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琼州学院学报》2015,(6):67-70
文化语境的改变,使广告文案的要素趋于简化,而传播方式又为广告的诗情画境提供了条件,从而使得建立在诗性思维基础上的广告获得更大的艺术表现空间。广告文案的注入情感令消费者忘不了、丢不开;创设画境使消费者获愉悦、添亲和;而借用诗歌的艺术技巧也让消费者生快感、发共鸣。这都是广告人将美学追求融入广告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信、达、雅"本为文学翻译之理念.无论何种类型的优秀文案,都必然强烈体现出"信、达、雅"的理念.此观点在广告创作及广告理论中均无前人提及.将此观点提出并加以诠释是十分必要的."信、达、雅"理念在广告文案中的含义为信--忠实于商品,忠实于受众;达--传播与说服的技巧;雅--广告带给受众的乐趣.在广告文案的创作中体现这一理念,必须符合广告制作与广告传播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3.
广告文案具有戏剧性,使广告脱离了无聊的泥潭。广告文案的戏剧化主要表现为广告文案的内容有出人意料的事实,产生波澜起伏,或新鲜、风趣、夸张及有情感的修辞予以渲染。  相似文献   

4.
陆扬 《学术月刊》2015,(2):107-112
文化研究每每被人指责没有深度,刻意避开审美体验。但文化研究的看家方法文本分析,原本就是美学和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从更广泛角度说,文化研究的审美经验不属于德国传统的精英主义美学,它或者更属于布尔迪厄《区隔》中那种"走进厨房"的反康德主义社会学美学。美国的文化研究课程多放在英语系开设,到90年代末叶,出现重申审美倾向。曾经被人不屑一顾的审美愉悦和快感经验,再一次变成理直气壮的话题。而当代文化研究与美学的对接,最终涉及到意义的生产、意识形态批判,以及更为晚近的理论旅行等一系列前沿问题,由此体现出文化研究面貌全新的美学维度。  相似文献   

5.
文化与广告表现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广告体现着文化 ,广告面对的是具有文化的消费者。消费者对广告的态度 ,实际上是对广告所折射出的文化欣赏认同与否的反应 ;长期文化熏陶使消费者形成的心理定势和思维倾向影响着消费者对广告商品的感情。文化影响着广告的表现效果 ,广告的表现效果离不开对文化及文化心理的领悟和把握  相似文献   

6.
试论炫富广告引发的社会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颖 《兰州学刊》2008,(Z1):153-154
炫富广告的目标受众是少数的高收入群体,但是却面对广大受众而播放,其文案中的用词常常是贵族、富人、名流等,忽略了大多数为温饱而劳作的平民的感受,加剧了弱势群体的不公正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文章对炫富广告进行了定义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结合传播学的理论知识阐述了炫富广告引发的社会效应,试图提出一些应对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王晶 《琼州学院学报》2011,18(6):119-121
广告翻译的过程是一个跨文化再创造的过程,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美学策略,才能达到翻译上的功能对等,再现广告中的文化意象。  相似文献   

8.
<正>此为廉政文化平面类公益系列海报,分"权官"篇、"财官"篇和"色官"篇。主题思想为弘扬清正廉洁、勤政为民之精神,倡导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之风气。主要创意构思为:在形似"囚"字的放大镜的鉴定下:"权官"篇中,"官"字下半部分变化为抽象的官印,并配上广告文案:"释义:贪权误民,尸位素餐;官为重、权为重、名为重、利为重。鉴曰: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权为民所用,方能脱囚笼!""财官"篇中,"官"字下半部分以抽象的铜钱变化为手铐,并配上广告文案:"释义:贪财损民,欲壑难填;喜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美学"一直是一个很神圣的词语,似乎涉及"美学"或"审美"问题时总会有那么一点不食人间烟火、超尘拔俗的味道。人们在研究美学或美学史问题时,也往往是从静态的、共时性的角度出发的,不大愿意去追索在"审美"背后蕴含的社会历史原因及其生成过程。而事实上,美学问题也和其他任何社会文化现象一样,都是历史的产物,都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并且发挥着某种社会功能,而且是被依照某种规则建构起来的。在以往研究中,中古美学也有被神化的倾向,诸如"魏晋风度""正始之音""竹林七贤"等等都让人悠然神往。然而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中古美学,我们就会发现,其中也饱含着政治的或意识形态的利益关怀,也有着种种矛盾与冲突。就其主流倾向而言,中古美学体现的是士族阶层的精神旨趣。而士族阶层乃是传统秦汉士大夫阶层的变体,是"贵族化"的士人,对于这个特殊阶层来说,审美意识具有确定其特权身份的重要作用,承担着某种"阶级区隔"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0.
广告中女性形象批判的文化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广告中女性形象的论述多集中于探讨女性的形象、角色与性别歧视的倾向 ,但以此而否定广告文化则失之于偏。因为广告所反映的是整个社会文化的特质 ,广告是在援引素材而非创造形象。广告极为真实地反映了我们社会生活的一个剖面 ,它们反映了“性别的展示”。如果要走出广告中女性形象定位的“误区” ,必须把力量集中于文化的层面  相似文献   

