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袁世凯与民初议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世凯与民初议会张华腾民国初年,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势力和以资产阶级为主体的民初议会之间展开的一系列激烈斗争,其实质是封建专制制度与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斗争。斗争结果是议会被解散,袁世凯专制独裁政权确立,辛亥革命最后失败。因此,揭示袁世凯与民初议会的斗争...  相似文献   

2.
李大钊与孙中山所领导的护法斗争究竟有何关系?这个问题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至今人们尚未提到的问题.历史事实说明,李大钊对孙中山的护法斗争,曾给予积极的配合和支持. 孙中山所领导的护法斗争,是指袁世凯死后特别是张勋复辟以后,孙中山领导革命民主力量对袁世凯的继承者军阀势力所进行的斗争.这场斗争,从1917年7月孙中山正式以“护法”为号召算起,到1923年年底国民党“一大”之前结束,历时达六年多.所谓护法,就是维护中华民国的《临时约法》.这个《临时约法》,充分地吸取了其他先进国家实行民主政  相似文献   

3.
论梁启超由拥袁到反袁思想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昌起义爆发后,由于改良派与革命党人的尖锐对立,梁启超对国内的政治形势采取了“和袁慰革,逼满服汉”的方针,既依附袁世凯,又防备袁世凯,两者若即若离。袁世凯上台以后,梁启超出于组织政党、控制国会、相机组阁、以便和革命党人相抗衡的考虑,同袁世凯采取了合作的态度。尤其是在二次革命期间,梁启超为袁世凯镇压革命力量积极出谋划策。然而这期间,双方在政党政治与专制独裁、爱国与卖国、以及一些内政外交的具体问题上仍存有不可克服的矛盾。袁世凯称帝以后,梁启超断然与之决裂,重新回到了革命阵营。梁袁之间由合作到决裂,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尖锐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上层与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官僚大地主阶级矛盾和斗争尖锐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十八世纪美国革命是第一次大规模的殖民地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也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次革命开始于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经过五年多浴血奋战,美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英国在北美的殖民统治,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但是,美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并未因独立战争的胜利停顿下来,而是持续到1787年宪法的制定,才大体告一段落。因此,许多历史著作都把从独立战争到1787年宪法的制定这一时期的斗争列入革命的范畴。这场革命是美国历史中最重要问题之一。美国研究这一问题的著作和论文历来很多,可谓卷帙浩繁。近年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有关美国革命的历史文献的不断发表以及美国开国元勋们的多卷本著作和传记的相继出版,美国史学界关于这次革命的著作和论文更是层出不穷。美国史学界对这次革命的研究有哪些主要的不同看法和争论?近年来它们的发展演变情况怎样?本文试图就这次革命的起因、革命期间社会阶级的矛盾斗争以及1787年宪法与革命的关系三个问题作一简要评介。  相似文献   

5.
屈连璧 《阴山学刊》2007,20(5):63-68
德国1848年革命初期法兰克福"工人协会"与国民议会资产阶级自由派的斗争是法兰克福工人协会为建立统一不可分的德意志共和国和维护无产阶级切身利益的斗争,是德国1848年革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一斗争后不久的1848年法兰克福九月起义是这次斗争的合乎逻辑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近代史上,由爱祖国发展到革命救国,这是广大华侨爱国思想的一条主线。为了求得中国的独立、自由和富强,广大华侨积极支持和参加了辛亥革命;之后,他们又为捍卫共和,推翻袁世凯的专制独裁统治而继续战斗。本文拟就爱国华侨在反袁斗争中的贡献进行初步探讨。(一)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取得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为了建立独裁政权,派出爪牙刺杀了国民党的代理理事长宋教仁,接着残酷地镇压了“二次革命”,解散国民党,接着又解散国会、毁弃约法。至此,共和民政,荡然无存,人民又陷入苦难的深渊。孙中山等再次流亡到日本,革命进入了艰难困苦的低潮时期。  相似文献   

