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沫若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者,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作《女神》打上了庄楚文化的烙印。郭沫若少年时代受到道家文化的强烈影响。在《女神》中,对自然、女性、光明、太阳和月亮的崇拜与庄楚文化有着不可割弃的联系。《女神》是饱含着作者青春激情、鲜活浓郁的,具有“五四”时代精神的生命颂歌,庄楚文化是作为作品的深层次意蕴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2.
以多重证据法发掘神话背后的历史信息,探考西王母神话中两大要素与华夏史前文化大传统的渊源关系,即女神崇拜和美玉崇拜(拜物教),还原欧亚大陆史前女神文明大背景,解析夏商周三代以来地域文化兴衰更替的线索,说明玉山与玉胜形象发生的考古实物原型,揭示后起的儒家河图洛书新神话系统如何继承和改造美玉崇拜、排斥和遮蔽女神崇拜,使西王母形象被道教接纳和再造,削弱其独立女神的地位,匹配男性神祇东王公或玉皇大帝。  相似文献   

3.
古人对麒麟、凤、龟、龙的崇拜被称为"四灵崇拜",而《诗经》的部分诗篇描述了先民对"四灵"的崇拜,体现了先民的图腾崇拜、渴望祥瑞、生殖崇拜、追求长寿的创作心理,其影响源远流长,反映在汉民族文化原型和民俗中。  相似文献   

4.
雅典娜女神不是希腊人独自想象出的形象,而是源于更早的地中海文明的女神崇拜传统,融合了多元文化要素后被希腊人再造而成。其直接原型是迈锡尼和克里特的米诺斯文明的女性主神兼王室守护神,其间接的原型则需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鸟女神和鸮女神。将雅典娜的复杂性归纳为八副面孔:女战神、处女神、技艺守护神、智慧之神、猫头鹰女神、蛇女神,以及城市守护神和父亲生育的神,分别探讨其文化渊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5.
如果对史前女神现象按地域进行比较研究,可有东方女神和西方女神之说;从时间序列上看,东方女神的问世又晚于西方女神。这一从人类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的“女神”崇拜现象,与当时人类婚姻、生育、生产、文化等现实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无论东西方女神,都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自发形成的崇拜方式,不存在相互影响乃至传承关系。它展现的是对苍天的乞求,反映的是当时作为弱势群体的人类面临生存挑战的无奈。这种相对独立存在的、具体的、单一的原始宗教崇拜和信仰,曾经占据史前社会原始先民的文化精神世界长达二三万年。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女神崇拜又与巫术活动相掺杂,构成了文明起源的主要因素,对推动人类社会由野蛮向文明过渡起到了其他文明因素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自史前的新石器时代开始,欧亚大陆的文化遗址中较普遍地出现了女神偶像,以及女神的各种动物象征。这些象征大多围绕着能够体现出周期性变化或者循环变形的意象而展开。熊罴也成为再生女神的一种化身,加入到死而复活的神话原型系列中来。这一神话原型,揭示了中国文化发生的伦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楚文化中的女性思维源于其特殊历史背景和独特的地理环境。本文考察了楚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独特的地理环境,论述了楚民族在迁徙过程中受到南方和西方女神崇拜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本民族的女神原型,阐明了女性思维对我们重新解读传统文化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李白乐府《杨叛儿》与“女神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既沉浸于道家的终极关怀,又迷恋干道教的宗教狂热。诗句"双烟一气凌紫霞"这一具有活跃的神话因子的话语,隐蕴着丰盈的道学精神、"弄紫霞"中的非功利性的性观念,是"女神崇拜"在潜心理中不自觉的流露,是道教神灵世界的"高峰体验"。"巫山云雨"和"双烟一气"作为男女交的两个话语,从属于道家和儒家的不同文化语境。前者生发于男性"生殖崇拜"观念,是男尊女卑、性别歧视的对应物象;后者是女神崇拜在男性灵魂里的历史折射和透视,它闪烁着男女平等互爱意识的光与色。  相似文献   

