早在古代的奴隶社会,就有一些先进的思想家提出了重视人、尊重人的若干思想。如古希腊的著名智者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古希腊罗马哲学》138页)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创始人孔子,则明确强调“仁者爱人”,一次马厩失火,孔子听说后,只关心“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的人道理性指处理人与自身之关系的实践理性,对人道理性的研究必然对于解决当代面临的全球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一研究人道理性,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何为人道理性?或人道理性的本质规定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能不从考察人道主义这一人们既十分熟悉又颇为陌生的概念入手。所谓人道主义,按照学界公认的看法,它是关于人的本质、使命、地位、价值和个性发展等等的思潮和理论@。“人道主义”一词是从拉丁文humanistas(人道精神)引申来的,最早在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那里,是指一种能够促使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的…  相似文献   

6.
1984年第四期《艺谭》上,刊出日本汉学家松浦友久先生《“白发三千丈”和<秋浦歌〉》——唐诗纪行》一文(张守惠泽,原载1983年10月21日《每日新闻》晚刊)。随后,松浦先生又写了《关于李白(秋浦歌〉注释的几个问题》,由张采民译后载于《李白学刊》第一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这两篇文章是作者于1983年9月上旬参加早稻田大学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访华团实地访问后写就的。文中,一方面对(秋浦歌)中涉及的三个具体地名——逻人、江祖、天平,在实地考察与引证清人所撰(池州府志)的基础上作了令人信服的考释,纠正了历来多种注本…  相似文献   

7.
再论人道主义的悖论性质─—从市场的实质看人道主义的局限胡义成(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本人撰写的《人道主义的‘悖论’性质》一文在《中州学刊》1993年第6期发表后,引起学界的重视,也有的同志提出不同看法。为此,对这个问题再作进一步阐发。本文试图应用控制论,...  相似文献   

8.
“易诗学”的诞生──评黄玉顺《易经古歌考释》余有仁(四川省新闻出版局)持续数年的“易经热”,现在该是收获的季节了。最近巴蜀书社出版的黄玉顺著《易经古歌考释》(下称《考释》)一书,就是一项重要的成果。该书从《周易》古经里发掘出六十多首殷周诗歌,加以考证...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列维—斯特劳斯的思想是人道主义还是“反人道主义”之争为线索,具体分析这位结构主义思想家在人道主义问题上的基本立场。结论主要有两点,一是就反历史主义和反心理主义而言,列氏的结构人类学直接反对了萨特所代表的欧洲人道主义或者说人类中心主义话语传统,并最终将人道主义定位于神话和意识形态之上;二是由于这一反对以结构人类学的神话观为背景,列氏没有否定人道主义作为神话和意识形态的实践功能和社会意义,其“反人道主义”实际上反对的是“人道主义的僭越”而不是人道主义本身。在文章的结尾,论者为列氏思想是否构成“新人道主义”的问题提供了两条理解的线索  相似文献   

10.
《〈仓央嘉措之歌〉与藏族民歌》一文,全面论述了《仓央嘉措之歌》(以下简称《仓歌》)与民歌的关系,重点辨析了目前学术界“《仓歌》就是民歌”的观点。该文共分四大部分。首先,作者从四个方面指出了《仓歌》与藏族民歌的相似点,即语言、结构、比兴和比拟手法上的相似。然后,从作家文学同民间文学的差别、《仓歌》的艺术  相似文献   

11.
《老子》“知常”“同道”的认识论思想高秀昌(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认识论思想是老子哲学的主要内容,虽然老子哲学没有对认识论方面的问题作专门的系统论述,但是,从《老子》一书中所包含的大量的认识论概念、范畴、命题、判断等可以看出,老子哲学事实上有一个比较完整...  相似文献   

12.
1942年2月8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上作了“反对党八股”的讲演,但“党八股”一词的提出并非始于此。《新华文摘》1990年第6期转摘牛桂云《“党八股”一词的最早提出者》一文指出,早在1932年11月,张闻天在以“歌特”的笔名撰写的《论我们的宣传鼓动工作》一文中,曾明确提出:“我们的同志在宣传鼓动工作中有一个特点,就是‘党八股’”。该文刊载于中共中央机关报的《布尔什维克》第31期(1932年11月18日出版)。据此可知,张闻天在毛泽东同志作“反对党八股”的讲演之前便使用过“党八股”一词。然而,有…  相似文献   

