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4 毫秒
1.
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对西周"民为邦本"思想继承和发展,民本思想以天、君、民之间的三角关系为理论基础。孟子民本思想的要义是一方面视人民为政治的主体,另一方面将政权的主导又交付到君主手中,因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民本而不是民主。  相似文献   

2.
从周公提出“天听自我民听”(《孟子·万章》引)以后,民本思想就成了中国传统的思想。。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立君为民”都是民本思想的不同论述。西汉贾谊对民本思想作过系统论述。他说:“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又说:“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新书·大政上》)王符继承传统的民本思想,也说:“故天之立君,非私此人也以役民,盖以诛暴除害利黎元也。”)《潜夫论·班禄篇》)君不是为自已私利去奴役人民,应该为人民去消灭危害人民的东西。他认为:“无功庸于民而求盈者,未尝不力颠也,有勋德于民而谦损者,未尝不光荣也。”(《遏利篇》)王符的民本思想与前人相比并无新见,在议边、论赦中论述这种思想却颇有特色。  相似文献   

3.
王船山作为一个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感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深情地热爱自己家乡父老、热爱祖国人民的先哲。本文旨在探讨王船山深沉的忧民爱民意识,为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提供借鉴。 一、即民见天 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以孟子的话最具代表:“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民贵君轻的思想是从古代重民轻天思想发展而来。早在西周统治者从商王手中夺取政权时,就开始怀疑天命,提出了天心即民心的主张。《尚书泰誓》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听自我民听”,从民心代表天心代表天意,说明自己夺权是合符天心的。与此同时,也体…  相似文献   

4.
孟子民本主义与现代民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孟子民本主义是儒家的重要思想。民本主义的根本出发点是“民本君主”,国家是由君主和臣民两者组成的统一整体,君主是国家的“主”,而臣民则是“本”,把施仁政、德政的君主制度看做理想的政治制度,其与“主权在民”的现代民主制有质的区别。尽管如此,民本主义在价值上却能升华民主精神,这种带有一定人民性的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5.
孟子的经济思想在儒家的经济思想中最具代表性,他主张的民本经济思想中,对于“民”的重要地位的肯定,更能体现孟子及儒家思想中的社会和谐发展、人本位的思想理念。研究孟子的“民本经济”思想,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民主政治:近代中国人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人类社会第一次用民主这个词表达“人民的统治”的政治形式开始,不知有多少人在努力地追求民主,实践民主,完善民主。马克思曾在批判黑格尔哲学所极力推崇的君主制中,充满激情地赞扬了民主政治:“民主制是君主制的真理,君主制却不是民主制的真理。”“民主制是国...  相似文献   

7.
儒家民本思想发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民”,是一个集合的概念,也是愚昧无知的同意语。古代思想家在充分地肯定民众的整体价值的时候,也否定了“民”的个体。“民为国本,君为民主”是古代思想家对于社会政治结构的基本设计,民本思想与中国古代的专制政治是整合的。民本思想的一个重要层面是“为民谋利”的价值准则,这一原则的要害是把民众视为权力的客体。在中国古代社会,“为民谋利”是用于说明各种各样的政治的符号。  相似文献   

8.
王成  张玲 《晋阳学刊》2014,(4):102-110
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是多样化的,结果是多元的,从来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民族梦想,必须与本国文化传统尤其是政治文化传统相结合建设本国特色的政治民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一定是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产物。先秦民本思想在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依然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先秦民本思想认为"民"是"上天"的选民,其"心"之向背决定了国家最高领导权的归属,而"人民当家作主"也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先秦民本思想认为立君是手段,利民、保民,实现民众福祉是目的,这与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先秦民本思想认为如果君不称职,民可以反抗甚至易君、废君,这说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执政党必须始终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执政为民,立党为公。善于剔除先秦民本思想的局限性与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让"民本"这一古老的优良传统,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重新焕发青春风采实为一代学人的在肩重任。  相似文献   

9.
“民贵君轻”论辨析──兼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徐进大凡研究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以及政治思想史和法律思想史的著作,都要论及孟子的"民贵君轻"论。但前辈学者们对它的解释却大不相同。有的认为此论"是说民的问题比君的问题重要";也有的说"贵指民的重要性而言...  相似文献   

10.
民本思想何以成立,现代主流的学术观点多从现实政治需要的角度出发去解释,认为统治者是慑于民众的反抗,才不得不“以民为本”.这种观点忽视了信仰因素,没有注意到“天”的观念对古代中国人的影响;以天、君、民三元结构为分析框架,强调重视“天”在古代民本思想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天、君、民三者之间的有机互动;因为天佑民众,而君惧天威,于是君才有了“民本”思想.因此,中国古代对“天”的信仰是民本思想得以成立的关键根由之一.  相似文献   

11.
《孟子》不仅是先秦诸子中,而且也是儒家经典中最具有民本思想的一部著作。孟子的民本思想继承了西周以来"敬天保民"的思想和儒家的"爱民保民"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将民本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响亮地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及"仁政"的学说。这是孟子思想的精华,它不仅在当时起到一定的进步作用,对后世也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江守义 《人文杂志》2023,(6):96-104
左翼文艺大众化的出发点并非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但文艺大众化和民本思想在三个方面有相通之处:其一,民本思想“君为政本”的宗旨和文艺大众化的革命目的让二者都带有强烈的政治属性;其二,民本之“民”懵懂无知,缺乏主动性,大众化之“大众”本来带有西方的民主色彩,但知识分子的引路人姿态使大众成为被动的跟随者;其三,民本思想主张“政在养民”,养民离不开“养心”和“化民”,大众化运动主要是在“化大众”,“化大众”和“化民”类似,都需要“养心”。  相似文献   