9.
从远古神话到到当代小说,从考古、民俗到文学想象,“蛙”意象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富有变化的过程。文章结合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对莫言长篇小说《蛙》中的“蛙”意象进行深度分析,追溯到“蛙”原型中的“蛙女神”,将其与小说中突出的人物“姑姑”进行对比,揭示这一原型意象的运用对小说文化蕴涵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10.
《楚辞》的时间意识表现出两大特征 :一是从循环的时间观来看 ,潜藏着四季、朝夕与生命情感相对应的原型模式 ;二是从线性的时间观来看 ,强烈地表现出对时间迁逝的敏感与焦虑。其原因根植于楚人的日崇拜文化。《楚辞》所表现的空间意识则呈现出阔大与开放的特征 ,这与作者的观照方式以及当时的神仙思想、哲学观念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楚辞》的时空意识对中国文人的审美意识和文化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王秀臣 《东方论坛》2008,(3):125-126
自从上个世纪荣格提出原型这一概念以来,原型批评理论被广泛运用于文学研究领域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按照原型理论,创作的源头不是单纯生物性的本能冲动,而是远古人类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经过世世代代的历史积累起来的典型的心理经验。由此推论,古代诗学则是对这种典型心理经验的理论概括和总结。最原初的理论命名和经验积累与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一样具有原型的意义。十年前,我的导师傅道彬先生出版专著《晚唐钟声》,这是一部运用原型批评方法阐述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象征意蕴的经典学术著作,他把这种批评方法称作“精神考古”。沿着老师的思路,我一直在思考,既然中国古代文学的各种意象都可以在上古文化源流中找到精神的原型,那么中国古代的文艺思想是否也存在某种原型?  相似文献   

12.
<古事记>、<日本书纪>中记载的神话历史可追溯到绳文时代的远古源头,当时的女神崇拜展示出日本独特的恋母文化之根.文章从考古资料中的女神土偶入手,结合日本从母系社会向父权社会过渡的史实,探讨日本神话中的母神原型,以及神话历史叙事中普遍呈现的女性中心世界,为日本文明特有的文化恋母现象找到源头和生成依据.  相似文献   

13.
复仇原型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美国著名女作家伊迪斯·华顿在她的长篇小说《欢乐之家》中描绘了女主人公莉莉·巴特在梦幻中反复出现的“复仇三女神”这个复仇原型意象,因时空的变化而置换变形后的“复仇三女神”在文中具有了特殊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高禖神就是管理结婚与生子的女神,亦即大母之神。”中国古代的高禖崇拜直接渊源于远古人类的性崇拜;初民对男女结合、男女交合生子的自然力充满神秘感和敬畏心理,在万物有灵观念的支配下,遂产生了性崇拜的宗教信仰。随着人类社会由洪荒时代演进到文明社会,以性器(先女阴后男根)、生殖及性交崇  相似文献   

15.
谈《诗经》婚恋诗中的水意象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诗经》婚恋诗中,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物象,更是一种原型性的审美象征意象。这一意象的产生与先民的水生殖崇拜观念、古代社会风俗习惯及礼仪制度等有关,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文化意韵。  相似文献   

16.
布依族传统文化中有丰厚的崇龙文化积层,主要集中表现在其传统习俗和民间文学里。布依族所崇拜的龙其原型为蛇和鳄。布依族源于古越人,而越人始君“乃禹之苗裔”,越人和夏人都崇拜龙,并都以蛇和鳄为龙。据此,布依族的龙崇拜应源于夏越民族的龙崇拜。这是布依族深层文化与古代更越文化存在渊源关系的又一例证。  相似文献   

17.
清美意象生成的文化原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清淡美的崇尚,是唐代中期以后中国士大夫阶层一种普遍的审美心理。本文借助原型批评理论,从远古社会的特点和原始的自然崇拜入手,探寻这一普遍审美心理的核心意象(水、玉、月)生成的过程与原因,揭示这一影响深远的审美心理的深层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为理论依据,对《格萨尔》史诗典型性文本中所沉潜的文学原型进行较为细致深入的分析研究,发现其原型具有原始性、英雄崇拜、部族意识等独特内涵。这一独特内涵的深刻开掘凸显了史诗的本真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将多神教的“女神”、“索菲亚”、“圣灵—圣母”、“大地母亲”、“俄罗斯祖国”等概念融会贯通的基础上,俄罗斯文化孕育出对女性和母性的广泛崇拜。这成为俄罗斯民族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导致文学中对尘世爱情的圣化:女性形象蕴涵了更多的圣洁、神秘和深沉。俄国象征主义文学以及后来的20世纪俄罗斯文学对“永恒女性”都表现出一种深刻的情感认同,很多女性形象都是对这一原型的改写和翻新。  相似文献   

20.
<说文解字·玉部>中的有特殊用途的玉字反映了古人原始崇拜的观念及森严的等级观念,折射出汉族人喜欢在语言文字中作比附联想的文化心理.同属一个形式范畴的玉部字反映了词汇范畴中象征性机制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