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通过对我国农产品应急物资储备系统的环境分析,提出我国应丰富农产品应急物资的种类,建立基于灾害类型的农产品应急物资储备系统,分区分类储备农产品救灾物资等几点建议,旨在为我国应急物流的发展起到一定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2.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既是突发事件的频发区,又是应急物资储备的薄弱区。应急物资储备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障,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应急物质储备体系虽然已经基本形成,但其总体水平还普遍低于中东部地区,在应急物资储备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现状的分析,发现少数民族地区的应急物资存在代储点少救助效率底;储备重点不突出分类不清楚;调用协调管理缺乏联动性的问题,提出以民族地区风险特点为导向建设地方应急物资储备库;以风险类型为基准对应急物资进行分类管理;以优化资源配置为目标完善应急物资的调配机制等完善民族地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降低军队物资采购及储备管理成本和提高应急储备物资使用效率,提出了军地一体化应急储备物资综合管理模式。在军地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为发展地方经济、降低运输成本和储存成本,集成应急储备仓库与地方企业物流中心,形成物流园区型一体化综合管理。此外,以政策、税收等软环境和交通、电力、通信等硬环境的改善吸引企业入驻,并用军事物流服务标准来为企业服务,创新性地构建出多方共赢的军地一体化应急物资储备的物流园区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4.
实物与产能相结合的应急医药物资储备模式是提高应急保障能力、优化资源配置的一种有效途径。为降低应急医药物资储备成本,政府需要对混合储备模式下的储备数量分配进行合理决策。文章在借鉴非线性成本以及应急物资储备研究的基础上,对两种储备方式进行成本分析,构建了实物与产能混合储备模式下的应急医药物资储备模型,给出了不同条件下的最优储备方案,并给出算例进行验证,分析了设备折旧率等因素对最优储备方案以及最小储备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储备模式下合理分配储备数量能够实现应急储备成本最小化,为政府应急医药物资储备工作的开展提供具体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5.
论仓储管理     
贾东宁 《新天地》2011,(12):22-23
仓库是储存和保管物资的场所,它是随着生产建设的发展,物资储存形态的形成而建立起来的。物资储备和仓库的产生也随之产生了服务于物资储备的一系列管理工作和技术工作,这些工作统称为仓储管理。仓储管理是研究物资储运;保管规律的一门科学。  相似文献   

6.
一、企业物资合理储备的必要性和意义。 企业的物资储备是指物资离开企业的直接生产过程还没有进入企业生产消耗市场流通过程而暂时储存的那部分物资,企业为保证企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总要保持一定规模和数量的物资储备,它是随企业的生产的存在和市场的流通而伴生和发展的,这是一切企业所共有的现象,之所以产生物资储备在客观上有如下原因:  相似文献   

7.
政府应急物资储备是应急管理的物质支撑力量,当前相关研究大多关注的是物资储备如何更有效的服务于应急工作,很少考虑储备成本问题。在政府资金有限的条件下,物资储备成本的最小化是提高整个应急管理效率的一个部分。将现有的主要物资储备方式实物储备、生产力储备以及合同储备根据其本质特征概括为实物储备与紧急采购储备两种类型,通过分析两大类储备方式之间的替代、互补关系的分析,容易发现两种间的替代性是不完全的。基于财政资金充分利用的考虑,究竟将政府应急物资储存量控制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才能达到既不耽误应急又使成本最低?通过具体分析,在实物储备与紧急采购储备之间的替代渐进到互补关系的区间内寻求一个临界点,这个临界点确定了一个最佳物资储备量,这个量能够满足提供不变的应急物资保障水平的前提下使物资储备的成本最小,从而实现应急资金最优化使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政府储备应急物资过期报废损失严重、存储成本高的问题,提出了政府委托企业储备应急物资的方案,并对委托合作后政府如何激励企业降低应急物资存储成本的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对政府与企业合作前后应急物资储备成本进行了分析,寻找能使节约成本公平分配的条件,继而在企业尽最大努力降低应急物资存储成本的条件下,建立了政府成本节约期望效用最大化的激励模型。最后用算例验证了政府和企业合作后存储成本控制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应急物资储备方式选择与成本分摊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假设单位时间内突发事件发生次数服从泊松分布的基础上,分析企业和政府分别储备应急物资时的成本。针对单位时间内发生多次突发事件的情况,假设应急物资需求量是在一定范围内的随机变量,建立了不同形式下的成本函数;在物资报废收益、物资动态更新费用、突发事件发生频率等变量变动的情况下寻找使应急物资存储成本节省的储备方式;利用合作博弈理论解决企业储备时政府和企业成本的分摊。  相似文献   