13.
《招隐士》作者,向以为淮南小山,近龚维英先生作《宋玉作(招隐士)考辨》①一文(下引此文,简称《考辨》,认为“作者就是屈原后辈宋玉”。其理由大略有四:一、《文心雕龙·辨骚》已把《招隐》挂到宋玉帐上。二、《招隐》有“王孙游兮不归”的话,按王逸“小山之徒”作说,牵强附会,以宋玉作,即无此弊。三、《招隐士》“嗣音屈宋”、“最为高古”,径题宋玉作更合适。四、《招隐》写作习惯颇类《九歌》,宋玉真品(九辨)“悲忧穷威兮独处廓”而下十八句句法同之。其实,《考辨》之理由或因误解而来,或出于牵强路虎,实无一能成立者…  相似文献   

14.
唐代长安与祆教文化的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袄教是中国古代对古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的称谓。‘袄”字是汉代以后创造的一个汉字。“袄”字在《说文解字》中未见,大致在南北朝时期琐罗亚斯德教传入中国后,至迟在隋末唐初才出现的。《说文新附》(宋·徐本《说文解字》第9页,中华书局影印本)对“祆”字作这样解释:“袄,胡神也。从示,无声。”这是全面对“祆”字的说明,有形有音,十分清楚。徐的弟弟徐锴,在其《说文系传》中,又作了补充:“祆,胡神也。从示从天。”(《汉语大字典)第4卷第2388页。)值得注意的是王玉树(清·陕西安康人,其事迹见李慈…  相似文献   

15.
裴德海博士的《断裂与还原——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历史之迷》(安徽人民出版社)的出版,无疑是值得庆贺的事。这是他在博士论文基础上的又一次提升。作者直面近一个半世纪以来的人道主义的难题进行了深人的研究,对人道主义思想资源进行了较全面的清理,对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进行了深度的开掘,突破了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既成观点,是一本具有重要理论创新的著作。我以为这本著作的理论观点有以下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6.
几百年来,“人性论”、“人道主义”作为资产阶级鼓吹自已代表“全民”的遮羞布,理应受到必要的批判。但是,在“人性”和“人道”的问题上,并不是只有资产阶级的一家之言,更不是所谓马克思主义不讲人道,不谈人性。其实,马克思主义有自己真正科学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只不过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与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有着本质的不同罢了。从历史上看,关于探索人的本质是什么的人性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早已众说纷纭。我国先秦时期的孟子主张“人性善”。荀子主张“人性恶”。孟子的学生告子主张“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告子》上)。汉代的董仲舒提出“性三品”,把人性分为三类,即不教而能善的“圣人之性”,虽教也难为善而只能为恶的“斗筲之性”,  相似文献   

17.
一个词的用法不同,往往会产生歧异,造成长期的争论。这些年关于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虽然涉及了许多实质性问题,但也存在着由于对“人道主义”一词的不同理解而造成的不同意见交锋。而这种对“人道主义”一词的不同理解,与“人道主义”一词的翻译有很大关系。同时,在查看一些台湾的学术资料时,笔者发现台湾学术界对人道主义的理解与大陆也有很大差异,而这种差异也根源于“人道主义”所译指的西文不同。因此,考察“人道主  相似文献   

18.
诗话一则:说“青溪”马斗全古人诗中每见“青溪”一词,多属用典,有二义。一用《南史·刘激传》“人呼脉为青溪”之典,以之指退隐之处。如王绩“青溪归路直,乘月夜歌还”(《夜还本溪。号》),“别有青溪道,斜亘碧岩限”(《题黄颊山壁》),王勃“青溪数曲,幽人长...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的源起 “发愤著书”说是我国古代文论的一个较为重要的命题。 “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公羊传》宣公十四年注)这句话中已透露出“发愤”而有所作的意思。孔子在探讨诗之社会功能和审美价值的过程中,标举“兴、观、群、怨”,把“怨”做为重要一端加以称举。孔子之“怨”虽有着极强的伦理政教意味,但并不否定诗歌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传达怨、怒的内容,这从孔子删诗即可看出。屈原的著述中,也蕴含了“发愤著书”说的萌芽,如“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九章·惜诵》)然而系统阐明“发愤…  相似文献   

20.
哲学应该研究人。人的哲学,即把人当作哲学问题来研究,在我国还刚刚开始。人道主义和异化,是两个在人的哲学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概念。人道主义有没有历史继承性?有没有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人怎样克服异化?人道与异化有没有内在联系、是一种什么样的内在联系?这些都是人的哲学中的重要问题。人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考察文艺复兴人道主义这一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人道主义的典型形态,也是一个途径。本文认为,文艺复兴人道主义的本质特征中,内涵着一个理论性的问题,可称为:人道与异化的对立。研究这一“对立”,对我们探讨上述问题是有启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