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2 毫秒
1.
当代社群互动是一个多方话语对话、文化融合的场域,这种新交往形态是理解当代人际关系、群体传播和媒介化生活的重要切入点。粉丝社群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圈层,寓居在社交媒介技术建构的虚拟空间,其交往互动呈现中介化、圈层化、日常化和仪式化的特征。本文基于媒介逻辑理论,从技术逻辑、内容逻辑与制度逻辑三个层面揭示粉丝社群交往互动的背后逻辑,将粉丝社群的话语实践、文化的挪用与转换、程式化的仪式表演等交往互动形式,纳入媒介逻辑理论的分析框架中。聚合与连接等媒介技术逻辑,为粉丝社群制定交往互动的规则与秩序,粉丝社群的交往在“技术-用户-社会”三方逻辑融合下,呈现媒介可供性、用户参与性、社会规范性的多方对话的格局,这个发现将为进一步理解媒介化生活的交往形态提供新视点。  相似文献   

2.
周建诚 《国际公关》2023,(16):149-151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应用的高速发展,一种架构在情感之上的新型商业模式的粉丝经济正在新媒体时代下兴起盛行。虽然粉丝经济在促进社会经济效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国家监管体制机制尚未完善、新媒体平台管理乱象严重、艺人经纪公司运营混乱、粉丝群体文化价值导向偏差等因素影响下,粉丝经济暴露出了诸多问题,正影响着其健康有序发展。本文以新媒体时代为研究背景,对当下粉丝经济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可行性应对措施,以引导粉丝经济以良性健康的正向循环模式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3.
运用虚拟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对张家界粉丝叙述文本进行考察,发现了旅游城市品牌粉丝生成机制;嫁接品牌虚拟社群到这个机制中,构造社会化网络时代旅游城市品牌粉丝经济模型,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网络空间的群体传播特征使得粉丝亚文化异军突起,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其与主流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成为关注的焦点。在资源有限场景下,相关研究主要从“冲突—斗争”和“抵抗—收编”模式关注文化互动。在媒介化社会中,网络技术以其创新、链接和共享等底层逻辑实现了空间和时间的动态延续,传统的文化互动模式对此难以解释。借鉴文化共生理论,以协同共进作为切入口,关注主流文化与粉丝亚文化间的互动,可以发现主流文化通过征用符号获得进入粉丝亚文化的通道,实现国家在场,同时通过约束性条件抑制亚文化的反抗性冲动;粉丝亚文化则通过借用主流精神尤其是伦理道德增强其社会合法性,形成符号嵌入,进而获得长期生存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中国历史图景中描述粉丝的变迁过程,并对粉丝进行分类。由历史发展角度看,票友、发烧友、歌迷、追星族都是粉丝的近似身份;从性质角度看,粉丝又可以分为职业粉丝、业余粉丝和专业粉丝三类;从喜爱对象角度看,粉丝可以分为亲妈饭、后宫饭、高贵饭、板板饭、大腿饭等。本文对研究粉丝的活动与情感起到一定铺垫。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时代的粉丝为偶像带来了不容小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而在追星的过程中,粉丝们收获了满足感、群体归属感,以及自我意识的实现。本文以鹿晗的粉丝"鹿饭"为例,从仪式观角度分析了新媒体传播语境下"鹿饭"交往活动模式的特征以及粉丝群体认同的生成机制,从而在一般意义上解读其亚文化的传播特征。  相似文献   

7.
网络粉丝群体心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以及与网络粉丝团的“粉丝头”的深度访谈,从网络粉丝群体的创建、群体领袖的产生、群体规范的形成、群体决策的执行和群体内聚力的影响5个方面分析了网络粉丝群体的心理活动。网络粉丝个体在加入网络粉丝群体之前存在着一个对群体的勘查过程,能够使加入的粉丝得到需要的信息,使之达到心理满足的网络粉丝群体更容易吸引“散粉”积极加入到群体中来。在粉丝群体创建之初,虚拟社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粉丝往往会被推选为群体的领导者。作为一种非正式群体,网络粉丝群体的规范对于群体成员的约束性较小,粉丝成员为了追求一种归属感与认同感,往往采取从众心理遵守群体规范与规则。粉丝群体的内聚力主要来源于集体的威望、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和完成目标时得到的满足感。  相似文献   

