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世纪末,华裔美国文学开始跻身美国文学圈。华裔美国文学作品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又具有独特的美国经验。而早期华裔美国文学作品的母题主要是尽可能真实反映中国形象,借此消除美国社会对华人的误解,渴望美国白人理解、尊重华人。文章以华裔美国文学作家李恩富、容闳和水仙花的作品为例,从历史视角分析其中"重教"、"游子"、"报国"以及"和"等母题及其所塑造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起源、研究的目的和范畴、研究的方法等方面对比中关两国的美国研究,指出两者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前者是一个多学科参与研究美国的综合工程,后者是一门跨学科研究美国文化的独立学科;文章认为中国目前的美国研究不太可能发展成为一门学科,但其中对美国文化的研究却类似于美国的美国研究,有希望并且应该发展成一门学科;文章提出将"美国研究"与"美国学"区分为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以此正本清源,促进中国的"美国研究"这个综合工程以及"美国学"(即美国文化研究)这个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美国国家认同由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WASP)文化和"美国信念"等观点构成,主要反映了WASP文化和欧洲移民的历史认知。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多元文化主义,对美国国家认同构成了严峻挑战,在20世纪末的美国学术界引发了一场"文化冷战":文化保守主义者认为美国国家认同的核心是WASP文化,指责多元文化主义可能导致美国的分裂,而多元文化主义者更强调美国文化的多样性。受美国保守主义崛起和"9.11"事件的影响,多元文化主义转为低潮,但围绕美国国家认同的争论不会消失。从长远来看,"和而不同"的理念,即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对"美国信念"的共识,也许是对美国国家认同的最好诠释。  相似文献   

4.
中共"七大"前后,毛泽东的美国观经历了赞扬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最典型的民主国"到深信美国"实在是一个敌对性的帝国主义"戏剧性的推演;美苏关系是毛泽东的美国观推演的国际背景,而美国对华政策则是毛泽东观感、认知和评价美国的基本尺度;毛泽东的美国观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又兼备革命现实主义的特征,它显现了毛泽东的民族主义情结与现代化追求之间的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5.
甲午战争爆发前,美国在对朝政策上最初采取了有悖于传统"中立"政策的积极参与多国联合调停的政策,之后不久,美国最终回归到反对参加一切形式的联合调停的"中立"政策.由于美国总统克利夫兰和国务卿葛礼山的个人原因,美国最初采取了积极参与多国联合调停的政策.但由于美国不希望欧洲列强过多介入朝鲜事务、美国舆论对朝鲜的冷漠态度以及朝鲜在美国对外政策中的次要地位,美国最终回归到反对联合调停的传统"中立"政策.尽管一再声称保持"中立",但自回归到传统"中立"政策之后,美国采取的完全是偏袒日本的政策.  相似文献   

6.
美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也是一个非常宗教化的国家.宗教对美国的意识形态、对外政策和战略思维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美国早期的白种盎格鲁--撒克逊清教徒思想使美国人具有了民族优越感、"天命论"的思想等.美国在"9·11"事件后,对伊斯兰世界推行"民主改造"的战略,这是美国宗教极端主义同伊斯兰教极端主义对立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奥巴马的"无核世界"思想,客观上虽然有积极和进步意义,本质上却是美国追求"绝对安全"神学政治理念的继续,是奥巴马政府重新评估美国所面临安全威胁的特点与形势、维护美国安全的能力与水平、施展"巧实力"谋求美国"绝对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一方面旨在修复并重塑美国道德形象,增强其道德影响力和领导力,另一方面,则企图继续保持核武器技术领先优势、巩固并扩大常规军事实力,维护并强化美国的"绝对安全"。  相似文献   

8.
美国的"无辜物主抗辩"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在漫长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美国法律逐渐探索出根植于美国法治土壤的独特的第三人财产保护制度。现行的"无辜物主抗辩"也为美国民事没收制度带来了新的发展力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了解美国"无辜物主抗辩"的由来,并深入分析《美国法典》现行的"无辜物主抗辩"的相关概念及其适用,既是对美国民事没收程序的深入了解,更是中国今后在第三人财产保护制度上可以借鉴与参考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国际市场风险不断加剧,中国公司对美国直接投资出现逆市爆发性增长。中国公司对美国直接投资的根本动因是在美国建立或获取一种"真实选择权"以规避日益扩大的国际市场价格风险与汇率风险。由于"入世"后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状况不断恶化,中国公司面临的国际市场风险越来越大,获取美国"真实选择权"的价值也就越大,进而刺激中国公司更大更多地对美国直接投资;并购美国较先进企业也可以增加该"真实选择权"的价值含量。利用2000—2012年间中国公司对美国直接投资的动态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与检验,结果完全支持"真实选择权"理论。  相似文献   

