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0 毫秒
1.
二战以后,日本出版业的产业化变革与转型,为畅销书出版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宏观的发展环境.在出版产业化的转型中,日本建立起比较成熟的畅销书出版机制,成为出版业的一种“文化工业”,具有商品化、通俗化、多元化、娱乐化、国际化的特征.这是日本出版业长期发展的经验总结,指导和维系着整个畅销书乃至整个出版业的运营,促使和保证了日本出版业长期的高度繁荣.但对产业化的过度推崇,也使得出版业的文化精神属性逐渐淡化,对畅销书、出版业、读者以及社会文化都会造成消极的影响.这也是日本“出版大崩溃”的重要导火索之一.出版产业化并不意味着对出版商业属性的一味推崇和对文化属性的忽视,二者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应该是出版业健康发展的永恒追求.  相似文献   

2.
我国出版业承担着一个民族积淀、传承文化的重要职责,但近几年来图书出版业却呈现出高退货率、高库存积压等问题。对导致高退货率的出版产业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并试图找出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以期为图书出版业的发展找到更好的方向和道路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数字化时代欧美出版业的产业升级有三种模式:依托高新技术拓宽出版业的经营领域,实现跨行业经营;利用数字技术发展复合出版物,带动出版产业成功升级;传统出版产业与新兴媒体兼并重组,革新和增加出版业务。我国出版业经过集团化发展后虽在规模上有了较大的提升,但在整体上仍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借鉴欧美出版业的产业升级模式,加快出版业间的购并联合、提高产业整合度、尽快完善出版集团运行机制、提高出版业内容生产的核心竞争力,应是中国出版业产业升级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文化产业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将民文出版一直界定为公益性文化事业,最近才将其已包含于文化产业范围,但民族地区相关部门对文化产业政策的认识和执行上存在偏差。本文从民文出版业发展角度,以文化体制改革政策、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少数民族文化政策、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出版产业政策等四个方面解读文化产业政策,指出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通过地方政府制定民族地区出版产业化政策;区别对待"民族地区出版"、"民族出版"和"民文出版",重点扶持民文出版;加大民文图书出版扶持力度;大力支持民文出版业的产业化经营等措施,发展民文出版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这个文化产业的“媒体共谋”时代,出版业与其他媒体之间的合作与利用等关系更为密切,尤其是对于产业化与市场化不断深入发展的河北出版业来说,良好而完善的媒体关系是促进其发展的虎之双翼。归纳了现代出版业与其他媒体的主要关系,系统阐释并分析了河北出版业与媒体关系的现状,并就如何全面发展河北出版业与其他媒体的关系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6.
浙江出版业历史源远流长,其刊刻工艺发达,注重文教相习,有很多专门性的藏书与出版机构。从中唐时的官刻,到两宋时的私刻,及明清时的藏书阁、古籍考据、文献整理等,浙江出版业保存和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了学术研究的繁荣,推动了图书馆学与目录学的发展,形成了系统而富有特色的出版思想,对我国出版业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进一步确立"文化强国"战略的同时,明确地提出了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要求。作为新闻出版业,是文化产业的生力军。因此,在深入出版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除了积极思考管理体制的创新之外,更重要的问题是要着力研究如何解决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努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8.
目前,日本出版业已经持续了7年的负增长,对这一产业的发展取向,业内人士正经历着一次前所未有的痛苦摸索。本文对日本出版业的现状与面临的课题,以及如何才能走出出版低谷进行了一些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9.
正出版印书业虽属于文化事业范畴,然而它却能折射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对文化的制约机制,也只有当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政治对文化制约稍有松懈时,出版业才得以自主发展。自明中叶以来,正是皇权稍驰怠,而经济却相当发展。迨晚明皇权对文化统制削弱,江南市民文学和"工商皆本"思潮有了适应氛围。中国16~19世纪,正是明清以来出版业昌盛之期,章宏伟先生对此时段出版史的研究与专著出版,填补了中国出版史中一些重大问题研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虽有所提升,但与美国、英国等强国相比,整体水平仍然非常有限,走出去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我国必须稳步推动文化产业主力军——新闻出版业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真正实现走出去。在此过程中,作为产业微观主体的企业应通过培育要素资源、树立品牌意识、完善管理机制等手段全面夯实自身实力;作为沟通政府与企业的中介,行业协会应扮演好监督者、协调者和服务者的角色;作为产业发展的宏观规划者,政府的工作重点在于优化对产业发展的调控、监管、扶持以及驱动职能。  相似文献   

