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毛泽东在理解和实践"人的解放"时,偏重于人的政治解放和人自身的解放这两个环节,而对人自身的解放,则又偏重于人的思想解放.毛泽东关于人的解放的探索,主要围绕着人的政治解放和思想解放两大主题展开,早期以国民性改造来谋求人的思想解放,革命时期在政治革命与思想革命的统一中谋求人的政治解放,建设时期则在文化批判与文化建设的互动中谋求人的全面解放.  相似文献   

2.
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其核心内容是反思中国传统文化,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倡导和弘扬民主科学思想;其重大成果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给予我们的宝贵遗产是不断解放思想,深入改革创新,推动科学发展.当前,重温五四思想解放的历史价值,必将引领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思想解放,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五四运动既是较前更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又是具有"革故鼎新"意义的新文化运动.这场"冲其罗网而卓自树立,破其勒羁而实自解放"的精神的狂飙,促使国人受到深刻、广泛的民主主义洗礼.作为前驱者揭橥的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以及自由、平等、人权等理念,无疑具有普世的性质.与此同时,这种民主主义的昂扬必然会在政治、思想领域中激励起锲而不舍的探索与追求,致使新文化运动深化和发展,先进人士作出了历史性的抉择,即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开始走向新阶段.尽管新文化运动存在着一些不足与缺陷,但其伟大的历史地住和现实作用是不容低估或抹煞的.这场思想启蒙运动具有双重内涵--既是民主主义的补课,又是马克思主义的探求.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双重意义--既冲决了封建主义藩篱,又实现了自身的超越.纪念五四运动主要是继承与发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让五四精神在振兴中华新的实践中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试图全面“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的思想启蒙运动.这场运动矛头直指统治者所信奉宣扬的封建文化,是对腐朽的上层建筑和官方意识形态的彻底否认.五四新文化运动是痛感现实的黑暗而向现实进击,与此相反,近年的“文化热”则在困境下逃避现实,不敢与现实抵牾.诚然,中国近代落后了,中国沉疴累累,中国文化没有孕育出现代科学,这都与传统有关.但与传统格格不入的  相似文献   

5.
85年前,"五四"运动犹如一声震耳欲聋的春雷,不仅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关键时刻唤醒了沉睡的国人,震撼了沉寂几百年的思想界,促进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到来,为随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创造了必要的社会思想条件.震古烁今的"五四"运动,无疑是20世纪中华民族波澜壮阔、气势恢弘的诸多历史镜头中的一个最为辉煌、最令人回肠荡气的"亮点".  相似文献   

6.
高伟 《社会科学论坛》2007,(24):146-148
辛亥革命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有力的促进了人民思想的解放,但远没有达到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农民之心的地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革命党人对民主共和自身所具有的价值理解有限以及对农民的轻视.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理论不是一种"边界意识".人的解放是指摆脱人对人或人对物的依赖与束缚,但更主要是指主体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理论的思想主要来源于亚当·斯密、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人的解放途径就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实现自由自觉的活动或劳动.人的解放理论彰显了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目的.人的解放程度是检验科学发展观实践的标准.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思想前提是西方哲学的自由传统、黑格尔的"理性"原则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他的"人的解放"理论分为黑格尔理性思想影响时期、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影响时期、与唯物史观形成同时的成熟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时期.不同时期的内容虽各不相同,但"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则是其必然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启蒙与专制的逻辑悖论及历史合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年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30年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思想界最为煊赫的主题词即是"启蒙".然而时过境迁、迄至当下,启蒙却遭到了来自多方面的质疑."启蒙"在还要不要启蒙,到底什么是启蒙,怎样才算是正确的启蒙等一系列问题的追问下陷入了深沉的困境.当下重提启蒙问题,分析启蒙陷入困境的逻辑与历史原因并对如何重构启蒙作出初步的探索,有助于理顺围绕在"启蒙"身上的诸多纠纷,有助于在继往开来的岁月里我国思想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义"与"正义"--中西人文价值趣求之一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西方的justice("正义")范畴与中国的"正"、"义"观念所蕴含的人文价值趣求作了历史地考辨与比勘,并就此提出了这样一种见解:人的生命存在的内向度与外向度非可相互替代,亦非可以因果相推."权利"与"境界"是错落的,这错落为人的伸展于文化创设中的价值抉择留下了足够大的余地和张力.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全面阐述了关于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指导方针。这些指导方针,既是对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经验,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经验的总结,又因其强烈的时代特征,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十六大报告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论述与13年来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实践贯穿着同一条血脉,即在对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尽管刘海粟的美学思想有其不足,但其始终围绕人这个中心而站在美术的超越性立场来伸张自由个性和创造性,这是五四运动和整个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维度。在中国现代美术革命中,这也是一种深入与持久的历史趋势。在救亡压倒启蒙这个总体革命势态中,他发挥了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站在启蒙立场上,形成了以纯粹美术为美术革命的方向、以生命表现为美术的本质、以美术为社会进步的杠杆以及中国美术革命具有文艺复兴的启蒙性质的美育革命思想。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与中国近代启蒙思潮的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洪峻峰 《文史哲》2006,5(5):103-110
鲁迅早年的立人思想从属于20世纪初的改造国民性思潮。他在五四时期结束沉默,加入新文化人的启蒙呐喊,不是对早年立人思想的回复,而是对新的启蒙课题的重新认同,是他早期思想发展的一个飞跃。鲁迅从早年的立人思想到五四时期对思想启蒙的重新认同,鲜明地体现了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从20世纪初的改造国民性思潮到五四思想启蒙的嬗变。这种嬗变主要表现在:启蒙的根本目标由民族自救转变为民主追求,启蒙的中心任务由改造国民性转变为道德革新,启蒙的基本手段由引进西学转变为反传统。  相似文献   

