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围绕刘笑敢2009年3月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诠释与定向--中国哲学研究方法之探究>,中国人民大学梁涛、干春松教授近期发起并主持了以"中国哲学的身份问题"为主题的座谈会.着眼于中国哲学之为现代学科的角度,刘笑敢指出:其一,中国哲学研究应当坚持"两种定向"--既面向历史、文本,又面向现实、未来,既追求"对现代生活有价值的解释",又追求"符合历史文献的可能允许的解释";其二,中国哲学研究者具有"三种角色"--现代学科研究者、生命导师、民族文化承担者,研究者应该自觉地把这三种角色分开,目前学术界的一些负面现象恰恰源于三种角色没有分得清;其三,中国哲学包含"两种身份"--学术研究与民族文化,两者之间存有互动,学术研究应该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营养资源,所以学术研究是更根本的,民族文化的发展也可能推动学术研究.以"两种定向"为基础,与会者就"三种角色"和"两种身份"展开了积极的讨论,认为刘笑敢对于中国哲学有一种十分强烈的忧患意识,深感中国哲学在现代社会以及现代学科体制之下所面临的危险,所以采取了一种防御性的姿态,但这种过于强烈的防御性姿态同时也缩小了中国哲学的格局与气象,贬低了它所具有的可能性;与会者还认为,通过中国哲学这门学科如何实现民族文化的重建,也很重要,但中国哲学未必能够完全承担起民族文化重建的使命.哲学之外还需要另一个学科--国学的支撑.  相似文献   

2.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五四先驱者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性质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讨论。关于中华民族精神性质的探讨,西化派持否定或批判态度,东方派持肯定或褒扬态度,李大钊则超越西化派与东方派的论争而提出"第三种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说,东方派从肯定或褒扬传统文化的角度弘扬民族精神,而西化派则从否定或批判传统文化的视角重建民族精神,可谓是"殊途同归"。李大钊提出的"第三种文明"即"苏俄文明",预示着中国近代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近代民族精神向现代民族精神的转型。五四先驱者对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性质的探讨,是一次巨大的思想启蒙和对文化现代化的追寻,在唤起中华民族自我觉醒方面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我们今天探索和认识民族精神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3.
中国语境中的后殖民文化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殖民理论以话语霸权理论来重构东西方文化的关系,为消解西方文化中心主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其解构主义言说策略与殖民地文化历史主义重建目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落差.后殖民理论传入中国,使一直纠缠中国近现代学界的中西文化关系命题有了一个重新梳理的机遇,但后殖民理论在中国语境中的传播强化了对西方话语的批判,却忽略了对中国现有话语结构的深层分析,于是也就遮蔽了对中国现实话语复杂性和混杂性的体认.在此种话语场景下的民族文化重建,只能是一种缺乏比较文化视野的自我想象.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文化的重建,关键要做的是对自身的文化属性做出准确地把握.  相似文献   

4.
"一带一路"沿线涉及许多中国跨境民族,这些跨境民族虽然分属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但文化风俗相同,血脉相连。加强中国跨境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增进跨境民族内部和跨境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交往、交流与交融,用经济文化纽带将中国跨境民族与整个中华民族连为一体,培养他们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改善周边关系、保证"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打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与政治孤立都将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积极探索增强中国跨境民族中华民族认同的构建途径,不仅对于解决我国的跨境民族问题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实现世界民族的"和平跨居"也有重大启示。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振兴民族与重建中国文化精神之重任,他们应积极阐释中国古代文化并汲取其精华。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与自然相和谐的天人观、"不为神役"不为物役"的人文精神、崇尚道德之价值取向、强调对群体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感等,都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珍贵的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6.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离不开对丰富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继承.对此,一是要实现由传统到现代的适时转换,使传统文化中有生命力的东西变为现代人需要的精神资源;二是要在对民族传统的消解中重建,注重对原形中国文化"合理内核"的获取与发展;三是要用世界的眼光去审视,在开放的吸收中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摘要]羌族文化生态系统在灾后产业重建、城镇重建及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受到威胁与挑战,如何应对生态环境的剧烈变迁,如何科学论证、设计其文化形态演化路径及类型成为羌族文化生态发展的瓶颈所在。本文从民族文化生态与形态基本概念和二者关系入手,结合灾后羌族文化发展的社会实践,总结归纳出民族文化形态的四种演化路径,希冀为民族文化生态基础理论的完善和灾后羌族文化重构的社会实践提供可能的理论和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作为西方文化"东渐"产物的中国现代大学发扬的是异族的文化传统,消解的则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国现代大学的西化过程实质上是对中国传统大学精神的解构过程,这是导致民族精神危机,民族文化本体失落的深层历史原因之一。因此要重建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必须彻底变革中国现代大学的西化性质。  相似文献   

9.
《乡村建设理论》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综合提出了中国传统社会转型和国家治理的一个整体方案。针对20世纪早期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造成的文化失调和社会混乱,梁漱溟试图通过乡村建设的社会实验,把中国传统儒学的"源头活水"与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团体组织有效结合成"社会事实",创造一种人类新的社会组织形态,藉此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在乡村振兴新的发展阶段,1930年代乡村重建实验的经验仍然值得总结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现代中国文学中的乡土和农民往往承载了沉重的民族、历史想象,尤其是在血与火的战争时期和激烈的文化转型期,乡土文学通过其深切的生存母题、臆喻模式、强烈的现实相关性和在文化表述中的重复使用,而成为一种具有高度修辞功能的情感力量,也是现代中国人接续文化传统、连通集体意识、呈现现代困境和政治忧惠的重要途径.将文学性的乡土叙事与民族志联系起来考察的方法,基于"写文化"层面的跨学科凸显和"修辞"研究获得的科学性地位,通过清理乡土诗学与文化政治、乡土叙事与民间经验及"民族-国家"想象的细微关系,有助于理解、解释现代民族共同体建构过程中的"修辞幻象"及其"诗性逻辑".  相似文献   

