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摘要: 以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轮南西部奥陶系碳酸盐岩潜山风化壳油藏为例,通过对工区20多口探井的地质、测井资料以及地球化学分析化验资料的系统分析,研究了轮南西部轮古西地区碳酸盐岩油藏特点、成藏特征以及勘探失利原因。认为轮古西地区奥陶系鹰山组为主要含油层系,油气分布在风化壳面以下180m范围内,以晶间孔、粒内溶蚀孔以及各种构造缝和溶蚀缝为主要储集空间;晚海西期油气充注成藏,之后经历构造抬升,油气遭受强烈生物降解,原油具有高密度、高黏度、高沥青质、高蜡、高含硫、低饱芳比的特征;钻探失利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碳酸盐岩储层强烈的非均质性、圈闭的落实程度差、岩溶缝洞体系内复杂的油水分布关系、地震资料解释精度低等。古地貌、岩溶储层、断层是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在深大断裂带附近,古岩溶、裂缝与溶洞发育区,油气产能较高。  相似文献   

2.
摘要:如何预测碳酸盐岩裂缝储层一直是裂缝型油气藏勘探开发关注的重点。针对裂缝储层,目前常用地震反射倾角、相干和最大曲率属性进行裂缝识别。地震反射倾角、相干属性通常用于检测大的断裂,最大曲率属性用于描述微断裂体系。单一地震属性分析具有多解性,裂缝地震相分析技术将三者融合,通过聚类分析计算, 提取出与断裂、裂缝相关的特征,对断裂–裂缝进行识别,并在地质尺度上进行分级,预测裂缝分布规律和发育程度。钻井、成像及动态资料验证分析表明,该方法能识别出中东某油田目的层段 80% 的裂缝带,有效地解决了该油田裂缝型储层预测难题。  相似文献   

3.
川西大邑地区须家河组属于超致密砂岩储层, 储层物性较差, 裂缝的存在极大地改善了储层的储渗性能。研究区须家河组储层发育构造缝、 成岩缝及异常高压缝, 部分井中见钻井诱导缝, 其中构造缝最为发育, 并以低角度缝和高角度缝为主, 为研究区主要裂缝。裂缝发育分布受断层控制, 裂缝发育带主要沿北东向断裂带呈条带状分布, 断层夹持带及构造高陡部位裂缝较为发育。裂缝发育的主控因素包括构造应力、 构造部位、 岩石类型及岩层厚度等, 其中构造部位及岩石类型为控制裂缝发育分布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通过大量岩芯观察,结合构造背景研究,在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中识别出震积岩。将震积岩变形构造划分为固结地层震积变形构造和未固结地层震积变形构造两大类。研究区所见固结地层震积变形构造主要有裂缝、微型断层、龟裂式地层破碎及内碎屑角砾岩等,未固结地层震积变形构造主要有液化砂岩脉、石香肠构造、同沉积塑性变形构造、环状层理、震积枕状及伴生构造等。总结震积岩的沉积特征并讨论了其油气地质意义:由地震活动引发三角洲前缘砂体垮塌沉积而成的滑塌浊积岩、高能波浪带形成的滨浅湖滩坝砂体都为良好的储集层;震裂缝附近发育溶孔和微裂缝。溶孔的发育程度无疑对改善储层的储集性能起到建设性作用;已固结地层中发生地震的断裂系统为油气运移提供通道;强烈的地震活动会造成固结的致密泥岩盖层的破裂,大量裂缝会导致油气的快速散失。  相似文献   

5.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东斜坡区井下钻遇白垩系清水河组 8 套砂层组, 各套砂层物性良好, 且都具有不同程度油气显示。通过多井精细砂层联井地震地质层位标定, 建立了该地区白垩系清水河组各岩性段与井旁地震响应之间的相互关系, 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并结合井下钻遇各砂层厚度与岩性特征, 对各砂层组进行地震识别、 对比与精细解释, 识别出清水河组 8 套砂层组在车排子地区的地层超覆尖灭线, 该尖灭线围绕车排子凸起呈环带状分布。利用地震分频和地震反演方法验证了清水河组砂层由东向西沿车排子凸起超覆尖灭特征。综合构造背景、 沉积体系和地震属性特征, 对该地区清水河组油气勘探有利区进行预测, 认为北西向断裂与白垩系清水河组地层超覆尖灭线匹配良好,且三角洲比较发育区应是该地区清水河组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6.
压裂测试技术的选择及其分析对压裂设计原则和规模大小的确定至关重要,开展气藏压前测试评价技术可以达到认识储层应力特征、滤失特征和裂缝延展特征的目的,验证裂缝垂向延伸高度与软件模型的一致性。以沙特阿拉伯鲁卜哈里盆地X2S井为例,针对储层物性认识不清的问题开展了注入/压降测试,求取储层有效渗透率;针对交叉偶极声波测井数据解释储层地应力剖面表现出缝高难控制的特征,开展了小型压裂测试及井温测井,计算储层应力剖面和缝长、缝高延展特征;针对侧钻斜井的问题开展了阶梯测试,求取了孔眼摩阻和近井筒摩阻。系统的压前测试评价技术可获取探井致密气藏改造的重要井层资料,对指导主压裂安全施工具有重要作用,为国内异常高温高压致密砂岩气藏压裂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诱导裂缝性井漏是钻井过程中常见的井漏类型,控制此类漏失的关键是阻止裂缝的延伸。应用岩石断裂力学的理论与方法,揭示了钻井液堵漏阻止诱导裂缝延伸的作用机理。分析了堵漏后裂缝内压力分布,提出人工隔墙对裂缝壁面的支撑应力应与钻井液的液压相等的新观点;建立了诱导裂缝性漏失堵漏的断裂力学模型,推导了裂缝尖端应力强度因子的计算公式;研究了堵漏材料不同封堵位置形式对阻止诱导裂缝延伸的影响,提出堵漏材料在裂缝入口后较短距离内的封堵为封堵诱导裂缝的最佳位置形式,堵漏评价装置必须能反映这种封堵形式;给出了堵漏阻止诱导裂缝延伸的必要条件,即裂缝尖端部分流体压力必须低于水平最小主应力,增加缝内流动压降或加速缝尖段内流体压力耗散有利于裂缝的阻裂。  相似文献   