11.
网络化与我国出版业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出版业与网络有着天然的联系。现代出版业必须借助网络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出版网络化包括出版截体网络化、编辑工作网络化、发行工作网络化以及销售网络化等。目前,我国出版业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必须在思想认识、人才储备、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保护上加强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藏书楼作为典藏古代文献的特定场所,传承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促进近代编辑出版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明清藏书楼及其刊刻出版历史是最为活跃、最具个性的时期。此期形成众多著名出版中心及刻书业集散地,刻书内容包罗万象,精校精刻久负盛名;影刻技术使影印本成为重要版本类型,且活字、套版及版画印刷术都有长足进步,呈现出版技术多元化状态,对近代出版技术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明清重视文化成果的典藏整理、编纂及出版,编辑出版业进入创作旺盛期,刊刻出版了量多质优的文化成果,可谓我国手工业印刷之集大成,对典籍保护与传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国藏书楼为近代出版业的发展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对中国出版之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我国出版业在世界格局中的竞争实力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效果发挥有着重要影响。从2006年至2008年全球出版销售排名50强格局看,我国出版走向世界的路途尚远,因此需要从世界出版巨头的发展路线及动态中汲取经验,改变出版格局、提高产业集中度、拓展国际市场,这样才能提高销售收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民营出版业起步于文化启蒙与民族诉求的时空大背景中,以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等的崛起为代表。有别于当时清政府主导的公营出版和教会主办的教会出版,近代民营出版业通过嫁接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引进西方先进生产工具与设备,翻译国外出版物、整理传统文化、出版大型工具书和新课程教材而得到快速成长,成为民族工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功固然与出版企业制度、内部管理、经营者出版理念等内生条件有密切关系,但同样不可忽视中国近代自鸦片战争以来的时局变化、近代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商业氛围的浓郁、启蒙和新文化运动、新教育改革以及出版法规、同业公会等外在社会生态环境的支撑效应。  相似文献   

15.
城市文化产业对于提升城市整体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促进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二者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佛山的文化产业并未形成一个完整强势的产业链。应进一步完善佛山文化产业的投资结构、优化佛山文化产业布局、推进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挖掘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活力,充分发挥佛山城市文化产业对城市升级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中日战场形势的变化,大批文化机构和文化人士纷纷西迁。他们运用自身较为先进的新闻出版理念和经验,出刊办报、著书立说,使西部地区的新闻出版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兴盛局面。抗战时期,文化人的西迁对促进西部地区的文化交流,推动抗战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阐述编辑出版企事业单位编辑出版人才流失的负面影响,剖析出版业编辑出版工作人员流动的原因,给出出版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提出新时期出版业人力资源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8.
人类出版经历了从硬质出版、软质出版到虚拟出版的三大历史阶段。拟对虚拟出版进行概念的辨析和界定,认为,虚拟出版分为早期声光电磁的萌芽阶段、计算机革命的发展阶段、数字出版的当下阶段、人工智能出版和大脑意识出版的未来阶段等四个阶段。借助两条线索及其双向互动,来考察虚拟出版时代出版与阅读之间的新型关系:一条就是技术驱动下出版载体和出版技术的不断革新;另一条就是出版接受者即人在阅读场景、阅读行为上的流变。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非单向不变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在虚拟出版时代,从人类阅读“姿态”、人类与出版符号之间的关系,去发现人与出版二重变奏的特殊景观。这一特殊景观的探索发现,将为未来人类文创事业和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有效的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出版生态系统是出版生态学的重点研究内容。研究出版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是探索出版生态规 律,进而优化出版生态系统,促进出版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出版生态系统由出版媒介、印刷复制企业、发行网络、 出版管理部门、出版资源、读者群体和出版科研部门组成;其结构包括物种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出版生态系 统的功能包括生产功能和服务功能,其功能的实现需要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的畅通。物种多样 性是系统结构稳定的基础,合理的、符合生态规律的结构则是系统实现其生产功能和服务功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