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女性社会学学科化知识建构来源于三个途径:对西方女性社会学的学术成果借鉴,从港澳台女性社会学研究中得到的启示,中国大陆女性社会学以往学术探索的凝练。中国大陆女性社会学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研究的形成,20世纪90年代研究的逐渐深化,21世纪独立学科诞生的历史过程。中国女性社会学还不是一个成熟的独立学科,需要大力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女性文学研究从新时期初年的摸索到世纪末的开放性格局,经历了近20年的实践过程。在回顾20世纪末女性文学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对女性文学研究的发展状况做出整理与分析。  相似文献   

3.
从分科立学到学科互涉的转向背景中,中国儿童文学的学科化演进衍生了"纯文学"与"非文学"两种截然不同的实践路径。两者都在不同程度上曲解了中国儿童文学学科的知识范畴、思想阈限、研究方法,不利于对学科本体性的理解。究其因,学科本位主义制导了该学科知识化生产及在此基础上的关系认知。学科界分是跨学科实践的原点。中国儿童文学的学科化是从多学科体系中"发现"、在析离中开启学科自主性的过程。在文学与时代发展同构的历史语境中,中国儿童文学的跨学科拓展应在强化学科主体性的基石上有效地推进,从而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日本女性文学源远流长,是日本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现代以来,在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洗礼下,日本女性文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学者也越来越重视日本女性文学的译介与研究。梳理分析近现代日本女性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丰富完善中国女性文学的研究与实践也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5.
欧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发展过程可为三个阶段:前学科化时期、学科化时期和跨学科时期。前学科化时期是指欧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从属于汉学研究并逐渐向独立学科发展的时期。由于现在公认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起始时间是1917年,因此,作为其学术研究的前学科化时期是从中国现代文学的起始至20世纪50年代末。学科化时期是指欧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已经脱离汉学研究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一时期的时间范畴是从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跨学科时期是指欧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本学科,而是与哲学、艺术、科学等诸多学科交织起来。这一时期的时间范畴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当下。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文化研究"在文化现实的逼迫和人为的造势中学科化了。相反,文学研究作为学科却出现了"解合法化"的趋势。但是,即使是趋于强势的文化研究也取代不了逐渐边缘化的文学研究。它们两者不是包容或更替的关系。文化研究作为学科是必不可少的,但认为它是文学研究者的事情并将其设置于中文系则既是认识的不到位,也是实践所难以胜任的。在文学并没有真的终结的情况下,文学研究的路仍然宽敞。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以来,祖国大陆的台湾女性文学研究逐渐成为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近20 年来这一研究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性的梳理,从研究对象的发现和研究格局的初建以及研究空间的拓展与研究层面的深化两方面,对大陆有关方面的工作加以评介分析和概括总结,以促使研究工作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传入中国,在中国文坛引起了较大的轰动,使人们以全新的角度去审视文学的历史、现状及未来。而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化进程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推动中国女性文学的研究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奠定了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拓展了中国文学研究的新视野,突出了女性文学的新视阈与新风貌,对女性意识和女性文本的独特关注,也促进了中国女性写作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以来,抗战文学中的沦陷区女性文学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近四十年来沦陷区女性文学的研究主要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年代至2003年左右)为重评与整理阶段,研究着重于作家及其作品的重新发掘与重新评价;第二阶段(2003年至今)为拓展与深化阶段,着力于拓展研究范围,深化研究内容,进一步发掘其内在理路与独特内涵。这两个阶段既在研究视角和方法上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时代特征,又形成了颇有内在关联的逻辑关系与衍变风貌,从而构成了新时期以来沦陷区女性文学研究的历史脉络,而其研究属性也逐渐从沦陷区文学一部转向女性文学、都市文学一部,但始终围绕"民族主义"立场存在张力。在过度民族主义与去民族主义立场之间保持平衡,在发掘女性文学内在理路的同时强化不同理论工具的运用,充分引入抗战社会文化史、都市文化史等相关领域研究成果,是推动沦陷区女性文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中国女性社会学学科化的本土知识建构经历一个累积过程.这个累积过程,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是否有明确的学科建构的意识决定了广义和狭义积累过程的区别;这个过程包括前学科化建构时期和学科化建构时期.以前学界并没有从学科化的角度进行阶段的划分,而这种划分是有必要和有意义的.中国女性社会学学科化的本土知识建构还不是一个成熟的独立学科,需要大力发展.  相似文献   