11.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医药广泛介入且疗效显著,引发学术界、媒体、民众对中医药现代价值和发展状况的思考与讨论。结合文化自信的战略视角,可从以下三个维度分析其价值与定位:从文化传承角度看,弘扬中医药文化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重要门户,中医药文化的承续与推广,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开路先锋;从文化创新角度讲,推动中医药与现代科技、文化的对接、融合,强化其作为连接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纽带作用,有助于建立以健康实践为旨归的中国文化新体系;从文化传播布局言,宣传中医药文化是为世界卫生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以中医药文化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先行军必将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2.
西口文化:中国文化传统演进中的异化与传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口”作为一种历史现象,近年来被提升到了“文化”的高度。西口现象何以被称作文化,目前没有学者做出过明确的界定。文章通过对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的比较,确定了西口作为文化现象的各种因素,即西口现象符合作为一种文化所应具备的条件,并给予西口文化以确切的定义。文章作者认为西口文化是以山西右玉杀虎口为核心,军事文化为基础的,明清时期与南方主流文化相对应的、西北地区特有的一种俗文化现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界定了西口文化的特征,阐述了这一文化现象是在中国文化传统这一宏观背景下的局部异化现象,是对古代中国文化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3.
以文化产业化模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必要之举.这一做法既有助于促进我国贸易结构调整,弥补文化贸易逆差,又有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文化创意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制胜要素,文化内容的吸引力是文化产业赖以生存的基石,承载着文化精神的文化产品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发展文化产业,应避免陷入泛文化化和简单经济化的误区,应该处理好文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发展健康的文化产业.要多措并举,着力培育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文化产业化模式.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文化多样性的时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格局经历了从单一性向多样性的演变,文化多样性呈现出从形式的多样走向实质性的多样,从地域性到超越地域性,以及日益凸显的意识形态性的时代特征。具体表现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等异质文化相互交融的文化多样性格局。在当代中国,无论多样性文化如何发展,它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软实力有所提高,但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不足,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文章从文化产业滞后,文化贸易逆差严重;文化传播能力弱,世界影响力不足;传统文化被淡漠,文化根基不稳;教育发展滞后,文化基础薄弱等方面阐述了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办法有:做强做大文化产业;提升我国文化的传播能力;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16.
意识形态是文化的一部分,意识形态一经确立就会对文化发展起到规制作用。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制度选择和意识形态认同上同西方的对抗并未终结,中国是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和颠覆的主要对象。意识形态安全是中国文化安全的必然,也是中国文化安全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和灵魂,是保证中国文化安全最重要的思想武器。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维护中国文化安全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文化有三个重要的文化界面:外省文化界、京海文化界和跨国文化界.外省文化界中的知识分子之间的联系多是间接的、文字的,平时的生活环境不是文化的,而是政治权力的或物质实利的.京海文化界中的知识分子之间的接触不但是文化的,也是生活的.它在更大程度上超越了政治权力关系和物质实利关系的束缚,是一种纯粹的、精神的、人性的联系形式,但它不如外省文化界的地方,就是对"个人成就感"的重视.个人成就感一方面极大刺激了中国文化的再生产,一方面也导致了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上的颗粒化、沙漠化.跨国文化界由国内研究外国文化或外国文学的知识分子及在国外从事中国文化研究的知识分子构成.中国知识分子的个人成就感在跨国文化界的形成和发展中也起到了巨大制约作用.影响之一就是使跨国文化界表现为向单一文化靠拢,主要是向美国文化靠拢;影响之二就是当代世界文化的输入在起到解放中国广大知识分子的思想的同时,也逐渐强化了自己对中国广大知识分子的压迫力量,逐渐强化着对"五四"新文化传统的否定趋势,从而加强了他们与京海文化界和外省文化界广大知识分子的对立.  相似文献   

18.
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源于中国文化自身的历史观照与世界文化当代参照的必然选择。文化复兴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归 ,更不是复古主义 ,而是要重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开放性 ,使“以仁为本”成为具有普遍价值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但是在对外交流上,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性并没有引起历代政府的重视,其对文化交流的态度不同于外国政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转变角色定位,开始重视文化的价值,并支持传统文化对外交流。政府的介入,为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强势的今天继续传承下去,并健康、快速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20.
试论网络时代中国文化所面临的挑战和回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中国文化面临着纷繁芜杂的网络文化的挑战 :首先 ,在网络文化传播上 ,西方凭借其信息高科技优势推行文化殖民主义意识形态 ,构成对第三世界国家民族文化的威胁。其次 ,网络伦理道德的失范 ,第三 ,面对网民低龄化的特征和趋势 ,加强青年网民的中国文化传统教育势在必行。第四 ,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 ,在这一的背景下的网络必然打上“转型期烙印”。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 ,欲光大中国传统文化 ,就应在网络中根植中国文化及其精神 ,建设富于综合创新的本土化的网络文化。中国文化在网络文化中的根植是可能的。其理论的可能性来源于中国文化的内在的深蕴性、包容性和开放性 ;其现实的可能性来源于网络所提供的技术支持及网络的传播特性。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就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对网民的文化传统的教育 ;二要探讨中国文化在网络中根植的形式 ;三是参照中国文化精神建立网络伦理规范 ;四是加强与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的平等交流 ,坚持交流中的“拿来主义”;五要加快符合中国国情的网络技术研究 ,建设并维护本土化的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