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在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上,儒家、道家、佛家有着许多高远的目标。儒家追求超我,道家追求唯我,佛家追求无我。在难易度与吸引力方面,儒家占据优势,道家、佛家处于劣势。而三者的价值难分高下,都为当代人生境界的构建提供着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2.
《论语》中孔子提出了"贫而乐"的"乐"的人生境界,在"天下无道也久"的时境,作为守道者的现实,如此乐境彰显了境界的超越性。乐境从理论上并不排斥富贵,而是超越于贫富贵贱得失等对待状态,回归到"仁"的生命状态,也就是"仁"的境界所带来的精神自由。"乐"境与忧不可分,同时有着对仁、天下和个人修身深沉的忧患意识,这是孔子乐的人生境界的深刻之处。宋明儒通过所谓"孔颜乐处"的发明,使"乐"的人生境界获得了新内涵和意义,成为儒家人生境界精神超越的标志。  相似文献   

3.
刘克 《青海社会科学》2009,(1):89-93,101
出土汉画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在儒术独尊的历史背景下记录了很多表现儒家人生理想的资料。这些资料是我们了解儒家在历史时期的影响以及影响过程的重要途径,它对于厘定儒家人生的最高境界,纠正儒家人生的最高追求是道德、审美境界的西方言说方式和弥补当前学界在该问题研究中存在的缺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尽管这些出土文献比较稚拙粗朴,但由于它真实地保留了当时"乐以行仁"和"美善相乐"的特定存在状态和儒家的基本精神,具有很多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异之处,所以,在中国美学的研究视野中,绝不可以轻易舍弃。  相似文献   

4.
李万刚 《理论界》2010,(10):122-124
从"志于学"、"立"、"不惑"到"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踰矩",这一人们熟知的孔子生命历程自述,可谓孔子关于人生境界思想的"提纲"。在孔子之学中,这些仁的道德践履所取得的境界成就,作为人生境界的目标和象征,成为与君子圣贤人格相应的儒家修养的境界普遍范式,代表着儒家特点的人生境界目标、阶程和成长路径。  相似文献   

5.
儒家德性修养思想包含"先立乎其大者"、"合内外之道"、"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这三部分内容.它展现了儒家要求人立志"成仁",不甘于与禽兽处于同一境界的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6.
高振岗 《船山学刊》2010,(4):132-135
庄子是他所处那个年代的另类,这种超凡脱俗的另类人生以"心斋"为逻辑出发点,以"道"为心灵的归宿,在"体道"的过程中诠释了其达成"真人"的理想人格追求。庄子的一生是一种超越物我、生死,力求达到与道冥同地步的非凡人生,正因为庄子身上的这种超越情怀,才赋予其人生穿越历史时空而不朽之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7.
陈德建 《人文杂志》2012,(5):190-192
"道"是中国传统价值论的最高范畴,修道、证道或成道是中国传统价值论在实践层面的终极追求。儒家重视现实社会的人伦,提出"仁"的思想,作为"道"的具体化,是其价值论学说的核心。佛家追求超越境界的清净,提出"空"的境界,作为"道"的具体化,是其价值论学说的核心。道家推崇遗世独立的自由,提出"无"的本体,作为"道"的具体化,是其价值论学说的核心。儒释道三家价值论学说都在"道"这一范畴下展开,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路红梅 《殷都学刊》2007,(2):149-152
以"道"为圭臬,老子将人生境界区分为俗人境界、圣人境界、赤子境界三个层次。俗人境界是与"道"相悖的境界;圣人境界是几于"道"的境界,其重要特点是"啬";赤子境界是同于"道"的境界,其根本特征是"自然"。赤子境界体现了老子对人的终极关怀。实现人的自由个性及宇宙万物的平等、自由、和谐是赤子境界向人们昭示的人生最高价值。  相似文献   

9.
李明 《齐鲁学刊》2008,(3):5-10
传统儒家和道家没有在哲学意义上明确使用"境界"这一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先哲们不谈论人生境界问题。从形式上看,传统儒家虽然没有运用"境界"范畴来建构明晰化、体系化、现代意义上的人生境界说,但从内容上讲,通过剖析其理论核心范畴与基本命题,可以看到其中蕴含着丰富而高明的境界思想。其中,"天人合一"观和"人格超升"论就是最基本的人生境界理论形态,二者之间又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7,(10):59-65
从中国的儒道典籍以及被誉为"古印度《道德经》"的智慧典籍《薄伽梵歌》出发,能发现中国与印度的古代思想在人性善恶关系、利义关系、万物本源的哲学核心、人生追求的终极境界和生死轮回的观念等五个方面存在惊人的相似性。不过,由于语言、文化以及地理条件等因素的不同,中国与印度的古代思想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道"与"梵"的阐述方式差异、人格意识差异、追求"无为"的动机差异和实现和谐的方法差异。  相似文献   