7.
清朝道光年间,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农民反抗斗争在南北各省广泛掀起。统治阶级中一些比较敏感的人,也预感到“天下且大乱”,“逢人但问何处可避兵”。果然时隔不久,就爆发了震动世界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这次伟大的革命运动,是全国各地广泛发动的农民反抗斗争的继续、汇集、提高和发展,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这对社会基本矛盾激化的产物。从本质上看,这次革命运动无疑是一次农民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尽管在外表上它带有浓厚的宗教的和民族的色彩。  相似文献   

8.
袁世凯企图削弱南方革命党地方势力和各省都督的职权,要求实现“军民分治”。此主张提出后,革命党人与北洋军阀展开了一场论战。“赣省李烈钧首先通电反对,湘督谭延闾、粤督胡汉民、皖督柏文蔚继之。”袁世凯强令推行,企图迫使李烈钧接受,先后于1912年12月16日和1913年3月11日任命汪瑞闿和赵从蕃为江西民政长。李烈钧领导江西党、政、军、警各界进行了顽强抵制和斗争,并在九江地区调兵遣将加强戒备,与袁世凯武装对峙,几有开衅之势。袁世凯不得不妥协退让,收回成命。李烈钧为革命党人赢得了民国初期革命党与袁世凯斗争中唯一的一次胜利。  相似文献   

9.
《秦政记》、《秦献记》,是资产阶级革命家章太炎,在反对袁世凯复辟封建帝制的斗争中写出的反复辟战斗檄文。今天在深入批林批孔的斗争中读这两篇文章,更能感到它强烈的尊法反儒的战斗气息。 辛亥革命推翻了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制度,但是,“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了,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掠夺,清政府腐败无能,向列强割地赔款,把繁重的负担转嫁于国内,加紧了对各族人民的搜刮和掠夺。全国人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奋起向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总代表——清朝统治者展开了顽强的斗争。斗争首先从壮族聚居的广西爆发,不久便蔓延全国,形成了轰轰烈烈的以太平天国革命为中心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反清大起义。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由于不堪清政府残酷的民族压迫和剥削,陕甘地区(包括今宁夏和青海两省区)的回族人民在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和推动下,揭竿而起,掀起了猛烈而持久的反清大起义。这次大起义是太平天国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回族人民反对民族压迫争取民族生存的斗争,带有明显的革命性。  相似文献   

11.
毋庸置疑,冯国璋曾经充当过清王朝和袁世凯政权的“功臣”,参加过屠杀义和团和镇压辛女革命及“二次革命”的罪恶活动,然而在清末民初新旧思想斗争激流的波及下,在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浪潮的推动下,他的思想也在逐渐地由维护帝制转变为拥护共和,其表现则为促使清帝退位、反对袁世凯称帝和平靖张勋复辟叛乱,其言行对我国近代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以往史学界对段祺瑞“三造共和”评议论争不已,而对在反对帝制维护共和斗争中较段棋瑞更为有影响的冯国璋却无人问津。为了还其历史的原貌,撰此拙文,略陈己见。  相似文献   

12.
黄兴对国内政敌袁世凯的战略决定了他的对日策略。坚决反袁时 ,即利用日本与袁世凯的矛盾 ,积极争取日本对其反袁运动的支持和援助。不急于反袁或不反袁时 ,则不积极争取日本的援助。而日本亦是根据各时期或各事件中的对袁政策如何 ,决定对黄政策。需要与袁改善关系或保持一定关系时 ,即不支持黄兴反袁 ;需要反袁时 ,则利用黄兴 ,并给予一定的援助。双方在采取针对对方的政策和策略时都是以各自对袁的战略与策略为前提。这是辛亥革命以来黄兴与日本关系的一种规律。而孙中山始终把反袁的革命任务放在革命战略的首位。因此 ,他始终争取日本对反袁斗争的支持和援助 ,孙黄对日策略不同的根源在于对袁战略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丁以德 《理论界》2006,2(12):179-181
根据《临时约法》规定,民初国会召开后,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草拟宪法。由于受当时政治斗争影响,委员会希望利用制宪制约袁世凯。他们在制度设计时将权力集中于国会,致使《天坛宪法草案》违反了分权与制衡的宪政原则,袁世凯也难以接受这种制度安排。在国会拒绝袁世凯修改宪草要求后,袁通过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的方法阻止国会开会,《天坛宪法草案》未能通过。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毛泽东的光辉哲学著作《实践论》发表50周年。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在战胜了使中国革命遭到严重失败的王明‘左’倾路线以后,毛泽东同志总结了这次斗争的教训,在一九三六年和一九三七年写  相似文献   