13.
孙边达 《兰州学刊》1998,(1):56-58,44
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之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精华之根基。任何一位务实的思想家,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向民本思想靠拢。事实上,孔子、孟子都是民本思想的奠基人。孔子对“苛政猛于虎”的抨击,孟子王道理想和井田制之设想,其实已具备民本思想之雏形。中国封建制社会中有更多的自耕农及佃农,构成了封建生产力之主体,是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这一点连古人都看得很清楚,所谓“民犹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  相似文献   

14.
“民”是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所关注的核心主题,内涵极为丰富。近代以来,在西方人本主义和民主政治的影响下,我们以“民本”重新审视古代“民”思想,形成了固定的民本研究范式。这一研究范式很好地深化了“民”思想主题,从纷繁复杂的古代“民”思想中提炼出了民本、君本两大主题,但同时“民”的丰富性和多元性也受到了遮蔽,即那些既不符合民本,又不符合君本的“民”思想便被忽略了。因此,要想呈现古代“民”思想的完整风貌,我们需要在“民本”基础上,扩大研究视角,推进“民”思想的再研究。“民学”于此是一个可能性的尝试,它能够从整体性视域将民本、君本以及其他关于“民”的论说连贯为一体,使古代“民”思想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学说。  相似文献   

15.
德治思想是先秦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它以人性论、民本论为其理论基础,以为民表率的君德思想、保民富民的民生思想以及宽猛相济的社会治理思想为其主要内容。在当今社会,正确反思和清理"德治"与"人治"的关系,积极挖掘和总结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精华,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6.
孟子的“贵民说”与“牧民说”是他对官民关系的两种概括。孟子的“贵民说”表明了对“民”的价值的肯定和尊重,看似提高了民的地位;“牧民说”则清楚地揭示了贵民的虚伪性,民只不过是被君臣驯养的牛羊。孟子重民思想有其局限性,全面准确地把握其思想,有助于深化对传统政治思想的认识。在现代中国社会,则需要对重民思想进行现代转换,并为其提供切实的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17.
甲午战争后,康有为提出了君民共主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民的地位与君并列,置于最高一级,民不但可以进言、咨询,而且享有决策权。尽管这种权力还是由上所赐,但它毕竟突破了仅仅以民为邦本,仅限于沟通上下,但民却不享有主权的传统民本论的局限,强调建立在近代民主思想基础之上的自主平等的人民主权,强调人民不但应对国家尽义务,而且应享有相应的民主权利。这种思想有利于深化中国人民对民主的认识,为政治改革提供了指导方针,为近代化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它在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周恩来民本思想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的民本思想 ,是他革命和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他伟大人格魅力的思想根源 ,还是构成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坚实基础。一、周恩来对中国民本思想的继承在中国历史上 ,民本思想一直闪烁着耀眼的光辉。早在春秋时期 ,西周“德”的重要内容就是如何对待民众 ;在神民关系上认为民是神之主 ,季梁说 :“夫民 ,神之主也。”1寻虎国的史嚣进一步指出 :“国将兴 ,听于民 ;将亡 ,听于神。”2 因此 ,君主必须“以德和民”。晋知武子曾对献子说 :“我之不德 ,民将弃我。”3孟子提出一句名言 :“民为贵 ,社稷次之 ,…  相似文献   

19.
贾谊的民本思想和汉初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有远见有作为的思想家、政治家,总是把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民本思想联系起来考虑的。汉初的贾谊,就是封建统治阶级中对这一问题有深刻认识的青年思想家。他的民本思想,反映了识时人所未识、悟时人所未悟的远见卓识,堪称我国汉代封建社会前期民本思想之冠。《新书·大政》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贾谊的民本思想。他相当深刻地认识到人民的力量,认识到人民是封建统治基础的真理。“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没有人民,封建国家就失去了统治的现实性。人民又是封建国家、封建君主赖以生存的命脉,“民无不为命也,国以为命,君以为命,吏以为命”,衰失了命脉,国家要灭亡,各级封建统治者都无法生存。人民不是依赖国和君而存在,而是国和君靠了人民才能生存。“民无不为功也”,“国以民为兴坏”。封建统  相似文献   

20.
民本主义是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和政治哲学的一种抽象概括和总结,它与现代民主并不止于对立。作为政治思想体系,现代民主和传统民本都具有整体性特征,可以概括为"一体两翼"。民主主义以"民治(by the people)"为体,"民有(of the people)"和"民享(for the people)"是其两翼;而民本主义以"君治"为体,两翼是"民为邦本"和重民利民。二者"体"虽相异,"翼"却相通,因此民主主义就有了向现代民主转化的可能性。在"君治"时代,人民被排除在政治主体之外,政治主体性不立导致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无法突破桎梏迈向现代民主,政治主体性建构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