8.
小米手机的走红,是当代中国流行文化语境下粉丝经济日渐成熟的代表之作。其销售神话背后潜藏着一套深厚成熟的粉丝文化生产机制以及由此衍生的商业运作模式。它一方面借助于社交网络的互动性和明星名人制度的生产方式,迎合了时尚文化的消费逻辑;一方面又激发了粉丝受众的参与性、主动性,满足其自我意义的实现和对社会身份的逆袭快感;同时,在一个区别于主流商业价值和社会规范的虚拟空间中,营造了一片有自我归属感又不断酝酿着游离和反叛身份的社群异托邦,是新媒体时代大众文化快感生产、意义消费、身份认同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9.
信息时代的“粉丝”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和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里,"粉丝"已经发展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同时"粉丝"现象也上升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以"粉丝"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促使"粉丝"行为形成的心理需求层次,以及在全球化环境中,"粉丝"相互联系构建的阐释性社区及其特点,最后还分析了"粉丝"在后现代文化中的文化身份问题。  相似文献   

10.
英语语境中,粉丝研究者的立场经历从粉丝型学者到学者型粉丝的转换。在抵抗理论问题上,理论家越来越倾向于认为,粉丝并不总是持否定立场。网络粉丝目前处在一种后民族国家或粉丝的后现代时代。在体验经济时代,其态度即可理解为一种对抵制的放弃,也可以理解为另一种形式的否定。作为流行音乐组合旭日阳刚的粉丝,“钢镚”的出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对偶像“草根”身份的认同,但他们又积极推动偶像进入主流媒体,其文化实践可看作一种“腾挪”。影视产业具有情绪资本的属性,它不只是满足影视粉丝的情感,而且制造新的情感和需要以开拓市场。以粉丝情感的生产为中心,影视情绪资本构建起其运营体系和产品属性。在影视偶像产业的魅惑和包围中,影视粉丝并未失去自我,社会也期待审美解放进一步将个体、社会和艺术调合起来。  相似文献   

11.
英语语境中,粉丝研究者的立场经历从粉丝型学者到学者型粉丝的转换。在抵抗理论问题上,理论家越来越倾向于认为,粉丝并不总是持否定立场。网络粉丝目前处在一种后民族国家或粉丝的后现代时代。在体验经济时代,其态度即可理解为一种对抵制的放弃,也可以理解为另一种形式的否定。作为流行音乐组合旭日阳刚的粉丝,“钢镚”的出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对偶像“草根”身份的认同,但他们又积极推动偶像进入主流媒体,其文化实践可看作一种“腾挪”。影视产业具有情绪资本的属性,它不只是满足影视粉丝的情感,而且制造新的情感和需要以开拓市场。以粉丝情感的生产为中心,影视情绪资本构建起其运营体系和产品属性。在影视偶像产业的魅惑和包围中,影视粉丝并未失去自我,社会也期待审美解放进一步将个体、社会和艺术调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英语语境中,粉丝研究者的立场经历从粉丝型学者到学者型粉丝的转换。在抵抗理论问题上,理论家越来越倾向于认为,粉丝并不总是持否定立场。网络粉丝目前处在一种后民族国家或粉丝的后现代时代。在体验经济时代,其态度即可理解为一种对抵制的放弃,也可以理解为另一种形式的否定。作为流行音乐组合旭日阳刚的粉丝,“钢镚”的出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对偶像“草根”身份的认同,但他们又积极推动偶像进入主流媒体,其文化实践可看作一种“腾挪”。影视产业具有情绪资本的属性,它不只是满足影视粉丝的情感,而且制造新的情感和需要以开拓市场。以粉丝情感的生产为中心,影视情绪资本构建起其运营体系和产品属性。在影视偶像产业的魅惑和包围中,影视粉丝并未失去自我,社会也期待审美解放进一步将个体、社会和艺术调合起来。  相似文献   

13.
"媒介文化"概念关注文化与传播媒介的相互关联,提供了打破二者界限的研究思维,重视媒介对文化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形成的决定作用。文章在"媒介文化"的视域下梳理当代中国电影明星、影迷/粉丝的发展及相互作用所建构的文化景观。传统媒体主导明星形象的建构,影迷作为媒介信息和明星文化的客体存在;新媒体时代,明星与粉丝文化的互动同构与身份认同。将从当代传统媒体时期和新媒体时期分别探究明星、影迷/粉丝在媒介话语作用下呈现的文化形式和内涵。  相似文献   