14.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五四”以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促进了传统文化的解构与重建,中国文化开始“破”中有“立”的转型,一个渗透着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念和方法的适应中国现实国情的现代文化得以生成。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文化失范现象,影响着自身文化竞争力的形成,需要在文化转型中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5.
五四时期社团的整体特征--从与戊戌学会之比较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期,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出现了一道独特的景观-社团林立,异彩纷呈。种历史景观决不是偶发的现象,而是中国人积郁已久的思想在社会转型时期迸发的结果,也是人们要求社会变革的政治动机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生动体现。这种现象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继戊戌学会高潮之后的又一次社团活动的高峰。然而,由于时代和思想文化氛围的不同,使五四社团在其思想宗旨、成员成分、活动内容等方面,都显示出与戊戌学会之不同,表现出自己独有的风貌和特征。  相似文献   

16.
刘家和 《河北学刊》2008,28(2):93-96
宗教的起源和发展一直是古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古史研究者对古代的宗教与社会问题进行了长期探索,这里发表的五篇文章分别表达了研究者在这个问题上的见解:刘家和认为,比较研究还应继续做同中察异的工作,就宗教与历史之关系而言,中国的三代与古代希腊、罗马本来各不相同;但不论前者的邦国,还是后者的城邦,都有自己的守护之神,这点又是相同的;可是在此之上,前者还有天或皇天上帝,后者则无,原因之一是由于前者在地上有最高的天下共主,而后者则无。杨共乐认为,敬重神灵,墨守礼仪,以敬神束缚民众,以礼仪统一思想,是罗马早期宗教具有的明显的目的性;敬仰民族神明,宽容外邦神灵,又使罗马的宗教传统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开放性;早期罗马的宗教传统是多神崇拜但有秩序,宽容外神但有原则,主要表现在新的外神从未渗透到罗马旧有宗教的核心,后者一直保持着主导地位。刘林海指出,基督教最初并非罗马的唯一选择,其优势是在历史过程中逐步确立的;罗马传统宗教自我更新的失败则把基督教推向了国教的地位。蒋重跃对《新约》的道德金规则与《论语》的忠恕思想做了比较研究,认为两者都主张博爱。但《新约》的金规则只有肯定式的表达,因为基督教的博爱来自上帝,上帝是无限的,上帝的爱也要无限地向外推出去;《论语》的忠恕思想则既有肯定式,也有否定式的表达,由于儒家的博爱来自人自身,人是有限的,所以人类之爱既可向外推出去,又要向内加以限制。这是二者最根本的差异。王献华在分析雅各布森的相关作品的基础上认为,对早期两河流域宗教的研究和对早期两河流域社会与文化的历史研究必须是合二为一的学术进程;在早期两河流域宗教研究中,神灵史的路径可以认为是下一阶段的学术方向。  相似文献   

17.
越位的人道主义:“五四”启蒙残缺性的再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宝明 《文史哲》2002,6(5):12-18
人道主义的博爱信念曾经吸引了一大批仁人志士 ,但他们又不同程度地将这个舶来的思潮与中国传统的仁道、民本理念相比附 ,于是 2 0世纪尤其是“五四”时期便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故” :从民本主义到人道主义再到社会主义 ,我们的“事故”之所以多发 ,主要原因还在那个糊里糊涂的“爱”上。  相似文献   

18.
近思札记二题是王元化先生在新世纪之初写就的思想随笔 ,是王先生近年来通过理性的思考 ,对“五四”以来许多重大思想文化问题进行深刻反思的继续 ,札记通过回答为什么五四时期的一些代表人物多半激烈反儒而不反法 ,和对于意图伦理的分析 ,透露出一些重要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在新文化运动中 ,以科学主义与实证主义为主体的西方社会思潮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 ,启迪了一大批热血沸腾的年轻人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准备了人才 ,也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0.
张广智 《文史哲》2006,(4):95-101
西方历史学有着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自古希腊发端至今已走过了漫长的历程,而西方历史学家对历史学科自身的关注则始于16世纪文艺复兴的全盛时代。从20世纪初年以来,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也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与变化。从方法上来讲,研究西方史学史应注重对西方史学遗产及时代趋向作出动态考察,注重开展中西史学之间互动关系的比较研究,以期深化我们对于西方史学、西方社会的了解与反思,更从整体上推动我国历史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