10.
作为应急管理跨区域协同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区域应急物资协同储备有助于发挥资源集聚效应,对提升跨区域公共危机应对处置能力及效率具有关键作用。基于SFIC模型的分析视角构建跨区域应急物资协同储备模型,跨区域应急物资协同储备存在外部环境严峻、起始条件悬殊、催化领导乏力、制度设计不足、协同过程不畅和协同效果欠佳等建设困境。提出夯实协同基础、发挥催化领导主导作用、完善制度设计、加强沟通交流和建立评估反馈机制等治理对策,为跨区域应急物资协同储备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灾区对应急物资的需求激增。当存量的应急物资无法满足灾区需求时,需要通过应急生产来筹集物资。基于国民经济动员可以实现危态下资源超常规供给的基本认识,结合应急供应链,研究应急物资动员链构建与优化的基本理论。通过研究,认为应急物资动员链是为保障应急物资的超常规供给,保障危态下应急物资生产任务顺利完成,利用国民经济动员机制构建的应急物资供应链。它具有需求不确定性、供给能力超常规性、系统结构动态性、一定的稳定性、政府主导性、高度协同性、同步性及时间导向性等特点。它由管理链和供应链组成,其中管理链包括决策主体、执行主体和协调主体,供应链包含供应主体。在应急物资动员链运行过程中,其会随着应急物资需求变化、参与主体的任务落实情况的变化以及灾害的演化进行动态性变化,并会通过应急物资动员链中的节点、路径及主体的动态性变化表现出来。根据以上基本理论,形成一套由管理链和供应链协调配合的应急物资动员链构建与优化流程。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民利益至上的理念得以深入地实践,在此基础上建设覆盖全国的高效应急防范及救援体系已经成为当前非常急迫的建设目标.军地一体化应急物流建设能够在人员素质上更专业,物流调配上更快捷,物资管理上更统一.然而,军地一体化应急物流建设不能只是按简单的计划经济模式处理,而需要更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管理手段.目前军地一体化应急物流管理还较少有实际应用的研究.针对军地一体化下应急物资储备设施选址问题,首先以层次分析法来有效地分析应急物资储备设施选址的各种影响因素,形成不同的权重值;再考虑到包括军事及当地实际情况等各种相关约束,通过目标规划法进行二次选择,最终得到了较为客观的最优选址方案.  相似文献   

13.
油田的物资供应是石油企业降本增效的主要着力点,提高油田物资供应管理的水平意义重大。根据目前石油企业物资供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议油田物资供应管理部门提高物资采购管理工作的水平,加强物资供应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提高物资仓储管理工作的水平,加强对物资供应、使用信息的跟踪和反馈。  相似文献   

14.
城市重大危险源应急物流网络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城市应急管理体系中,由紧急救援物资储备和应急配送网络构成的城市应急物流担负着重要的保障职能,支持着紧急救援物资的快速流动。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城市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应在系统分析城市应急管理模式和应急管理网络模型的基础上,以城市重大危险源为对象,重点研究城市应急管理体系中城市应急管理网络和城市应急物流网络的交互结构,从而在城市内实现信息资源和紧急救援物资的共享,以及信息流和物流在城市应急管理体系中的有效集成。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突发公共事件频发,粮食的应急保供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基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一手资料与调查数据,分析了我国粮食流通体系的现状和在应急保供能力方面存在的关键问题。研究发现:我国的粮食流通系统在总体上能满足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需求,但也存在三个方面的缺陷。一是政府粮食储备体系存在储备品种和加工转化能力结构性失衡的问题;二是社会粮食储备体系还不够完善;三是粮食物流体系存在硬件设施跨地区衔接度低和管理制度缺乏顶层设计的不足。为提高粮食流通体系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应从优化粮食储备结构、推进市场化改革、科学指导农户和城镇居民储粮、提高粮食物流设施跨区域衔接度和完善粮食物流顶层设计等五个方面对其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6.
应急物资最优库存量以及合理的分配方式是提升应对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能力的重要问题,它直接影响着应急物流系统的反应速度和最终成效。本文经过统计分析得出灾害发生后需救助人口数的概率分布函数基本符合负指数分布,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经济成本和社会效益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区域应急物资库存总量以及区域内各等级应急物资储备节点库存量的分配模型,与不考虑随机需求下的应急物资库存总量相比,该模型可实现同等保障水平下经济成本的节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