8.
火山岩是北三台凸起石炭系主要储集层,从下向上可划分出3个火山序列,利用合成地震记录标定技术可建立井下火山岩相与井旁地震响应特征之间的对应关系,借助三维地震资料对各个火山序列界面进行地震对比解释,然后对每个火山序列进行地震相划分,共识别出5种主要地震相。根据单井相标定关系可将地震相转换为火山岩相,从而再现了研究区石炭系火山岩相的分布特征。综合石炭系顶部遭受剥蚀程度、断裂发育、火山岩岩相分布特征、石炭系上覆盖层发育程度、井下油气显示情况和与生烃凹陷的距离等因素,确定出北三台凸起石炭系火山岩油气勘探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是一类典型的复杂致密油藏,奥陶系地层经过多期构造运动和古岩溶共同作用形成的岩溶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其中的一间房组和鹰山组储层以灰岩和白云岩为主,属于超低孔超低渗复杂致密储层。根据岩芯资料分析,一间房组岩芯分析孔隙度低于2% 的占90%,鹰山组岩芯孔隙度低于2% 的占67.3%,平均基质孔隙度约1.69%。露头、岩芯以及镜下薄片观察发现,在此类储层中,基质基本不具有储渗意义,绝大部分油气是储存在成岩后期产生的溶洞和裂缝中。储集空间是以构造变形产生的构造裂缝与岩溶作用形成的孔、洞、缝为主,其中洞穴是本区储层最主要的储集空间。裂缝具有双重作用,既是重要的储集空间,又是洞穴和裂缝连通的关键通道。裂缝和溶洞也是这类储层储集空间形态多样、大小悬殊、分布不均、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的根本原因。本文重点对一间房和鹰山组裂缝性进行了研究,分析裂缝测井响应特征,裂缝发育和分布规律,采用序贯高斯随机建模方法建立裂缝孔隙度、张开度和渗透率的三维分布模型,模拟结果表明,裂缝对渗透率的改造作用特别大,说明裂缝在储层储渗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北非Pelagian 盆地是一个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在North Kairouan 地区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的勘探成果,但仍存在油藏成藏条件复杂,主控因素不清、勘探难度大、勘探成效低等问题。以地震、钻井及分析化验资料为基础,对研究区上白垩统灰岩裂缝储层成藏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该区油气成藏主要受裂缝的走向及发育程度、有效输导层以及盖层的分布共同控制,北西向断层及裂缝发育、具备复式输导层和厚层盖层的构造发育区为有利油气聚集区,指出NK 地区中部复杂背斜带和东部鼻状隆起带为两个有利油气勘探带,对该区碳酸盐岩油藏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勘探阶段,准确地识别贯穿盆地的断裂系统并分析它们对有利区带的影响是研究的焦点。在评价、开发和生产阶段,随着对油藏的不断认识,需要对局部范围内的断裂系统进一步加深认识,不同的是这时需要关注的是由完全不同方向的构造应力形成的断层和断层系列,因为它们影响或将要影响最终的采收率。常规的断裂系统解释一般根据断裂系统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进行人工观察、识别,经三维地震资料处理得到。通过一种先进的优化算法——蚂蚁追踪技术,可以很好地表现出断层、裂缝系统的空间分布。相对于肉眼只能识别出少量十分明显的断层和裂缝,蚂蚁追踪断裂的自动解释结果不仅是地震剖面上断层、裂缝系统的客观反映,而且较人工的解释结果更加清晰、直观和准确。基于Petrel软件该技术在任丘潜山雾迷山组油藏断裂系统分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认为该技术可以用在本区剩余油预测中,并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根据全直径岩芯、 薄片鉴定等资料, 对宣汉地区飞仙关组裂缝特征进行了分析, 并利用常规测井资料对该区井剖面裂缝发育情况及纵向裂缝可能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 在此基础上结合川东地区地质特征,对研究区裂缝成因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飞仙关组中下段主要发育有垂直构造裂缝、 水平裂缝、斜交裂缝及成岩期形成的裂缝; 裂缝主要有构造裂缝与非构造裂缝两类, 构造裂缝成因主要包括与断层构造有关的裂缝、 与褶皱构造有关的裂缝及与弱变形构造区有关的裂缝, 力学成因主要有剪切裂缝、 扩张裂缝和拉张裂缝 3 种基本类型; 非构造裂缝主要成因可分为成岩裂缝、 溶蚀裂缝、 收缩裂缝、 表生裂缝。生产实践表明, 任何一种裂缝在碳酸盐岩储集层中均是重要的储集空间及渗流通道。  相似文献   