15.
袁世凯辛亥复出条件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说法是,武昌起义之后,清廷下诏起复袁世凯,袁向清廷提出出山六条件,利用革命危机,双向取利,取代清政府,攫取革命果实。经作者考察,袁世凯当时提出的出山八项条件,是在臣子职份之内的、为镇压革命党起义所必须的军事条件。出山政治六条是没有史实根据的。  相似文献   

16.
关于匈牙利1919年的革命的夺权方式,苏联在苏共二十大以后视之为“和平过渡”的典型,这显然是错误的观点,对此无须多言。我国史学界长期以来则认为1919年成立的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和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维埃共和国一样完全是暴力革命的产物,这种观点在近几年的著述中也仍然存在。①一些教材或著作虽然指出在夺权斗争中的确发生了武装起义,但对这次革命究竟采取了何种夺权方式或含糊其辞或避而不谈。②另外一些论文的作者则认为这次革命的夺权方式是暴力基础上的和平夺权。③这种观点基本上是承袭了匈牙利共产党领导人库恩·贝拉的看法。他在后来总结这次革命夺权方式的特点时曾说;“匈牙利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特点表现在它不是通过无产阶级武装起义的形式来夺取国家政权。”④  相似文献   

17.
《从南昌起义到上井冈山》一文,是朱德同志在一九六二年六月的一次谈话纪要。在这次谈话中,朱德同志回顾了三十多年前,从南昌起义到上井冈山的历史,从正反两方面全面系统地总结了这段斗争的历史经验。认真学习这篇重要著作,不仅可以重温当年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等波澜壮阔的斗争历史,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中看到朱德同志在革命转变关头,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对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可贵探索,以及他在探索中对毛泽东思想,特别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陈其美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期:一是辛亥革命的准备与发动,他是上海武装起义的主要领导者,上海光复,被推为都督;二是在孙中山领导下,参加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败,支持孙中山重整革命组织,出任中华革命党总务部长,成为孙中山最忠实的助手,实际领导了中华革命党在国内的讨袁斗争,终遭袁世凯暗杀。然而对这样一位将最后一滴鲜血贡献给中国民主革命事业的革命志士,某些亲历者和后世评论家对他的事功总有这样那样的说法,1986年湖州召开的“纪念陈英士先生殉难70周年学术讨论会”对此已作了澄清,同年广东召…  相似文献   

19.
1848年德国革命是德国政治现代化的一次契机。革命中出现了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资产阶级取得的一定权利,不是靠推翻各邦封建统治,而是靠各邦统治者被迫改组政府施舍的;二是革命开始后不久就分为街头斗争和议会讨论。出现这样的特点主要是由于德国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先天不足。资产阶级的软弱造成了这次革命的失败,断送了德国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机会,对德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清末旧官僚、袁世凯的政治心腹唐绍仪在辛亥革命民主潮流的荡涤下转变为民主共和的追随者和支持者、并与袁世凯决裂的过程,肯定了他在辛亥南北和谈、促成共和、创建民国中的积极作用,也指出了他拥袁的调和立场给辛亥革命造成的消极影响。认为唐绍仪在这时期政治上的成败得失与辛亥革命历史、民国命运息息相关,通过对他的研究可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了解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