14.
从昔日的追星族到今天的粉丝,我们常常将媒介迷作为受众群体中的一个“异类”。本文试图揭示这一特殊受众群的基本特点:传媒中介性、部落性、沉溺性与狂欢性。隐匿在粉丝狂欢仪式背后的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动力?针对这一问题,探讨了粉丝文化究竞是被操纵的崇拜运动还是有意识的文化抵抗。我们发现,粉丝受众兼备了“顽固的原子”和“激进的离子”的双重属性。人们对于受众的评价往往落在二元对立的框架中:受众行为要么是主动的,要么是被动的。本文认为粉丝现象打破了这样一种二元思维的空间,粉丝行为超越了主动性与被动性的简单对立。  相似文献   

15.
“粉丝”作为互联网时代的特殊群体,表现出主动性增强、话语权加大、影响力剧增等特征。“粉丝”围绕偶像所形成的一系列消费行为催生出了“粉丝经济”,这一独特经济模式使消费方式升级、企业品牌价值得以延伸。粉丝经济已成为娱乐产业向好发展的风向标和助推器。在粉丝经济模式下,娱乐产业要长足发展,需在节目定位、节目内容和节目形式等方面做足文章。  相似文献   

16.
"参与式文化"的实践与理论发展经历了"电视剧粉丝文本""网络用户泛文化"的生产阶段,正进入"文化的社会化生产与参与式的社会建构"阶段."参与式"实践和研究议题不断泛化,已成为一种社会发展实践和分析的重要框架.作为一种显著不同的文化—社会生成模式,该领域的研究应更聚焦于其"社会化生产"机理与核心价值,就公益与私利、开放与垄断、权力与正义等问题展开论证,以便在政策规划和实践中尽早规避由于社会化生产而出现"文化公地悲剧",以及因资本、权力等导致文化的结构性异化,进而讨论如何建构开放、公平、正义、有序的参与式文化生态,不断优化其作为文化与社会发展动力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微博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微博了解认识更多的明星,由此出现了粉丝现象。通过对微博粉丝的偶像选择以及微博手段的心理敏感的研究,帮助人们理解这类独特的粉丝群体对具体偶像群体的青睐、偏好及其部分原因。该研究能为微博广告的投放、微博手段的推广、微博相关产品的开发等微博营销管理工作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8.
粉丝产业是我国娱乐产业的一大支柱,因其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从粉丝的心理层面、粉丝经济的客观属性以及互联网技术层面浅析粉丝经济出现的原因,并根据最近几年我国粉丝经济在发展时出现的问题提出较为合理的建议,以期更好地增强粉丝黏性,实现市场与粉丝群体之间的良性互动:(1)关注粉丝情绪导向,适当地对粉丝群体进行报偿以提高粉丝黏性和信任程度;(2)合理利用社会化网络的交互性,注重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3)注重产品创新和特色发展;(4)鼓励新媒体平台树立正面的社会形象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不要盲目地透支粉丝经济;(5)完善粉丝内部群体和互联网平台的监督举报机制。  相似文献   

19.
中关粉丝群在同时观看<绯闻少女>时,对剧中代际冲突、情爱冲突、阶层冲突中展现的青年亚文化内容的解读却存在巨大差异,美国粉丝表现出比较充分的认同,中国粉丝则更多地是将其作为一个"他者",建构了自身的文化归属.其根本原因在于不同的社会在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方面的差异,包括个人价值、家庭伦理、自由精神、社会公正等诸多方面.如此的差异在基于新媒介的跨文化交流中得到暴露的同时也得到理解,从而为相互借鉴、融合、修正提供了广阔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随着传播技术的迅速迭新,如何对以青少年一代为主的粉丝群体诸如借助互联网所进行的大众民族主义等行为进行有效的意识引导,已成为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结构化理论视角的分析可以发现,商业资本的入侵与主流意识的传播影响了粉丝意识结构的形成,情绪认知、价值观沟通与征服心灵促进了粉丝主体性的产生,而引导粉丝意识形态的关键就在于如何突破粉丝圈层、传播主流意识,唯此,才能激发其情感认知和价值观沟通,最终达到征服其心灵的目的,从而建立粉丝群体健康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