11.
学科关键词研究,是学科研究走向精细化的一种努力。新世纪以来,在文学学科方面,尤其是在20世纪文学及其理论研究方面,关键词研究对于推动该学科研究和建设,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当代文学关键词》《关键词: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论》(译著)《中国现代文学理论范畴》《当代文学理论范畴导论》等。盖生教授新近出版的《20世纪中国文学原理关键词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以下简称《研究》)是这一研究趋势的新进展,是在文学原理层面展开关键词研究的一项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12.
文学与民俗相生相伴,尤其是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发生发展有着内在联系。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女性民俗作为文学启蒙的一个触手,其发展也经历了民俗与启蒙的互动、民俗与政治的博弈、民俗与风情的融合等阶段。女性民俗的文学嬗变,其背后体现出时代作用于文学的复杂因素,研究其文学发展脉络对于文学创作尤其是当代女性文学发展具有借鉴意义,也开启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新的批评视角。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逐渐暴露了学科的门类设置过于陈旧、研究格局日益固化的缺陷,既难以有效地应对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所促发的精神和文化问题,也与近30年来国际和国内学术界反思“现代性”和“全球化”的思想新潮愈益隔膜。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现代化历史、中国现代性问题的内在关联,是这一学科应该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它赖以成立的基础。而目前的状况显示,学科的合法性基础正遭遇不同程度的质疑乃至根本的动摇。要想焕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这一学科的活力,就需要根据当代文化、文学和学术形势的变化,不断发展出新的学术思路和理论视野。正是基于学科现状和前瞻性发展的需要,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日前举办了题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重建学科的合法性”的国际学术会议来讨论一系列与学科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寻求重建学科合法性的多种可能。来自美国、日本、香港和中国大陆的50多位学者就文学性、文献学、文学史写作和文学教育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逐渐暴露了学科的门类设置过于陈旧、研究格局日益固化的缺陷,既难以有效地应对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所促发的精神和文化问题,也与近30年来国际和国内学术界反思“现代性”和“全球化”的思想新潮愈益隔膜。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现代化历史、中国现代性问题的内在关联,是这一学科应该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它赖以成立的基础。而目前的状况显示,学科的合法性基础正遭遇不同程度的质疑乃至根本的动摇。要想焕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这一学科的活力,就需要根据当代文化、文学和学术形势的变化,不断发展出新的学术思路和理论视野。正是基于学科现状和前瞻性发展的需要,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日前举办了题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重建学科的合法性”的国际学术会议来讨论一系列与学科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寻求重建学科合法性的多种可能。来自美国、日本、香港和中国大陆的50多位学者就文学性、文献学、文学史写作和文学教育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逐渐暴露了学科的门类设置过于陈旧、研究格局日益固化的缺陷,既难以有效地应对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所促发的精神和文化问题,也与近30年来国际和国内学术界反思“现代性”和“全球化”的思想新潮愈益隔膜。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现代化历史、中国现代性问题的内在关联,是这一学科应该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它赖以成立的基础。而目前的状况显示,学科的合法性基础正遭遇不同程度的质疑乃至根本的动摇。要想焕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这一学科的活力,就需要根据当代文化、文学和学术形势的变化,不断发展出新的学术思路和理论视野。正是基于学科现状和前瞻性发展的需要,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日前举办了题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重建学科的合法性”的国际学术会议来讨论一系列与学科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寻求重建学科合法性的多种可能。来自美国、日本、香港和中国大陆的50多位学者就文学性、文献学、文学史写作和文学教育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逐渐暴露了学科的门类设置过于陈旧、研究格局日益固化的缺陷,既难以有效地应对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所促发的精神和文化问题,也与近30年来国际和国内学术界反思“现代性”和“全球化”的思想新潮愈益隔膜。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现代化历史、中国现代性问题的内在关联,是这一学科应该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它赖以成立的基础。而目前的状况显示,学科的合法性基础正遭遇不同程度的质疑乃至根本的动摇。要想焕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这一学科的活力,就需要根据当代文化、文学和学术形势的变化,不断发展出新的学术思路和理论视野。正是基于学科现状和前瞻性发展的需要,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日前举办了题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重建学科的合法性”的国际学术会议来讨论一系列与学科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寻求重建学科合法性的多种可能。来自美国、日本、香港和中国大陆的50多位学者就文学性、文献学、文学史写作和文学教育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逐渐暴露了学科的门类设置过于陈旧、研究格局日益固化的缺陷,既难以有效地应对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所促发的精神和文化问题,也与近30年来国际和国内学术界反思“现代性”和“全球化”的思想新潮愈益隔膜。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现代化历史、中国现代性问题的内在关联,是这一学科应该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它赖以成立的基础。而目前的状况显示,学科的合法性基础正遭遇不同程度的质疑乃至根本的动摇。要想焕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这一学科的活力,就需要根据当代文化、文学和学术形势的变化,不断发展出新的学术思路和理论视野。正是基于学科现状和前瞻性发展的需要,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日前举办了题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重建学科的合法性”的国际学术会议来讨论一系列与学科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寻求重建学科合法性的多种可能。来自美国、日本、香港和中国大陆的50多位学者就文学性、文献学、文学史写作和文学教育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近20年来,中国大陆对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虽然整体上呈现出研究视野不断拓宽、研究方法不断丰富这样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但从最初的印象式批评到运用最多的社会历史批评,研究方法滞后于学科发展却是不争的事实,必须实行方法论的转换。因而,借鉴最新理论,从文化的视角和比较的视野切入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将是方法论转换的大方向。  相似文献   

19.
道教文学是近年日本中国学的一大研究热点,呈现出不同文体、不同学科相互生发、相互印证的交叉研究趋势。京都中国学对以《真诰》为首的道教上清经系的释读,成为近20年讨论六朝唐代文学和文人精神生活的新起点,唐诗与道教的关系研究也因此获得突破。神仙传记研究逐渐深入宗教文学本质,志怪小说更加注重考察道教故事母题的流变,明清小说多结合道教善书、搜神类书,元杂剧研究则出现"英灵镇魂剧"的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20.
道教文学是近年日本中国学的一大研究热点,呈现出不同文体、不同学科相互生发、相互印证的交叉研究趋势。京都中国学对以《真诰》为首的道教上清经系的释读,成为近20年讨论六朝唐代文学和文人精神生活的新起点,唐诗与道教的关系研究也因此获得突破。神仙传记研究逐渐深入宗教文学本质,志怪小说更加注重考察道教故事母题的流变,明清小说多结合道教善书、搜神类书,元杂剧研究则出现"英灵镇魂剧"的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