13.
罗伯逊—斯蒂夫模式的主要优点是适应性强、准确性高。它包括了牛顿、宾汉和指数模式,因而能较好地反映各类钻井液在不同剪切速率下的流变特性。本文推导了管流和环空流动的压降公式和雷诺数,提出了精确确定流变参数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4.
江苏BD阜二段油藏为低渗裂缝油藏,水驱开发效果相对较差,多数油水井因高含水停采停注,由于裂缝影响,对剩余油的认识难度较大。针对油田的地质特征和见水状况,重点是利用地震资料模糊识别技术建立数学模型,提取地震特征分析储层的裂缝发育规模,在结合沉积相、裂缝等认识的基础上,重新建立精细地质模型,运用水驱特征曲线及数值模拟等方法测算和模拟目前的剩余油分布现状,现场调整井实施后验证了对剩余油的认识,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后续的继续调整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陆域近10年4级以上地震震中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从1994年1月到2005年2月间的4级以上地震,共计966次。近10年的地震空间分布与中国陆域历史地震分布基本吻合。中国陆域地震活动与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及欧亚板块间的相互作用有关,与前者相关的地震位于青藏高原及其外围地区;与后者密切的地震活动集中在中国陆域南海,尤其是台湾省。同时地震活动多围绕断块的周围分布。地震震中较集中地分布在活动断裂带附近、断裂带密集分布地带以及大构造区域的边界地带。地震年际活动的季节统计分析表明,地震高峰期集中出现在春季和秋季,各年地震活动波动性最大,地震距平曲线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曲线协同,地球自转速度的季节性变化是影响地震活动的基本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油气勘探的实践成果表明,我国绝大多数含油气盆地中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受断层分布的控制。通过对两井东—木头南区扶余油层石油地质特征、已提交探明储量区及有利区块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通过以西南为主要物源方向的三角洲前缘砂体与北北西断层垂直或者高角度斜交的大型反向正断层的有效匹配,形成了邻凹侧具有有利富油的条件。分别通过对反向正断层形成的机制及背景、研究区发育分布特征、以及反向正断层聚油机理–模式进行研究表明,反向正断层对油气的聚集与分布有以下控制作用:控制油气聚集的类型、控制油气富集的程度、控制油气聚集的层位、控制油气聚集的部位,为今后油气勘探开发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五普"与"六普"数据的追踪预测,从城镇化率、潜力系数、"三力模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结论:2030年农村累积转移人口数将达3~3.5亿左右,农村未来转移人口的规模、潜力及动力仍然比较大。鉴于此,国家可以尝试选择:传统地理大区"组团"、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城镇化率"等级规模结构"这三种转移人口分布的空间模式。同时,围绕"分散"、"集中"、"优化"的分布方式,实施相应的政策建议,以破解农村转移人口分布的空间选择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8.
高能气体压裂和脉冲压裂能在近井地带形成多条径向裂缝,对此建立了均质油藏和双重介质油藏多裂缝系统垂直裂缝井的物理模型。利用叠加原理,在单裂缝系统压力分布公式的基础上,得到了多裂缝系统垂直裂缝井不稳定渗流压力响应的计算方法,绘制并分析了油藏参数、裂缝条数和裂缝分布影响下的压力动态典型曲线。结果表明:流体在多裂缝系统的流动特征与裂缝条数和裂缝分布有关,当裂缝条数较少并且夹角较大时,压力动态曲线主要分为3个流动阶段:线性流段、椭圆流段和拟径向流段;当裂缝较多或者夹角较小时,由于裂缝之间相互影响,线性流段和椭圆流段之间的过渡段变长,线性流段可能消失;裂缝条数越多,供液能力越强,相同时间下,井底压力下降得越少。  相似文献   

19.
对单一地震属性采用神经网络技术进行分类,在低信噪比地区很难准确进行地震相分析和砂体预测。根据地震波形理论,基于Seisfacies的多属性体分类、PCA主成分分析、混合聚比法和自组织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对层段内多种地震属性体按照相似性原则进行统计聚类分析,并在区域内进行地震相自动划分,得到地震相三维数据体。结合钻井资料,借助三维可视化技术在三维空间中预测储层砂体的空间分布,大大减少了地震相划分的多解性,提高了储层预测的精度和工作效率。对华北油田万庄地区扇三角洲砂体进行预测,在三维空间中精细刻画了沙三中段扇三角洲砂体的边界和空间展布,预测了有利储层的发育区,发现并落实了3个有利的岩性圈闭,部署钻探的T12X、T47等井均获工业油流,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