11.
"道"是融宇宙本体和人生之道为一体的形而上的抽象理念.老庄的"大美"是一种微妙玄通、虚形阴柔、静寂空灵、含蓄隽永的审美追求.老庄"大境"以自由心灵感受人生,以审美态度超越人生,以精神自由为审美旨归,是道家美学思想的最高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2.
洪琼 《理论界》2009,(11):158-160
"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独特而重要的范畴,中国自古便有着非常丰富的"游"的思想。"游"的最高精神就是"道"(天道、地道、人道),"游"的境界便是与"道"为一、以"道"观物的"天人合一"的境界。针对当前人们热衷于功利追求的情势,我们应当以儒家的"舍我其谁"之精神,积极入世,实现人生之理想;以道家之超脱胸怀,淡泊名利,心游于无穷;以禅宗之"清净本原",享受人与天地自然之交流的惬意,快意人生。  相似文献   

13.
庄子的思想博大精深,而庄子的人生哲学更是其思想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庄子的人生哲学是建立在他的道的自然观基础之上的。在道的自然观基础上,庄子的人生哲学解决了人们生活中的六大困境:生死之困、物欲之困、道德之困、情欲之困、自我之困、及本性之困,所以他的思想对于追求美好生活,完美人生境界的人们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庄子的“无功”、“无名”思想在价值观上是对儒家功名价值观的超越 ,是对更高人生境界的追求 ;在方法论上是通过“无功”、“无名”达到有功有名 ,即在建立功名中不以功名为念 ,获得功名后不以功名自居。庄子的“无己”观则是通过无执 ,达到与道的相通 ,达到对自然的归依  相似文献   

15.
儒家友德对于救治社会的个体化带来的个体人际冷漠、社会疏离、身心失衡等道德问题乃一剂良方。它鼓励个体将他者视为生活中的伙伴,以友善互助为基准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强调个体在关注自我的同时需兼顾社会公义,要以社会规范为普遍的价值标准,尊重公共利益;主张个体应积极借助他者的力量,与他者互相激励和引导以追求高尚的人生境界。上述理念实效的产生还需以对儒家友德的现代转化为基础,该转化主要表现为从"友爱"到"友善"。  相似文献   

16.
王冰 《理论界》2010,(8):110-111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哲学,以天人合一的整体宇宙观念,表明了天命自然的人生态度和"吾与点也"的人生境界;在认识方法上,孔子在《论语》中以小故事的形式阐明了重体悟和经验的和谐方法。儒家哲学千百年来指导着华夏子孙沿着"贵和尚中"的足迹,实现着成己成物、人我交融的人格品质。儒家学说要求人们建立一种和谐的社会关系,作为传统文化,这势必塑造了中华民族追求和谐的民族文化倾向。  相似文献   

17.
"阳美"是一种时间意义上的张力,是儒道所共同追求的哲学理念,它是针对私有制观念而提出的,主张人的欲念是可以调控的,最终可以达到无我、忘我的境界。这即是儒道的"情色"论的核心内容,皆归于"乐感人生"。"阴美"是一种空间意义上的张力,是佛教所追求的一种宗教境界,它以"缘起"和"色空"论著称,与"乐感人生"观相反,主张"苦感人生",并且在教义内涵上追求"苦修来世"的"涅般木"式的空间跨越性,在传播上也展示出"融帝化儒""融入化道"的空间魅力。佛教的"阴美"对儒道的"阳美"在客观上起到了补进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华华 《船山学刊》2005,(2):103-105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在<老子>中,"圣人"、"有道者"、"善为道者"、"君子"、"大丈夫"等,对道都有深切体悟.他们在内心不懈地追求道;在个人修养上不断地体验道;在社会中力所能及地践行道,实际上构成了守道的三种境界.这三种境界使老子不可言说之"道"显得更加真切和丰满,对人们的精神提升产生无止境的引导作用,对它们的解读,于古于今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葛荣晋 《社会科学战线》2012,(3):217-222,0,6
针对当代社会物质生活大幅度提高而人的快乐指数却在大幅度下落这一现实问题,从哲学价值观高度看,快乐是一种人生价值的选择。只有选择儒家的"君子谋道不谋食"的价值观,即人的一生所追求的主要是构建精神生活家园而不是贪恋物欲和感官刺激的物质生活家园,才能获得真正的人间快乐。在构建物质生活家园上,儒家的"减担法",实际上是一种"减私欲"的"减法哲学"。在构建精神生活家园上,不论是"人乐"还是"天乐",都是一种人生境界不断提升的"加法哲学"。人的精神生活越丰富,心灵越虚静冷淡,快乐指数也就越高。  相似文献   

20.
由中国文艺特有的现象探讨主体追求内向超越的精神境界,论述"弃绝"这一佛道背景下独特审美态度的主体特征及其思想渊源,明确"弃绝"作为东方(尤其是中国)文艺中特有人生追求之极致境界的主体途径的奇妙特色与精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