10.
在孙中山心目中,美国是先进的,他试图"效法美国"在中国建立美国那样的政治体制.然而,他的热情并没有得到美国当权者的同情和支持,他转向了苏俄,"以俄为师".但是,"效法美国"与"以俄为师"并不矛盾,它们是一种多元的、多层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美国在当今世界具有全球影响.中国大学生基本上是依据美国的对外政策和它的国内制度环境去认识和了解美国,因此大学生一方面从美国霸权主义对外政策的角度出发讨厌美国,另一方面从美国先进的国内制度环境的角度出发羡慕美国.中国大学生还应该了解"和而不同"的中美外交战略.从各方面看,中国与美国应该处于"和"的状态,但在一些重大原则问题上,中国必将与美国进行坚决斗争.  相似文献   

12.
美国大众传媒机构实质上是美国政府的"宣传部门",它不断将美国价值观和美国梦的"硬内核"传播到世界各地,是美国梦"硬内核"的"软包装".美国大众传媒传播价值观最大的特性是隐性传播,具有隐蔽性、多元化、娱乐化等特点,值得我们借鉴.但其过度自由的特性,对社会造成很大负面影响,也是值得我们引以为戒的.  相似文献   

13.
"美国梦"是美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同时也是美国文学一个永恒的主题。一部美国文学史同时也是一部"美国梦"的历史。文章以美国文学的发展为主线,通过对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的分析,探讨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美国梦"的特征和具体表现,从文学的角度解读"美国梦"。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30年代前,是美国对中国西藏政策实施的初期阶段.此间,美国把对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逐步扩大到中国的西藏地区.美国对中国西藏门户开放政策的具体内容是:反对列强瓜分西藏,承认中国对西藏的主权统辖;与此同时,美国又"模糊承认"英国提出的中国对西藏的"宗主权"理论.美国对中国西藏地位这种"双重承认"的政策,使美国既没有得罪英国,又讨好了中国,从而使美国在中国西藏进一步扩大了影响.20世纪初期美国的西藏政策,反映了美国这一政策的实用主义原则和为其国家利益服务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爱默生塑造"美国人"的全部秘密皆隐藏在他的"自立"学说中.甚至可以说,美国乃至美国人的伟大生命力和创造力,便发源于这种学说.这不仅因为爱默生的"自立"概念蕴含了美国人独立自主、乐观向上的自强精神,更重要的是,其中隐藏着深厚的宗教内涵.正是这种宗教内涵,成为美国民族和美国人民的精神支柱,为他们的生存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本文探讨和分析了"自立"学说的宗教内涵,进而揭示其何以成为美国人的生命之源,如何奠定了美国实用主义宗教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倾向.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发生了3起著名的"UFO事件"。一时间,"外星人入侵地球"的传闻闹得美国市民人心惶惶。如今事过境迁,美国"发现探索"频道揭示了3起事件的真相……  相似文献   

17.
"价值观输出"始终存在于美国的对外政策之中,冷战后,美国更加重视以"美国式的自由民主价值观"来整合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冷战后美国的价值观的输出主要围绕着"建立美国价值观主导下的世界新秩序"的战略目标,在实现手法上表现出由温和到强硬的发展态势,美国价值观输出的实质是美国当局追求国家利益的工具,美国政府对价值观输出的高度重视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经济动因和政治动因.  相似文献   

18.
美国第45任总统首开"推特治国"的先例,其所发推文绝大部分涉及美国内政外交,且已在其未上任前就已对美国内外造成很大影响。美国内对特朗普"推特治国"多持否定态度,因其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9.
一直以来,美国对外援助作为实现其国家安全战略目标的有效手段,为服务美国国家利益和维持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9—2019年,奥巴马政府和特朗普政府相继在"亚太再平衡"战略和"印太"战略的驱动下,在资金规模、地缘分布、援助领域、执行机构等方面加强对外援助的"工具化"效用。随着美国亚太政策的调整,太平洋岛国在美国对外政策中的战略地位和价值显著提升。美国对太平洋岛国援助不仅是维护其地区安全利益、推进外交政策的工具,更是在重要的地缘战略节点与中国进行"大国博弈"、制衡"一带一路"的抓手。深入研究美国对太平洋岛国援助的规模与内容、特征与趋势,不但为把握美国亚太政策的动向提供直观而丰富的视角,也为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0.
美国梦作为一种美国精神备受美国人推崇,然其实质却需要重新审视。美国梦肇始于英裔移民者的北美"拓荒"梦想,而"拓荒"梦则是移民者通过侵占印第安人的家园得以实现,这完全背离了"民主、自由、平等"这一美国立国理想。愈渐膨胀的美国梦已将"拓荒"对象扩展到海外,并采用文化"拓荒"这一软殖民方式进行推广。因此,文化被输入国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需要具备兼顾、保护本民族文化的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