11.
历年关于王国维“境界说”的阐释中,存在着两种简单化的倾向,一种倾向是把它单纯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审美意识的延续,看作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集大成和古典意境理论的终结。另一种倾向则是把它主要看作是西方文化影响,特别是叔本华哲学美学思想影响的产物。前一种倾向是长期以来的一种主导倾向,后一种倾向则在近几年中日见突出。本文认  相似文献   

12.
藏元素在商业广告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选取近年来在广告界被日益关注的藏文化元素,尝试从已公开投放的广告作品中,提炼出若干藏文化元素运用的方式,以便从业者在广告创作时加以借鉴.并从受众心理学、广告美学和传播学等角度分析了藏文化元素运用到广告创作中的原因和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龙门镖局》为例,从美学的角度探究该剧中字幕符号的幽默展开。《龙门镖局》反常地使用陌生化的字幕符号,使接受主体产生了具有审美价值的笑;该剧还创造性地运用网络游戏和特效字幕以体现喜剧化的"暴力美学",并通过广告的大量植入,歌舞题材的大胆尝试,以及对正统文化和流行文化的恶搞,实现了商业性与美学的完美结合。正是创作主体的这些对幽默的聪慧运用使得接受主体成功地解读到美和幽默。  相似文献   

14.
涉外广告活动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还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活动。目前我国涉外广告翻译中的文化缺失现象比较普遍,主要有以下三种:忽视西方文化的个体倾向;忽视受众国的文化传统及消费心理;文化霸权主义。  相似文献   

15.
论杨献珍的实践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洪林  杨直 《江汉论坛》2004,1(7):42-44
杨献珍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为指导,论述了文艺与哲学的辩证关系,强调要把审美创作方法奠定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基础之上,批评了把创作方法看成是单纯表现手法,把表现手法看成是纯粹技术问题的观点;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强调创作主体必须深入参加社会实践,正确处理审美创造中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反对"绝对自由"的美学观和文艺创作中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倾向;要求正确把握审美创造主体的美学素养和创造技法的辩证关系,强调要提高美学修养、艺术地反映社会生活;坚持审美创造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以此作为文化工作者的审美价值取向,用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为人民群众服务,为社会实践服务,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等等,从而形成了他比较系统的实践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广告学作为新闻学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与美学的互助渗透,形成了广告美学这一与多种学科相联系的部门美学。而广告的艺术特性则是广告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正确地把握广告艺术的美学特性,无论对于社会主义广告理论的研究,还是满足社会主义广告实践的需要都是有益的。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4,(10):115-119
韩国电视剧《那年冬天,风在吹》尽管题材和剧情乏善可陈,但其视觉审美表现契合了消费文化日趋鼎盛的时代文化语境,迎合了大众视觉审美诉求,因而形成收视热潮。剧中的演员身体经过镜头、时装等设计和包装,不仅形成最重要的视觉审美对象,也构成表征消费文化的商业符码,剧中场景同样构成视觉上的空间消费,并构成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旅游文化或广告文化的一部分。在这部作品中被推向审美中心位置的视觉造型和视觉表现强调了电视剧的视觉审美特性,视觉愉悦的美学化迎合了当前消费文化的倾向,值得当前我国影视剧商业化创作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视觉时空的时代里,形象性充盈了现实生活。在电视传媒中,商业广告也紧跟时代美学的脚步,形成了一种以影像为主体的广告文化。  相似文献   

19.
自身体被"发现"以来,身体文化便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本文探究了影视媒介所反映的身体文化,文章认为在影视镜像中,身体文化主要有身体伦理、身体美学和身体政治三种编码模式.  相似文献   

20.
从现代性启蒙理性的弊端切入,结合大众审美文化时代的感性变革,反思美学的感性启蒙,并以此为理论背景,批判性阐释中国当代美学家李泽厚的“情本体”美学思想。李泽厚后期从“实践本体”转向“情本体”,强调用审美情感的张扬对抗工具理性带来的生命异化,以美学的感性启蒙建设“心理本体”与“情本体”,追求“人是目的”与个体立命的审美人文主义精神。但其对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推崇,使“情本体”思想脱离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维度而转向后马克思主义。向传统儒学之“情性论”的回溯表现出明显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文章指出,不能空谈美学的感性启蒙与文化的“心体”建设,而是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与辩证法原则,立足于社会存在的总体性结构视阈来思考心体建设与社会实践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